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含非绝热加热强迫的正压涡度方程。将非绝热加热作适当的参数化处理。对初始对称 热带气旋作了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仅β项、平流项在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而且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亦有重要影响,从而验证了非绝热加热是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形成的一种可能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非对称的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移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4),以9414号台风为个例,应用卫星资料,引入非对称的非绝热加热,讨论其对9414号台风移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引入与实况吻合的非对称非绝热加热分布后,该台风的路径预报和降水预报有明显改进,若同时考虑台风范围初始水汽场的非对称分布,这种改进作用尤为明显。从业务应用考虑,还构造了几种典型的螺旋状结构的非绝热加热计算方案引入模式的热力过程中,结果表明:不同螺旋状结构的加热分布对台风的移动有不同的影响,当选择与实况云系分布相近的螺旋状结构时,也可提高台风路径预报正确率,可应用于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气非绝热加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秀萍  闫丽朱  张硕 《气象》2019,45(1):1-16
大气非绝热加热与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降水等天气过程密不可分,非绝热加热在大气运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非绝热加热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改进数值预报模式,增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基本内容,近几十年非绝热加热及其作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非绝热加热的概念及其表征、非绝热加热的时空分布特征、非绝热加热与季风、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急流)和降水之间的关系,以及非绝热加热在数值模式中的表征,进而指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应用含有非绝热因子的正压模式方程组,着重分析了对流凝结加热、蒸发-风反馈和CISK机制等非绝热因子对低纬Rossby波和Kelvin波的影响。既获得了圆频率的表达式,又分析了波的周期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非绝热因子的存在不但扩大了绝热波的周期,而且改变了波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季节内振荡(30—60天的周期振荡)等低频振荡实际上是一类非绝热波,这类非绝热波是引起中长期天气变化及短期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Using the barotropic volticity equation that contains forcing from diabatic heating with appropriate parameterization. a number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for the tropical cyclone that is initially symmetric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abatic heating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asymmetric 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the roll of the β term and nonlinear advection term in its formation. It again confirm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iabatic heating is a possibl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such structures in the tropical cyclone.  相似文献   

6.
The equations of barotropic model are used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diabatic factors such as heat-ing of convective condensation, evaporation-wind feedback and CISK on the Rossby wave and the Kelvin wave. In low latitudes we have obtained the angular frequency and analyzed the period and stability of waves. The result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diabatic factors not only enlarges the period of adiabatic waves but also changes the stability of waves. Thus we think that the so-calle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some other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are a kind of diabatic waves which are important factors producing the long-term weather changes and short-term climatic evolution.  相似文献   

7.
1. Introduction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ole playedby diabatic heating in the genesis and intensificationof tropical cyclone (TC).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Li (1984) proposed that theevolution of TC should be different if the maximumheating appears at different height. Yang et al. (1995)found that abrupt intensification of TC at the mid-latitud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convective heating. May and Holland (1998) suggestedthat the…  相似文献   

8.
Diabatic heating and the low frequency dynamics in the trop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Using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developed at FSU (FSUGCM), the role of the diabatic heating on the 30–60-day oscillation is investigated. To concentrate on the radiation and the moist convection processes, an aqua planet model i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We have obtained a 40-day oscillation with relatively lower frequency than other GCMs without strong heating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Unlike some GCMs and simple models, the convective area does not move eastward along with the oscillation. Adiabatic cooling due to the upward motion is mostly compensated by diabatic heating. This implies that Kelvin CISK theory might not explain our 40-day oscillation. We have also examined the impact of radiative heating on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When we reduce the radiative cooling rate, our 40-day mode does not appear and a Kelvin CISK mode appears with a faster phase speed.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convection schemes is also investigated. With an enhanced convection scheme, zonal wave number two with a 40-day period is generated.With 12 FiguresOn leave from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相似文献   

9.
使用FNL Analysis全球格点资料,对东北太平洋一次强爆发性气旋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气旋对其西北部低压系统的吸收合并是其爆发性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斜压强迫对其快速发展的作用较弱,与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发展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使用Zwack-Okossi诊断方程,从影响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和热力因子方面,对其发展机制作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正涡度平流、暖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共同作用使气旋开始爆发性发展,由潜热释放导致的非绝热加热的贡献最大,非绝热加热是其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其中正涡度平流贡献主要来自于中高层,暖平流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低层和高层,而非绝热加热主要发生在中低层,这为东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发展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By using idealiz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impact of tropical cyclone size on secondary eyewall formation (SEF) is examined. Both unbalanced boundary layer and balanced processes are examined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ropical cyclone (TC) with a larger initial size favors a quicker SEF and a larger outer eyewall. For a TC with a larger initial size, it will lead to a stronger surface entropy flux, and thus more active outer convection. Meanwhile, a greater inertial stability helps the conversion from diabatic heating to kinetic energy. Furthermore, the progressively broadening of the tangential wind field will induce significant boundary layer imbalances. This unbalanced boundary layer process results in a supergradient wind zone that acts 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riggering and maintaining deep convection. In short, different behaviors of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wind profile lead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rates of the secondary eyewall.  相似文献   

11.
南半球冷空气入侵与热带气旋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亚梅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3,61(5):540-547
文中采用NCAR/PSU研制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 5 ,研究了南半球冷空气入侵在热带气旋形成中的作用。初始场为纬向平均场 ,不含任何扰动 ,但为热带气旋的发生提供了基本条件 ;通过改变设在赤道的南边界条件 ,设计系列数值试验反映南半球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入侵。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南半球冷空气侵袭后 ,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形成热带气旋 ;没有冷空气入侵时 ,只有扰动产生 ,没有热带气旋形成。在对流不稳定的背景场中 ,即使没有冷空气入侵 ,低层小尺度辐合引起强上升运动 ,产生的非绝热加热 ,在热带洋面上也能形成扰动。但是非绝热加热使得稳定度增加 ,没有低层强辐合的支持 ,对流不能持续 ,扰动不能发展成为热带气旋。南半球冷空气的入侵 ,一方面气温降低 ,使得中低层层结稳定度降低 ;另一方面 ,冷空气形成向北的气压梯度 ,在低纬度产生南风 ,导致低层强辐合。稳定度因子和低层辐合的共同作用 ,驱动深厚的垂直环流 ,产生十分显著的非绝热加热 ,形成了暖心的热带气旋。上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存有疑义的冷空气学说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位涡趋势法诊断台风“莫拉克”(2009)的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涡趋势(PVT)法可以计算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对台风移动的直接影响(非引导效应)。在成功模拟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移动路径和近地面最大风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台风不对称环流发展的影响,对原有的位涡趋势诊断法进行了改进,并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中,诊断不同物理过程对“莫拉克”移动的影响。分析表明,虽然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主要作用于维持台风“莫拉克”的垂直结构,但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引起的非引导效应也对“莫拉克”移动的短时振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 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在中低空出现在热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西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度强迫源还通过能量频散,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中低空出现在低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西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强度迫源还通过能量散射,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相似文献   

15.
洪伟  任雪娟  杨修群 《气象学报》2015,73(2):276-290
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针对华南地区5—8月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低频异常非绝热加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低频大气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得到如下结论:5—6月和7—8月华南持续性强降水期间10—30 d低频非绝热加热的演变特征有所不同,5—6月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低频非绝热加热大值区从30°N(107°—115°E)以北向南传播发展至华南地区,而在7—8月降水前非绝热加热大值区从中国南海中部向西北方向传播,并在降水最强盛期到达华南。异常环流型控制着持续性强降水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决定异常凝结潜热的演变特征。异常凝结潜热则是通过影响涡度倾向变化而对大气环流有一个反馈作用。对于发生在华南5—6月和7—8月的这2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当降水处于发展阶段,在低频非绝热加热作用项和低频涡度平流项的共同作用下,华南上空中层存在显著的10—30 d低频正涡度倾向变化,有利于低频气旋式环流的进一步发展。非绝热加热作用项主要由加热率的垂直梯度决定,涡度平流项则与气候背景风场有密切关系。5—6月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涡度平流项位于非绝热加热项东侧,而7—8月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涡度平流项位于非绝热加热项北侧。在持续性强降水的衰亡期,由于非绝热加热项和涡度平流项转为负值,华南被负涡度倾向变化控制,低频气旋式环流迅速消亡。  相似文献   

16.
两例爆发性东北低压的对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应用气象学报》1995,6(4):468-476
该文选择了发展变化机制有一定差异的两例春季爆发性东北低压(分别是1983年4月25~26日气旋(简称A例)和1983年4月28~29日气旋(简称B例)),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非绝热加热和局地斜压不稳定对A例气旋发展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因子,而空正IPV平流的显著增强及其与低层IPV分布中两个局地最大值的垂直耦合是B例气旋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2)两个风暴最大不同点在于非绝热加热效应在影响气旋增强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B例事件中对流层中部产生的较强高空锋生可以在低压范围内导致深厚的上升运动并使高空锋向下游的正涡度平流得以加强,这对系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热带气旋内部非对称积云对流对其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蓉  谭锐志  林元弼 《大气科学》1996,20(2):195-201
在一个简单的两层板对称CISK模式中,我们考虑了热带气旋内部非对称积云对流的作用,并由此推导出热带气旋移动的动力学速度公式。利用SPECTRUM-90这套热带气旋试验资料,本文着重分析了热带气旋内部非对称积云对流对其运动的影响,以探索热带气旋移动与引导气流偏差的可能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考虑积云对流非对称作用产生的动力学速度确能明显改善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效果,尤其对于一些疑难路径,这种改善作用更突出。因此,CISK理论不仅是热带气旋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而且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形和下垫面对冬季地中海气旋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一个冬季地中海气旋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控制试验和对比试验结果指出,阿尔卑期山背风坡是气旋的有利生成地;但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的存在与否,对冬季地中海气旋发展的影响不大。下垫面替代试验结果指出,冬季地中海作为一个非绝热加热源,对其气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以陆面或沙漠代替地中海面时,则气旋的发展显著减弱。地形替代试验结果指出,当青藏高原移到地中海西部,并且二者配合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夏季梅雨期一次强气旋发展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赵兵科  吴国雄  姚秀萍 《大气科学》2008,32(6):1241-1255
通过位涡诊断和回推轨迹分析, 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一次强江淮气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气旋发展初期, 非绝热加热在气旋的低层发展中起了主要作用, 随后由于高层水平平流的增强, 通过垂直平流使高低层大值位涡耦合在一起, 从而使气旋迅速发展。从中、 高、 低层对位涡柱形成所起的作用来看, 低层主要是非绝热加热, 中层是垂直平流, 而高层主要是水平平流; 从构成气旋的气流来说, 在气旋迅速发展阶段, 低层主要以西南暖湿气流为主, 高层 (500 hPa以上) 主要以沿急流轴下降的高层干冷气流和对流层底层流向气旋东北部并迅速上升的暖湿气流为主。高低层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600 hPa及以上层次, 因凝结加热引起的垂直运动通过垂直平流可能在冷暖气流相互作用和上下大位涡的垂直耦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绝热加热对江淮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华  陶诗言 《大气科学》1991,15(3):55-65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了潜热、感热和水汽蒸发等诸因素对江淮气旋的影响。对各种试验进行了涡度平衡与能量平衡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初生时,扰动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正压不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江淮气旋发展后期,斜压性比较明显。潜热释放有意义地修正了系统的相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系统的强度。海上感热和水汽蒸发促进了深对流发展,加大降水,同时加强了有效位能的释放,从而加强了系统发展,但它们的作用是有阶段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