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半世紀來,水文学在發展的过程中已進入了定量分析的途徑;工程師們曾用各种經驗性的方法依據降水的资料推演河槽裹水流的現象,以应各种工程建設对於水文分析的要求。但是对於降水集流的过程始終祇有一些零星、片面的数值分析,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因此阻碍着水文学在理論与应用方面的發展。作者曾用流体力学的分析法初步建立了降水集流的理論系統,把降水集流的过程分為三個階段:雨降地面逕流的產生、地面流、槽流之滙集,分别予以分析。本文便是其中第一階段,亦即最基本水文現象的分析。这些建立了的理論可以用為指導各种水文分析的南針,用為評論各种水文計算法的依據,並可用以創造一种近似而合理的方法,从降水資料推算逕流資料。本文中作者貢献一套理論,以分析地面點上降雨產生逕流的过程,揭發了基本水文現象的本質,最後並列舉实例的計算。早年郝登(R.E.Horton)曾依據郝納(W.W.Homer)的地面流实驗資料建立了一套在小地域內降水和逕流關係之理論,其後学者們根據他的理論和方法,用人工降雨法或流域資料实測法來確定降水和逕流間的關係。郝登的分析並没有从準確的動力学观點出發。在实際分析中發生了欠缺理論基礎的根本問題。这方面作者持着不同的意見。本文中根據作者的理論指出了郝登分析法的癥結所在,並估計了人工降雨实驗法的实用價值之限度。波達闊夫曾建議暴雨逕流之一种計算法,引起了苏联学者的廣泛討論,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見。作者於文中指出了波氏等方法發生問題的症結所在;並用实例計算和作者的方法比較,說明了波氏法在实用中的準確限度。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只有在少数比較簡单的介貭結构中,弹性波的传播問題可以自理論上予以解答;实际中所遇到的問題,往往要复杂得多。卽使是最簡单的問題,理論的計算也常常很繁复。因此如何利用簡便的模型来解决弹性波的传播問題,是很多人所感到兴趣的。  相似文献   

3.
许云 《地球物理学报》1964,13(2):148-161
本文討論在地震記录干扰背景上分辨弱地震波訊号的統計方法。根据統計假設检驗理論,导出了最优振幅判据rопт≈21/2σ-1.5σ。将rопт做为对比追踪波时的輔助标志,根据振幅超过rопт的时間位置,确定了地震波可能出現的时間范围。文中分析了选择振幅判据与判断錯誤的关系,近似計算出单位时間內振幅超过rопт的平均次数,并討論了在用自动振幅控制(АРУ)接收时,应用統計判断方法所受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整理大地电流观測資料的总和法,是匈牙利的康达士教授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理論前提是正确的,但是,它的具体步驟却存在着缺陷。原总和法在理論上的缺陷表現在:求新的全变化分量的坐标变換公式,在当前場合下,是不成立的;其整理步驟也太繁杂。本文对总和法提出了一种改进,其要点是:求出椭圓与外切长方形各边相切的切点坐标,井通过切点坐标用图解法画出椭圓,或用計算方法求出椭圓面积。在改进方案中,原有的理論上的缺陷沒有了,整理的步驟簡化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最近关于大气热力学参数的知識,討論了現代大气結构的模式。用基本靜力学方程由上向下进行数值积分的方法,由大气密度的卫星观测资料計算了热大气层中的分子溫度随高度的分布。从大气分子溫度的誤差估算表明,积分根本不能由下而上进行,相反地,由上而下的数值积分法可以大大減小計算誤差。用由下而上的逐层逼近法,根据大气密度的卫星观測资料,計算了大气动力溫度随高度的分布,在这种运算中,并未对在热大气层中溫度随高度的垂直分布趋向做任何約束性的假定,只假設在120公里以上,大气处于扩散平衡状态,同时在小高度区間△z內,溫度和高度的关系是线性的。計算結果証明,在热大气层中并未出現等溫区,溫度随高度的加大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Chisnell- no方法,求解了在理想介貭中,垂直磁流体冲激波在非均勻磁場中的传播問題。这种方法,把非均勻介貭分解成无限小的弱間断面,根据气体动力学中波与間断面相互作用的原理,算出激波通过弱間断面时的强度变化,然后用积分求得激波通过整个非均勻区时的强度变化。作者引入了激波的特征速度(它是激波在波前后介貭中传播速度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輔助参量,得到形式上比較簡单的激波传播方程。然后考虑了磁压力远大于气体压力的强磁介貭中的激波传播問題,并进行了数值积分。采用的介貭密度模型有三种:(1)阿尔芬波速为常数;(2)密度不变;(3)密度与磁場强度成正比。計算結果表明:当激波由弱磁場向强磁場传播时,激波的强度逐漸变弱。其中,在阿尔芬波速为常数的介貭中,激波强度的衰减最为緩慢;在密度不变的介貭中,激波强度的衰減最为迅速;而在密度与磁場成正比的介貭中,激波强度的衰減則介乎上述两种密度分布之間。作者联系磁流体冲激波在地球外层空間的传播問題进行了討論,密度的模型采取大气啃昔的观測結果(卽上述第三种密度分布),并进行了适当的外推,估計了在十个地球半径处的磁流体冲激波传到地面时的强度,求出了激波在地面引起的磁場变化与激波初始速度之間的关系。根据上述簡化模型,計算結果表明,在十个地球半径处初始速度为108厘米/秒的激波,传到地面引起的磁場变化大約为60伽(亻馬),这个数值的量級恰好与中低緯度强磁暴的急始变幅相符。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討了Gotz逆轉效应中,单色天頂散射光强I3112(?)的有效散射高度hE的上升过程。首先从理論上証明:hE并非沿高度連續的上升,而是跳跃上升的。然后用实际观測数据的計算,証实了理論結果。由此并指出,由于hE的跳跃,那么在应用逆轉效应,建立測定大气臭氧垂直分布方法时,如果将大气分层較多,那么可能在臭氧层中下部所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基于上述結果,进一步研究了方法B,发現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由Ramanathan与Davo所給出的逆轉方法B的解是不唯的。这些解之間有着亘大的差异。因此以該方法計算出的各层臭氧含量,并不能肯定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磁矩守恆的条件,利用刘維定理(Liouville's theorem),討論了磁暴期間在赤道平面外輻射带內,带电粒子的空間分布及能量分布的变化。結果表明:当主相时,粒子密度及通量的峯值变小而且位置向外移动。此結果与探測事实相符。能譜分布也有显著的变化,不論垂直能量或是平行能量,当主相时能量分布的峯值向低能量的方向偏移;急始时向高能量的方向偏移。对投擲角及鏡点高度作了計算,发現当急始时投擲角变大,而鏡点高度下降;主相吋投擲角变小,镜点高度上升。由此可以訊为,在主相期間緩慢的磁場下降,不能使外輻射带內粒子侵入上层大气。相反,在急始时則可能有一部分粒子会侵入上层大气。根据所得結果,基本上可以解释目前的观測現象。  相似文献   

9.
对比折射法在苏联科学院甘布尔采夫院士的領导下研究成功。1952年出版了文献,书中論述了对比折射法的物理基础,推断解释方法和观測方法問題。此书已譯成中文。此后,在工作方法研究、理論研究和生产工作的基础土,对比折射法在理論物理基础、新工作方法的研究以及解决勘探任务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今后对比折射法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扩大勘探頻率范围,查明用对比折射法所能研究的各种介貭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完全弹性介貭中,弹性波的传播問題已經研究得比較深入,尤其用射綫法来解决波的传播強度問題,有了一套完善的方法。实际上,大地岩层近于粘-弹性介貭,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受到內摩擦的作用,振幅随距离逐漸衰減。衰減規律,現在均根据經驗公式来确定。在理論上,虽然可以通过解波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問题,但所得結果,即使极簡单的問題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完全弹性介貭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形,但如应用射线法,則变得較为方便。  相似文献   

11.
在地面上用无线电方法研究电离层时,通常只利用电离层反射的一次回波,但是利用二次回波来研究电离层也是可能的。利用二次回波提供的补充知识,特別是利用一次和二次回波的同时观测结果的相互对比,在某些情况下,对电离层物理和电波传播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垂直採测时从电离层反射的二次回波波場和振幅的统计特性,以及一次和二次回波之间的统计联系,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计算;并根据这些计算结果,讨论一下利用二次回波研究电离层和电波传播吋的若干问題。  相似文献   

12.
1998年5月磁暴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的短时变化主要由以下电流体系产生:电离层发电机电流(IDC)、对称环电流(SRC)以及由部分环电流和Ⅱ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PRFI).此外,由Ⅰ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电流体系(FACI)所产生的低纬地磁场也是不可忽略的.本文针对1998年5月1-6日的大磁暴,首先利用多个同子午线台站对的数据分离并消去由IDC电流产生的Sq场.然后,通过线性建模分离其他电流体系产生的磁场成分.结果表明:(1)发生在5月1-6日的磁暴可以分为两个过程,PRFI和FACI电流体系在1-3日不明显,在4-5日伴随着亚暴强烈发生.(2)SRC的变化情况在第一阶段同Dst指数相似,在第二阶段明显滞后于Dst指数.(3)在5月4-5日,PRFI在SRC之前增强,随着PRFI和FACI的恢复,SRC开始增强.这一结果为我们了解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形成以及它们的关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在背景各向异性不均匀的随机起伏电离层中高频电波散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漂移速度方向下高频垂测反射回波的相位和幅度功率谱的数值计算.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根据非常波和寻常波的相位和幅度功率谱的谱线振荡形态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来估计电离层不均匀体的谱结构以及漂移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等参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RogueSNR─8CGPS卫星接收机进行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观测。介绍了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在新乡和南宁两地初步测量结果。结果表明,新乡的TEC特性反映了中纬地区电离层的变化特征,而南宁的TEC特性则反映了电离层的赤道异常的某些特征,显示了赤道异常峰的南北向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远震P波波形反演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用理论地震图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利用16个WWSSN台记录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7.4)远震P波波形,用我们的反演方法重新测定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文中以剪切位错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波形的相关程度为判据,测得该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3.9×1027达因·厘米;震源破裂持续时间6秒;位错面两个可能的选择解是:(1)θs=207°,δ=87°NW,λ=-159°,右旋;(2)θs=298.6°,δ=69°NE,λ=-3.6°,左旋。其中θS、δ、λ分别是震源位错面的方位角、倾角和错滑角;震源深度为25公里。数值运算的结果还表明,本文提供的测定震源参数的方法实际效能良好。 文中还与用P波初动符号方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武昌同步卫星信号振幅闪烁功率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自制的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处理了1985年12月至1986年6月在武昌接收日本ETS-Ⅱ卫星信标136MHz信号所观测到的振幅闪烁。共分析了133例闪烁功率谱得出,谱指数随闪烁指数S_4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平均谱指数值为3.1;大多数的对数功率谱曲线都在低频部分平坦或以略小于1的斜率上升,而在高频部分以-2.5~-4.0的斜率迅速下降;有1 3例功率谱在高频部分发生“折断”现象,即负幂律谱有两个谱指数,发生折断的频率fb约为0.07Hz,相应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空间尺度约为280m。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十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和理论解释,是已发表的讨论日食地磁效应的姊妹篇。从1936年6月19日到1981年7月31日的十次日食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本文讨论了下述问题:(1)各次日食的f0E、f0F1、f0F2的变化;(2)电离层温度变化与暂态现象;(3)日食与E及扩展F层;(4)日食电离层效应与地磁日食效应的比较;(5)对今后开展日食工作的意见。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学者的九次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不包括由于抗日战争中断的1941年9月21日的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太阳活动低年期间英国South Uist、Hawick和Aberystwyth三台站电离层电子总量的冬夜行为特性。法拉第旋转记录分析表明,中纬度电离层电子总量冬夜增长幅度和出现率同季节和台站纬度有关。文中详细考察了冬夜增长的发生时刻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状况,电子总量冬夜极大值位置,冬夜电子总量W型特征面貌,冬夜增长的运动速度与方向等,发现电离层电子总量冬夜值和冬夜增长同地磁活动指数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对冬夜增长的机制,本文提出一种磁共轭电离迁移与等离子层电离库原理。指出在冬夏至期间,由于南北半球的太阳天顶角、日照时间、大气温度和电离密度的显著差别,在全球范围内依次于各地傍晚时分,发生一种从夏半球中纬度电离层沿高空磁力线并经等离子层电离库的调节,而朝向冬半球中纬度电离层共轭区的电离迁移和电离层贸易风,以此来解释电离层电子总量的夜间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982年磁扰期间琼中、北京两站地磁X分量变化的分析,证实了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对中纬电离层电流的影响.分析发现:磁静、磁扰条件下的平均日变化中,两站X分量变化在白天有反向的趋势.这表明它们分处于与动力效应对应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圈中心之南北两侧.在磁暴主相期间,X分量变化形态与之明显不同,两站地磁南北分量有同向变化,且变幅相近,甚至有时北京站△X更大.对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R小于-25nT/h的21次事件所作的时序叠加分析(以R最负时为零时)进一步证明,这种同向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两站零时之△X大小相近,相关系数高达0.98.该同向变化与R指数突然变负密切相关. 以上对比表明,与发电机电流造成两站X分量反向变化不同,同向变化是磁层源高纬扰动电流向中低纬直接穿透的结果.本文对动力和电动耦合两种过程的不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武昌站(30.5°N,114.4°E)电离层测高仪和ETS-Ⅱ同步卫星信标法拉第旋转仪的同时观测记录,初步分析了电离层峰以上和峰以下电子含量之间的统计联系,并讨论了这种联系在电离层模式研究与电离层上部扰动研究以及电离层上部电子含量预测等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