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分析了汉中盆地杂交稻空秕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气温<23℃,空秕率迅速上升,<16.5℃达100%,各品种间有1~2℃差异;空秕率不但受<23℃低温强度影响,还受持续日数影响;日平均气温>28℃空秕率逐渐增大,籼稻各品种间有1℃差异,粳稻不受影响;空秕率受高温强度和空气湿度影响,但对高温持续日数并不敏感,当日平均气温>29℃且日最高气温>35℃空秕率较大;日平均气温23~29℃宁秕率<20%,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安全温度;日平均气温25~28℃空秕率最小,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最适温度.空秕率还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但影响程度较抽穗扬花期轻.由此确定汉中盆地杂交晚稻安全齐穗期为8月上旬,适播期为3月底到4月上旬;早中稻及粳稻安全齐穗期比晚稻提早5~10天,适播期推后5~10天.  相似文献   

2.
袁应泽 《四川气象》2003,23(3):36-38
分析了汉中盆地杂交稻空秕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气温 <2 3℃ ,空秕率迅速上升 ,<16 5℃达 10 0 % ,各品种间有 1~ 2℃差异 ;空秕率不但受 <2 3℃低温强度影响 ,还受持续日数影响 ;日平均气温 >2 8℃空秕率逐渐增大 ,籼稻各品种间有 1℃差异 ,粳稻不受影响 ;空秕率受高温强度和空气湿度影响 ,但对高温持续日数并不敏感 ,当日平均气温 >2 9℃且日最高气温 >35℃空秕率较大 ;日平均气温 2 3~ 2 9℃宁秕率 <2 0 % ,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安全温度 ;日平均气温 2 5~ 2 8℃空秕率最小 ,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最适温度。空秕率还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抽穗扬花期轻。由此确定汉中盆地杂交晚稻安全齐穗期为 8月上旬 ,适播期为 3月底到 4月上旬 ;早中稻及粳稻安全齐穗期比晚稻提早 5~ 10天 ,适播期推后 5~ 10天。  相似文献   

3.
2001~2002年对豫东地区旱稻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与旱稻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旱稻生育天数延长。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6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天数与空秕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在17~30℃范围内,温度越高,灌浆时间越长,穗粒重越高。干热风使产量降低30%左右。通过试验,确定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2001~2002年对豫东地区旱稻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与旱稻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旱稻生育天数延长.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6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2 ℃的天数与空秕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在17~30 ℃范围内,温度越高,灌浆时间越长,穗粒重越高.干热风使产量降低30%左右.通过试验,确定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构建与灾损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及适于早稻产量估算的灾损评估模型,对开展早稻雨洗花灾害监测、损失评估、灾害保险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江西省早稻为研究对象,利用1981-2015年14个水稻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筛选出基于早稻抽穗扬花期间过程降水量、最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实际产量的雨洗花灾害样本78个,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正态分布以及主成分回归法,建立了雨洗花灾害指标和灾损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抽穗扬花期降水对雨洗花灾害形成有显著影响,其主要影响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5 d内,关键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3 d内。日降水量40 mm可作为早稻抽穗扬花期雨洗花灾害临界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统计日降水量不低于40 mm的降水日数及其对应的累积降水量,当累积降水量为40~170 mm时,为轻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小于15%,平均减产10%;当累积降水量不小于170 mm时,为重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不低于15%,平均减产22%。指标验证结果与历史实际灾害发生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雨洗花灾损评估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雨洗花年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模拟误差为4.3%,78.0%的资料相对误差在5%以内,可利用该模型对雨洗花年的早稻减产率进行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7.
南宁地处广西南部,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为双季稻作区。但由于春秋季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时容易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秧;晚稻抽穗扬花时又易受到寒露风危害,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不稳定。以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作为早稻  相似文献   

8.
吴全衍 《气象》1980,6(8):22-23
寒露风是我区晚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晚稻受寒露风危害的主要特征是空秕粒增加,结实率下降,导致减产。 近几年来,我们用分期播种法进行试验。试验品种为杂交稻南优二号、汕优二号和晚稻常规品种包胎矮。试验从第一播种期抽穗开花始期至最后一个播种期开花末期止,每天进行定穗、定花考查空秕率和取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城市人体舒适度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明确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城市因子,该文首先利用1981—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气象数据,研究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了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城市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冷不舒适日数均呈减少趋势,热不舒适日数均呈增加趋势,舒适日数变化不大。城市化综合水平与冷不舒适日数倾向率之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与热不舒适日数倾向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舒适度的最主要城市因子为总人口数量,其次为建成区面积、总用电量、公共交通实有车辆、人均绿地面积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体感温度计算及相应舒适度划分法,利用呼和浩特市1991—2019年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数据,分析了人体舒适度等级和日数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气象因子与体感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不同舒适度等级日数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严寒域日数、广义舒适域日数和酷热域日数.其中广义舒适域日数...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温热害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科学评估热害风险是防灾减灾的基础。本文利用近60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湖北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基本理论,建立了包括影响水稻结实率关键期的热害强度、灾害发生时承灾体实际暴露度、灾害脆弱性等因素的高温热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高温天气出现概率高的时段是7月下旬,其中7月第6候为最高。从高温热害风险指数上来看,7月第3候抽穗开花水稻的热害风险最高,此后随时间的推移,热害风险降低;湖北现行的一季中稻抽穗开花期处于风险较高的时段,推迟5天其热害风险指数可下降20%左右;推迟15天以上热害风险指数将降低50%以上。江汉平原稻区是湖北高温热害风险低发地区,鄂东南及鄂西北地区是热害风险高发地区;针对各区热害特点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 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 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3—2008年鲁西南地区四声杜鹃物候期与同期气象资料,探讨了四声杜鹃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始鸣期与1—5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绝鸣期与6—7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间隔日数与平均气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随温度升高,四声杜鹃始鸣期以3 d/10a的速率提早,绝鸣期以3 d/10a的速率推迟,间隔日数以6 d/10a的速率延长。初春日照多便于四声杜鹃活动,始鸣期提早、秋季的日照时数多,四声杜鹃绝鸣期推迟。冬、春降水多,四声杜鹃始、绝鸣间隔日数缩短。  相似文献   

15.
临川区近10年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2003—2012年气象资料和柑橘种植面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川区近10 a柑橘平均面积、单产呈显著增加趋势。筛选出近10 a来与产量显著性相关的气象因子,其中10月气温与柑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6月和12月气温与柑橘产量呈显著负相关;2月降水量与柑橘产量呈显著负相关,3月和7月降水量与柑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7月日照时数与柑橘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2017年梅州城区的O3监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观测资料,对本地区的O3的变化特征及影响O3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梅州地区2014—2017年O3超标日数维持稳定水平,O3二级超标日数全部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O3二级超标天数占AQI超标日数的比例快速上升,O3二级超标主要发生在3—8月,最多的是4月,O3是影响梅州市区空气质量重要因素。O3的月平均浓度与同期气温、日照显著正相关,与同期的气压呈显著负相关; O3污染过程中,O3的逐日浓度与同期气温、日照显著正相关,与同期的总云量、低云量、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O3污染过程中,O3浓度与地面及高空天气形势配置关系密切,O3浓度变化是多种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原理,建立四川盆地不同稻区代表点的水稻生育期内逐旬光、温、水3个气象要素的适宜指数模型和综合气象适宜指数模型。并利用积分回归和相关系数方法确定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气象适宜指数对水稻气象产量形成的权重系数,建立各代表点的水稻自移栽至成熟阶段的动态气象适宜指数模型。最后利用动态气象适宜指数模型计算值与水稻相对气象产量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动态预测水稻气象产量增减趋势。结果表明,各代表点进入水稻抽穗期后的气象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实现在水稻进入抽穗期后动态预测气象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选取阿尔山气象站1981—2015年冷季(10月—次年4月)气象资料,利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等方法,对年最大积雪深度、积雪日数、气温和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尔山地区年最大积雪深度主要发生在1月至3月,其中2月份概率最大,达50%;34 a内最大积雪深度呈上升趋势(2.77 cm/10a),年平均增加0.98%,且年最大积雪深度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即在1998年之前增长缓慢,在2000年以后上升趋势显著。积雪日数的统计分析表明,初始积雪日数和有效积雪日数呈现略微减少趋势,而稳定积雪日数有微弱的增加趋势;通常初始积雪日数比有效积雪日数大30天左右。年最大积雪深度与稳定积雪时期的降水量、积雪日数、日照时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515、0.584,但与稳定积雪时期的气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积雪深度随着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积雪深度受降水量的影响大于日照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维  吴炫柯  刘梅  何燕  刘永裕 《气象科技》2021,49(6):975-982
利用1960—2019年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将研究时段分成前30年(P1:1960—1989年)和后30年(P2:1990—2019年)2个阶段,分析早稻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晚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的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比较P1和P2阶段不同保证率下各安全生产期的差异,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早稻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主要表现为提前变化趋势,晚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主要表现为推迟变化趋势,全区80%和90%保证率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平均提前2 d,80%和90%保证率安全齐穗期平均推迟2 d,80%和90%保证率安全成熟期平均推迟5 d和6 d。②安全生产期的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性较大,桂东北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提前天数最多,达6 d以上,百色那坡、靖西地区安全齐穗期推迟天数最多,达6 d以上,全区大部分地区安全成熟期推迟天数在6~10 d,空间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Under global warming,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crops increases, which leads to increasing instabili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yield data during 1981-2011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1961-2011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in this area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ere assessed and analyzed. The risk was decomposed into such elements as hazard,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capacity,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heory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First, a hazard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heat injury in the MLRYR during 1961-2011,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injury hazard and air temperature was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response of hazard to climate ch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heat injury hazard of single-cropping ri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rice heading period of 20 days, with the hazard increasing sharply when the mean temperature exceeded 26.5°C a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exceeded 31°C. Then,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capacity were also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vulnerability and hazard we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heat injury risk assessment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at most stations in the MLRYR.The risk assessment considering only the first three natural elements produced high-risk values (> 0.46)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By adding the regional capability in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into account, the risk assessment produced high-risk values in a much smaller area in the northeast but some-what larger area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domain. In general,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differed greatly within the MLRYR. Particular rice variet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specific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isk features quantified by this study. Under the warming climate,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