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64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雪是陕西省冬、春季易出现的重要天气之一。通过对2 0 0 4- 1 1 - 2 4—2 5的强降温、降雪天气分析,得出:5 0 0 h Pa横槽引导高空冷空气与低层西南、东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是这场降雪天气的主要成因,降雪对水汽条件的要求与夏季大降水基本相同,各物理量场反映较夏季大降水明显偏弱,但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巴中市2003年3月3—5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是经西北方向和东北回流方向共同作用进入巴中市及整个川东北地区的,500hPa贝湖—巴湖横槽的转竖、断裂和演变是决定强冷空气入侵的路径、时间及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期欧洲中心中短期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连地方性冷流降雪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从高空和地面形势演变特征、云系发展及地形对其贡献等出发分别对冷流降雪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连地区以及渤海、黄海沿海和海面的冬季冷流降雪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较强冷空气入侵以及渤海湾的地理条件所致。  相似文献   
4.
《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5):F0004-F0004
1、凝冻灾害及防御措施气象上将强冷空气的入侵造成局部地区或大范围地区气温剧烈下降的天气过程,称为寒潮,在受寒潮入侵影响出现降雪、霜冻、冻雨等低温阴雨天气时,常常在电线、树枝、地面上形成坚固的冰层(俗称“凝冻”或“桐油凝”),由于降雪常与雨淞同时发生,所以在贵州通常称为“雪凝”天气。  相似文献   
5.
从主导系统的发展,分析了影响系统的成因,并以700hPa冷空气的活动,分析了形成这次强冷空气天气的冷源及东部大降水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刘国惠 《辽宁气象》1995,(1):21-22,29
1993年11月中下旬,受强冷空气侵袭,辽宁省苹果树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初冬冻害,并造成了严重的的经济损失。我站为摸清气候成因,汇总了全省气象及冻害资料.通过剖析这次冻害的气象条件及成灾状况,井结合历史资料总结出初冬冻害发生的定量气象指标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
1 前言寒潮是乌海地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寒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强冷空气入侵后强烈降温所造成的冻害和风害。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 ,且影响范围广 ,给乌海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 ,准确做好寒潮预报是很重要的。文中给出了强冷空气堆积时高空冷中心数值和地面冷高压值 ,分析了寒潮爆发时的环流形势 ,结合本站要素做出寒潮预报。2 乌海地区春季寒潮的气候特点寒潮的标准 :2 4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 8℃以上或 4 8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1 0℃以上 ,且日最低气温≤ 0℃为一次寒潮过程。 4月中旬至 5月初的寒潮对乌海地区的农牧业…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分析资料,对2013年春季北方一次大范围沙尘暴过程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前期降水稀少、地表疏松、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由槽后冷空气补充南下,伴随地面冷锋移动引发的。强冷空气由西北路径入侵,蒙古气旋的发展,配合强冷空气形成的密集气压梯度区,为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往往超前于沙尘暴的暴发,可作为沙尘暴预报的重要依据。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沙尘暴区螺旋度分布为高层负值、低层正值,中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区与沙尘暴发生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冷暖平流之间的转化使地面气压发生变化,产生变压风,风力加大导致锋面附近激发出气流的垂直运动,容易将地面沙尘吹起上扬,形成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9.
李刚  刘畅  曹癑瑶  孟宪贵 《气象》2020,46(8):1074-1088
利用海上浮标站、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雷达探空、NCEP/NCAR再分析逐6 h和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EVAP雷达风场反演获得的水平风场资料,对2018年1月9—11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效应暴雪过程是一次极端降雪事件,具有强降雪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暴雪分布近γ中尺度等特征。暴雪发生前后受两次强冷空气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持续降温,850 hPa温度降至-18~-16℃,是产生强海效应降雪的有利条件;此次冷空气明显强于12月渤海海效应暴雪,1月产生海效应暴雪的850 hPa温度中位数较12月低约5℃。受强冷空气影响时,海气温差明显增大,海洋向低层大气输送的最大感热通量可达226.8 W·m~(-2),低层大气高湿饱和,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不稳定局限于850 hPa以下,为浅层对流。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造成窄带回波的原因在于出现了低层切变线,即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小范围区域内出现了东北风及西西南风,形成了西北风与东北风、西西南风与东北风的切变线,触发暴雪产生。而东北风达到的高度不超过1.2 km,多在0.6 km以下。通过此次极端暴雪过程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较少出现的1月海效应暴雪的特征,其形成的环流形势、热力不稳定、动力条件等与常见的12月海效应暴雪基本类似,主要差异在于冷空气强度较12月偏强,这可成为1月海效应暴雪的首要预报着眼点;海上浮标站、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是定量揭示海效应暴雪中尺度特征的良好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俊元  杜惠良 《浙江气象》2012,33(4):19-24,34
2012年4月2日夜里至3日凌晨,受强冷空气的侵袭,浙北地区出现了8~9级雷雨大风,气温剧烈下降,大部分地区降温在8~10℃之间,局地降温10~12℃。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主要有雷雨大风、局部强降雨等,此类灾害性天气值得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