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岫岩-海城Ms5.4地震余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APSIS系统软件的P波初动求解方法,得到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的55个ML≥3.0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余震震源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震源机制解相近。受主震的影响,部分余震的机制解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离散,表明余震震源破裂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收集2008—2015年辽宁境内ML≥3.0地震波形资料,读取P波初动,采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盖州震群、海城序列等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张萍  谷光峪  高艳玲 《地震》2001,21(1):98-102
应用 P波初动符号资料 ,求解得到了岫岩 -海城 5.4级地震前、主、余震 2 0个 ML ≥ 4.0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 ,该地区的主压应力轴 (P)大多为 NEE- SWW向 ,主张应力轴 (T)大多为 NNW- SSE向 ,P、T轴仰角基本上小于 30°,表明力轴以水平者最多。N轴大多较陡。A、B节面的走向分别为 NWW向和 NNE向。岫岩 -海城地震主要为走滑断层类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与主震相近 ,结果比较稳定 ,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言1 999年 1 1月 2 9日 1 2时 1 0分在辽宁省岫岩 -海城地区发生了 MS5.4地震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广 ,震感强烈 ,为广大地震工作者所关注。截止到 2 0 0 0年 2月 2 9日止 ,共记录该地区地震 2 30 0余次 ,最大的余震是 2 0 0 0年 1月 1 2日 0 7时 4 3分发生的 MS5.1地震。岫岩 -海城地震发生于辽宁省南部台站分布较密的地区 ,全省各台站从不同的方向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序列活动。我们利用数字台网记录地震初动清楚的特点 ,在主震发生前 ,就做了几次 4级以上前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且密切关注较大地震初动符号的变化 ,随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局分…  相似文献   

6.
高彬  贾科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4089-4099
本文通过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00-1970年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震级5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了测量.具体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1)使用1900-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2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21个地震事件的可靠结果;(2)使用1933年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15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2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华北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00-1970年历史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3)基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华北地区M≥5.0的部分缺乏地震资料观测的历史地震断层面参数,并对这种方法推断的断层面参数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海城地震序列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在海城地震的极震区附近,平时很少有地震活动。但自2月1日开始,距震中20公里的营口市石硼峪地震台连续记录到527次前震。这些前震的震中位置很集中,其P波初动符号比饺一致,在时间分布上出现了密集-平静-大震的现象。大震以后的余震很多。 主震极震区的长轴方向与余震分布区的长轴方向和主震震源机制的A节面相一致。由此推测,主震的错动面为北西西走向,可能是高倾角的左旋平移断层的滑动结果。 文中还对临震预报的方法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萍  蒋秀琴  高艳玲  谷光裕  吴野 《地震》2003,23(4):43-48
利用“基于GIS地震分析预报系统”提供的用地震初动符号求震源机制解软件,获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海城交界地区20个M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将求解结果与采用吴尔夫网投影法得到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种求解震源机制得到的节面(A、B)、力轴(P、T)比较接近,对应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地区震群中较大地震发生前10天~2个月,θ都有一个持续低值的过程;1999年岫岩前震序列的θ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且大部分小于65°。相比用震源机制P轴取向趋于一致来判定震源区应力状态,θ更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P波初动资料,计算2009年11月5日陕西省高陵县ML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并从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分析烈度分布特征.根据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分析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认为,该地震发生在泾阳—渭南断裂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12.
顾浩鼎 《地震学报》1982,4(2):208-215
本文讨论了海城地震的一系列地震学研究问题。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宗旨是,试图寻求某种地震学方面的前兆特征,以便能够准确地预报地震。虽然我们找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特征,但离最终目的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4.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对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地震应急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辽宁省的地震应急是从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以前开始的。本文全面介绍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应急工作,并对这次工作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作了评述。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应急工作是一次有成效的地震应急实践。它为辽宁省地震应急救援提供了经验,也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海城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后地震裂缝分布和形变测量结果,结合震区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海城地震孕育的地球物理环境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975年海城大震表现出的现象启发我们进行了不少地震预测模型和预测指标的研究,本文对组合模式的前兆时空分布、垂直运动在发震中的作用、调制模式以及穴位理论等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8.
对比了海城前震系列与其周围同期震群的异同.两者的震源空间分布都比较集中,一般只有几公里的尺度.发震机制都比较稳定.但有些震群在其主要地震发生后,机制变化较显著,借此有可能识别一部份震群.但也有些震群其机制的稳定性始终不比海城前震系列差,因之借此无法识别前震系列.频次的分布两者也有非常相似的震例.总的印象是有些震群在晚期有可能识别,但未发现有确认前震(系列)的肯定判据.这一初步的结论仅仅是由于我们分辨技术的局限,抑是具有成因上的深刻含义是很值得思考的.最后引入了震级序列的缺震特征,借此可以判断系列的高潮是否已经渡过.这对(从其他证据认识到的)具有大震危险的地区,利用前震系列来改善大震临震时刻的机率性判断是有用的.注意到频次分布中有相隔12小时的低值点,对比就地的固体潮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说明固体潮可能对前震系列以及震群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海城地震余震活动序列资料,根据相空间中余震活动的演化特征,余震活动的功率谱和非线性地震活动演化方程的迭代解详细地研究了余震活动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余震活动除了通常熟悉的平均的衰减和周期性行为之外,还存在同样显著的混沌行为.  相似文献   

20.
重力变化与海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地震前后重力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重力场发生了显著的有规律性的变化. 1972年6月建立北镇-庄河重力复测剖面开始重力观测,同年11月及1973年5月进行了两次复测,发现辽东半岛地区重力场减小,最大达-352微伽.1975年3月震后进行了第一次复测,重力场却已基本回升到1972年6月建点时的水平.7月份再次复测,其结果表明重力场继续升高,最大达+382微伽.其后直至1976年12月多次进行复测,重力场基本保持在1975年7月的水平.因此,震中区震前重力场下降、震后上升的特征相当清楚. 通过对工作方法和观测精度的分析,说明重力测量成果是可靠的,重力场变化的原因与地震的孕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