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状  苏晶文  董长春  叶永红  杨洋 《中国地质》2022,49(5):1509-1526
【研究目的】 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流系统并深入分析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研究方法】 综合马鞍山市当涂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等,基于研究区水化学基本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水化学图件、离子比值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地下水组分中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2)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可分为7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Ca·Na型、HCO3·Cl-Ca·Na型以及HCO3-Ca·Mg型;基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的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型和SO4·HCO3-Ca·Mg型。(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样超标率为46%,总体水质较差,超标率较高的组分依次为Mn、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硝酸盐(以N计)、Fe、As、氨氮(以N计)等。(4)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此外,还存在Na-Ca的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一步定量论证了水岩相互作用对本区浅层地下水组分的形成和演化起着主导作用。【结论】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偏碱性,主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类裂隙水。主要离子比例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了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是地下水溶滤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石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高岭土等黏土矿物以及岩盐、石膏等达到过饱和之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考察软阳离子钾改性蒙脱石在K+存在的条件下对硝基苯的强化吸附行为,详细分析比较了Henry和Fre-undlich方程对硝基苯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同时还进行了吸附热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软阳离子钾对蒙脱石吸附硝基苯具有强化作用;硝基苯在蒙脱石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Henry方程,两模型方程线性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硝基苯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说明蒙脱石对硝基苯的吸附主要由分配与EDA作用机制所控制。钾离子存在可为硝基苯吸附营造有利场所,不仅改善准入条件,同时增加某些吸附点位,从而促进并强化蒙脱石对硝基苯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尹新雅  刘琪 《矿物学报》2015,(3):379-383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模拟了阳离子对水体中B(OH)3和B(OH)4-的影响,计算海水的硼同位素平衡分馏参数。模拟海水环境时,选择基于分子簇模型的"水滴"法,以最多12个水分子环绕兴趣分子的方式构建"水滴"。对海水环境的计算结果显示,B(OH)3和B(OH)4-的硼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在25?C时为1.031,与纯水环境下的该分馏值并无明显差别。研究表明前人对B(OH)3和B(OH)4-间硼同位素平衡分馏参数的实验测定可能存在问题。研究结果为精进硼同位素古环境重建工作和硼同位素平衡分馏测定提供了理论制约。  相似文献   
4.
5.
马育新 《盐湖研究》2008,16(2):26-31
以732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采用两种工艺方案进行了离子交换法制取无水氯酸锂小型实验研究。在小型实验的基础上,推荐了用离子交换法制得氯酸,然后再中和、脱水制取无水氯酸锂的工艺。在推荐的工艺下,进行了扩大试验,制得了主含量为99%,杂质及水分符合国外用户标准的无水氯酸锂产品。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水进京后余裕水可能回灌至地下储存,以涵养严重亏损的地下水资源。为研究地下回灌后的水岩相互作用,为南水北调水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本次试验利用丹江口水库水和北京西郊地下水、西郊砂样开展了两地原水七种配比下的模拟含水层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水层中丹江口水库水占比较高时,可能发生程度较高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和钾长石的溶解;各含水层发生硝化反应,且丹江水占比越高,硝化反应越显著;各含水层发生显著的碳酸平衡作用,白云石和方解石在饱和状态下持续溶解并趋于稳定,表明南水北调水回灌将引起地下水硬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罗布泊红柳沙包落叶阳离子含量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柳沙包沉积纹层是恢复古环境序列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红柳落叶阳离子含量以及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表明:K+、Na+、Ca2+、Mg2+等4种阳离子平均含量分别为3.70 mg/g、40.33 mg/g、13.67 mg/g和8.08 mg/g,变化幅度排序为Ca2+ > K+ > Mg2+ > Na+。4种阳离子含量年际变化都较为明显,且变化规律较为一致,4种阳离子含量变化间的相关系数为0.653 0 ~ 0.813 8,表现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各种阳离子与4种阳离子总量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814 4 ~ 0.959 9,其中Na+含量与4种阳离子总量变化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可以用Na+含量的变化或阳离子总量的变化分析变化趋势。阳离子含量与气温变化呈良好的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和湖水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地下水水位降低、水质变差时,土壤水质也变差,阳离子含量增加;反之,地下水水位升高、水质变好时,土壤水质变好,阳离子含量降低。红柳落叶有机质阳离子含量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利用红柳沙包沉积纹层计年的可靠性和对罗布泊环境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元素在离子交换树脂的分配系数是元素纯化和分离的基础,不同酸中各元素分配系数差异可用于设计高效的元素提纯流程,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高精度同位素分析。本文以AG?50W-X8阳离子树脂为研究对象,以分配系数(Kd)作为量化指标,通过系统实验研究不同元素在该树脂中的分配行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实验增加了元素数量和酸的种类,涵盖了金属、类金属、非金属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在盐酸和硝酸介质中,几乎所有元素的Kd都与酸度呈负相关,当酸度达到6mol/L时,除Th和Ca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会被酸洗脱。稀土元素(REEs)和高场强元素在0.1~0.5mol/L稀硝酸和稀盐酸中强烈吸附在树脂上;而一些过渡金属、类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Mo、W、Re、Ir、Sb、Ge、As、Se、Te等)在酸溶液中会形成含氧阴离子,不与阳离子树脂发生吸附。Al、Fe、Se、Pd、Cd、In等元素在盐酸中易与氯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或离子团,导致这些离子在盐酸中的分配系数显著降低。在硝酸和盐酸与氢氟酸的混合酸中,除稀土元素外,绝大部分元素随酸度增加Kd迅速降低。稀土元素在盐酸-氢氟酸混合介质中,随着盐酸的浓度增加(从0.1mo...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兰州市主城区勘查发现地热异常以来,先后实施了6眼热水井。根据热水水化学特征分析,兰州市城区地下热水以温热水和热水为主,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热储层中可能含有石膏夹层;热水中多种微量组分均达到具有医疗价值的浓度,部分地热水井可作为锶型饮用矿泉水开发利用;地下热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以溶滤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为主,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保持原始的水—岩平衡状态,水质较好,人类对该区域地下热水基本无开采扰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毛管模型研究泥质砂岩电化学测井响应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电位测井响应所涉及的离子导体激发极化电位的微观机理解释,主要依据双电层形变假说和浓差极化假说,缺少定量描述的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本文利用孔隙介质的微观毛管模型,给出了毛管模型中双电层理论和阳离子交换量与Zeta电位的关系,推导出毛管中离子流量和电流强度表达式.由电荷守恒定律和物质守恒定律,推导出毛管中离子浓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描述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电位和自然电位的数学模型.从而系统地严格证明了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现象是在电流场和浓度梯度场的共同作用下,由孔隙中离子浓度浓差极化电位和双电层形变电位形成的.并且证明了描述泥质砂岩自然电位的数学方程和描述激发极化电位的数学方程及形成机理是一致的.计算结果表明:激发极化极化率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极化率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而增加;证明了地层水浓度、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自然电位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