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根据历史地震活动资料 ,分析研究了中国东北深震区的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的地震活动水平和6 .5级以上深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深震发生后 3年以内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明显增强 .这些强震沿北纬 40°线和南北地震带呈优势分布 .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打破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的6级平静,该地震的意义及该区未来震情发展受到了地震学家的关注.本文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1875-2013年青藏高原东北缘MS≥6.0强震活动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强震存在2~3年、8~10年、25~30年等尺度的显著周期;1977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震活动频度虽然正常但活动强度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在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背景基础上,认为该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长时间较弱的背景下发生,可能是该区强震活动强弱的一个拐点,未来该区强震活动的频度与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该区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东北中强震和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对东北地区1900年以来的中强震和强震(5.0≤Ms≤6.9)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认为从本世纪初以来,东北中强震经历了四次活动期,每个活动期大约为9年,周期为20年.目前,东北中强震正处在1980年以来的第四个活动期内,估计还会有三、四年的活动时间.根据区域分布特征,认为前三次活动期的地震活动逐渐向东北腹地收缩.第四个活动期内东北北部地区、南部地区,是未来中强震活动的危险地区.本文还对东北深震、浅震和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性以及深震和浅震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认为:中国大陆第五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将处这续3-5a的时间,今后几年我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危险性,之后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将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6.
白超英  王筱荣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2):149-154,159
用“震源触发-系统响应”孕震模式,分析讨论了新疆1996-1998年成组强震活动前后地震活动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由此定义了“诱发信号震”,进而分析研究了诱发信号震与后续主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后触发(或引起)的中等地震活动区及边缘很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强震或其强余震发生当天或稍后1天内发生的信号震具有预报意义,信号震发生后,其周围200km范围内3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其震级可能比信号震的震级高0.5-2.0,最后对成组强震活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强地震活动的大尺度特征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先富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7,19(5):542-550
全球地震活动有23左右的特征距离.它表现在亚欧板块内中深震和深震集中分布在相距约23的几个地区;而7级以上浅源强震以中深震和深震集中点附近地区为端点形成20多度的活动条带;环太平洋的岛弧链、火山、浅震、中深震和深震也都形成20多度的特征距离.   相似文献   

8.
东北深,浅源地震的相关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东北深、浅源地震在时间上、强度上的相关活动特点,认为东北地震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亚欧板块挤压作用的结果。东北深震超前于浅源地震活动,可为浅源地震监测预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将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75次6.5级以上地震分为52组, 按华北-东北、 西南、 青藏块体、 新疆不同构造区域, 分别对其6.5级以上强震前4级、 5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选取震前特征图像, 按构造区域进行分析、 总结, 研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像演变的基本特征, 及其震前图像演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强震前不同级别中等地震活动出现二个阶段异常图像转化具有普适性。 5级地震图像后期在时间和空间上配套出现的4级地震的异常图像, 可能是强震孕育过程中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1.
章淮鲁 《地震学报》1989,11(3):225-235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强震成组活动与潮汐力调制触发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本文应用构造场体成组震模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大陆Ms≥7.0地震的成组活动的引潮力的调制触发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陆区7级以上强震明显受潮汐力的调制触发,且主要表现为对活跃期内(即成组发生的)7级强震的调制触发。平静期内的7级以上地震基本不受潮汐力触发,而活跃期内82.4%的7级强震发生在受潮汐力触发的月相期,比本底概率高出36.4%。因此,潮汐力的调制触发对于强震活跃期的判断和活跃期内强震的临震(时间)预测有实际意义。文章还分析了潮汐力触发与强震活动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用构造场体成组孕震模型讨论了潮汐力对强震活动触发作用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山西地震带M(?)≥6级以上的地震活动与山西隆起中部盆地构造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盆地构造之间的联系,对强震的构造特征、构造类型及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强震时间分布,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发震构造和大范围块体活动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龙德雄 《地震研究》2003,26(Z1):46-54
对中国大陆西部的川、滇及邻区,1970年以来8次MS≥7.0级强震的震源地区,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及时空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前在震源地区MS≥4.8级的中强地震活动, 在地表特定的断裂构造带上成团丛集活动,其中早期和中期阶段出现的中强地震位置,是未来强震的震中地区.震级-时间关系的时序特征显示,强震前的早期、中期和短期的三个阶段,中强地震震级随时间逐渐增大,并逐步增长,直到强震发生,地震活动的间隔时间Δt-t 曲线则由大变小衰减至发生强震.在强震前,早期阶段的中强地震小于中期阶段出现的中强地震,中期阶段的较大中强地震,可成为强震前一次具有信号震标志的较大地震.同时,强震前孕震期与临震期的持续时间有一个线性比值关系,比值为0.21~0.27.根据比值关系以及强震地区震前中期阶段和短期阶段出现的地震事件,可作为强震预测的一种震兆指标.  相似文献   

15.
四川六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地震带、地震活动成带转移和强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概念。对于1970年下半年以来,四川及邻近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前的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和弱震密集条带,进行了清理和研究。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指强震前十几个月到几年出现的由4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弱震密集条带是强震前几个月出现的,由微弱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 3次7级以上地震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出现了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其中炉霍7.9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出现两条互相近乎垂直的背景性条带。永善7.1级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只有一条背景性条带。8次6级以上地震中有7次震前出现了弱震密集条带。强震往往发生在两条地震活动条带的交汇部位附近或一条地震活动条带的端部或空段。 本文对于7个弱震密集条带的震例作了各时空参数与未来强震震级的统计分析。弱震密集条带的面积S、持续时间ΔT与震级M分别在信度α=0.05和0.10的情况下,通过线性相关检验,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直线关系为: M=3.40lgS—3.91±1.3   M=1.84lgΔT+6.01±1.3 式中ΔT的单位是月,S的单位是103公里2。 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震前地震活动条带与构造、强震震源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四川强震活动的时间间隔初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6 级以上强震分为连发与单发两类, 分别讨论了各自的间隔时间。有些强震发震时间间隔的部分规则性可以作为地震趋势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6级以上强震分为连发与单发两类,分别讨论了各自的间隔时间。有些强震发震时间间隔的部分规则性可以作为地震趋势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立新 《地震》2011,31(1):41-51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 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 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 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 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 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高发祥 《地震》1993,(5):34-39
用灰色系统理论、可公度性理论对东北≥7级深震作了估计。同时利用东北深震与华北东部浅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深震活动超前浅震活动这一现象,估计了华北东部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