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童昕  王缉慈 《地理学报》2001,56(6):722-729
从地方产业群理论出发,探讨全球联系和本地联系对地方产业群内部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对东莞3镇的PC相关制造业的实地考察,指出随着中国沿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一些外向型制造业地方产业群,其发展过程中,本地生产网络与全球生产网络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原来为“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贸易服务的制度设计在实践中逐渐变成了地方产业群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区域持续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制度创新,以充分发挥本地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尺度的视角,以广东传统侨乡潮州市大吴村修德善堂在改革开放后重建并发展至今的历程为案例,解析侨乡文化的动态建构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研究使用深度访谈、文本分析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吴善堂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帮助下通过强调地方意义得以重建、以加强以神缘为基础的海外善堂文化联系实现发展、最终在兼具本地慈善和跨国宗教功能的情况下建立跨国善堂文化网络独立核心地位的过程。研究发现,以大吴善堂为案例的侨乡文化在“海外-国家-地方”等多尺度行为主体的互动下不断进行重构,多尺度互动塑造了特定时空下侨乡文化的尺度表达特点。大吴的案例展现了多尺度行为主体互动的内涵和机理,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利用兼具地方性和跨国性的侨乡文化资源、促进人文交流的方向,也补充了现有侨乡研究中尚未充分讨论的多尺度互动对侨乡文化尺度表达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地方嵌入对在华外资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灿飞  任卓然 《地理科学》2021,41(3):369-379
外资企业通过直接出口和间接溢出效应对中国出口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现有文献大多基于外资企业知识溢出研究其对本地出口和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较少关注外资企业自身的贸易活动.利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在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搭建本地、目的国(地区)和本地-目的国(地区)联系三维度框架,重点关注外资企业地方嵌...  相似文献   

4.
刘志高  张薇 《地理研究》2018,37(7):1349-1363
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研究成果,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本地要素与全球力量、历史条件与现实努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基于多尺度、多要素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叉动力机制分析框架。同时,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区,通过梳理武汉市生物产业形成和演化历程,总结影响其生物产业发展的要素和作用形式。研究发现:生物产业与本地光电子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高校和研究所、以及企业本身仅仅是决定生物产业在武汉市形成的一部分因素,地方政府、跨国公司和留学归国人员等主体也是促成生物产业“生根发芽”的重要主体,它们在武汉生物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用程度是不同的。这一点是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分叉研究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停留在“量的扩张”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以“质的提升”为主的发展本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方成  潘峰华 《地理研究》2024,(2):273-286
伴随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地方的金融联系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球金融网络的概念应运而生。本研究提出,全球金融网络不仅是理解全球-地方金融联系的重要概念框架,也是从金融全球化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提出了与全球金融网络有关的两种区域发展路径。第一,不同的区域主体借助全球金融网络,可以获取到必要的金融与商业服务支持,进而开展跨境的融资和金融投资实践。通过这样做,区域能够基于自身发展条件,整合利用境内外不同金融市场的优势来服务区域发展目标,但代价是区域将面临更大的全球金融风险暴露。第二,区域通过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与商业服务业,促使区域内城市成为全球金融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从而能够提升区域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并实现金融与商务服务部门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两种发展路径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区域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发展策略,也受制于外部不断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本文强调了全球金融网络用于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有效性,呼吁未来注重利用该框架来分析金融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理论发展,并提供有用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掣肘和关键突破口,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根基。本文主要结合德国德累斯顿区域和美国阿克伦城市群从锈带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剖析其资源型经济转型及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路径特征,总结其经验启示。研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是路径创造与演化的过程,德累斯顿区域和阿克伦城市群均持续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建立区域转型发展的磁极,本地蜂鸣与全球网络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是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采用以主体多元化、领域跨界化、结构扁平化、组织开放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创新组织模式,有效推动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形态兼顾本区域的地理空间集聚和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集群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在促进本地技术创新网络、跨区域协同合作网络以及本地-全球互动网络构建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织网人”作用。建议我国资源型经济区域全面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集群策动战略,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以本地根植性为聚集核,以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导向,制定区域经济转型与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同时加快建立集群组织、联盟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通过其“织网人”和“粘合剂”作用推动构建本地技术创新网络和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区域发展路径的演化与转型。  相似文献   

7.
全球生产网络、价值捕捉轨迹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一、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目前,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可分为2个发展阶段:2001―2011年的GPN1.0,强调跨国主义、团队协助、超越小范围地理空间的联系。这一时期,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理解区域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区域升级(Regiona upgrading)——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如何影响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2)全球―地方互动(Global-loca interaction)——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区域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模型解释了本地企业如何通过长期互动学习,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全球化的重要知识俘获渠道。中小企业因自身能力和国际化经验的缺乏,往往会规避时间成本和风险,另辟蹊径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本文以浙江省和德国石荷州国际友好关系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对利益相关人的深度访谈,对该关系框架下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俘获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国际区域友好相关机构扮演着“知识守门员”角色,为双边中小型企业的全球化提供准确的、高效的和定制化的信息。②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推动基于政府担保的、多方参与的“全球蜂鸣”空间形成,使得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社会、认知和组织临近,以此俘获“走出去”的关键知识;③国际区域友好关系为两地搭建一种新型的“全球管道”,有利于形成面向“精准全球化”的动态蜂鸣社群。本研究强调: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是中小企业“全球管道”构建的重要制度平台,这种“全球蜂鸣-全球管道”知识动态模式是对传统“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概念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家与省级点-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亚飞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7):1651-1663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其空间结构是各级各类空间规划遵循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以及主体功能区精准落地的关键参数。本文将面状功能区纳入点-轴系统结构,探索主体功能区点-轴结构的科学内涵,以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聚焦国家与省级层面,着重从主体功能区点-轴结构的要素构成、功能区与点-轴结构的空间分异、以及功能区与点-轴结构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这张图本身就蕴含着点-轴系统结构,城市化地区是不同等级极核的集合,极核的等级和空间分布决定了开发轴线;② 点-轴地域开发系统、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地区呈现圈层式的结构特征,随着距离轴线越远,城市化类型比重越低、生态安全类型比重越高,点-轴结构受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保障需求的约束;③ 无论是国家和省级层面,联系最紧密的区域连线与开发轴线基本吻合,不同层级等级较高的城市化功能主导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主体功能区点-轴的拓扑结构,这在自然约束较弱、人类活动相对强度的区域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内涵及有序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功能区降尺度传导提供关键指标与参数,也将为中国综合地理区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跨界治理的理论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超  赵江南  张清源  于洁 《地理科学》2022,42(3):363-372
全球已进入一个超流动与不稳态并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要素自由流动并频繁“跨界”,而治理需要将不稳定转化为稳定,跨界治理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区域、地方等尺度交织,使跨界治理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跨界治理主要指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使多主体共同参与和联合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通过梳理跨界治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界定了“界”,重构了跨界治理的理论逻辑,提出了跨界治理主要涉及3个尺度的3对范畴:在地方层面,去同质化与同质化;在区域层面,去边界化与边界化;在全球层面,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运用该框架,以长三角为例,实证分析了区域尺度跨界治理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The article discusses whether and how the emerging approach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is fruitful when researching diversification among microfirms in peripheral region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such microfirms represent a source of heterogeneity that potentially could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evolution. The sources of variation and mechanisms of selection operating among diversifying farmers in Norway are examined and diversifying farms are identified as both microfirms and household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tivation at household level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diversification. Further, the findings confirm that microfirms are not only able to influence their own destiny, but also institutional progress at regional level.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role of microfirms as actors and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study of the agency of such actors are the major reasons wh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is a fruitful approach in researching microfirms in peripheral areas.  相似文献   

12.
区域的中心—腹地关系一直是区域与城市发展领域关注的经典内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产生了“流空间”和“中心流理论”,为现代城市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企业联系流反映的城市间关系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多数研究聚焦在“整体空间”的城市网络特征表述,少有从特定问题出发,在更广阔的“非本地”范围研究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关系。论文基于1990—2018年县域尺度的企业流数据,研究北京与河北(本地)和京津冀区域外(非本地)的企业联系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从企业联系视角为北京与河北的经济落差提供解释,主要结论如下: ① 1990—2018年北京的本地性企业联系较弱,企业联系较强的县市主要集中在非本地,尤其是长三角等地区,非本地联系是北京企业联系的主要形式。从投资金额来看,北京与本地联系最强的行业为制造业,与非本地(主要是长三角)联系最强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建立分支数来看,北京与本地和非本地联系最强的行业都为金融业。② 北京的本地企业联系主要受本地的经营环境(金融环境、政府干预、政策环境)和区位条件(地理邻近)的影响,非本地企业联系主要受关键资源(政治资源、科技投入)、经营环境(经济开放)和市场潜力(消费水平)的影响。河北综合承载力较弱、与首都产业链不协调和不匹配等问题给北京与之建立本地联系上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使北京倾向于与具有更优越市场潜力和经营环境的城市建立跨区域的非本地联系。  相似文献   

13.
Wild reindeer are under pressure from huma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roughout their habitat. Norway is currently making a significant move to establish a new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national reindeer regions and regional management plans. A focus on wild reindeer as a flagship species allows the species to be included as a broad conservation objective in complex land-use plans. The authors surveyed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residents in the Rondane and Setesdal regions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indeer and how management relates to other social and development issues. Local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including hunters, were perceived as more responsible and suited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reindeer population sizes and management objectives than non-local actors. There was little local consensus on the role of human impacts on wild reindeer, and residents rated local knowledge higher than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management purposes. Rondane residents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reindeer than Setesdal residents, but the latter saw reindeer as more threatened by human development. New management approaches will need to take a soci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recognize that the inclusion of reindeer can enhance broader conservation goals at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but may also escalate local social conflicts.  相似文献   

14.
杨槿  徐辰  朱竑 《地理科学》2020,40(3):374-382
以广东揭阳的玉器生产专业村阳美村为例,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解读本土产业发展中地方性的嵌入与重构。研究发现:本土产业在地方性多方要素的驱动与支撑下产生,在多重尺度政治经济过程作用与地方主体的响应下发展。地方性是本土产业产生并建立对外功能联系的初始条件,也是主体响应结构变动所做战略选择和地方营销的依托。在地方性嵌入产业发展的同时,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地方活动被强化了与玉器生产相关的功能和意义,民居、街巷、宗祠等空间形制因传统功能被挤压而出现重塑。地方活动与景观的变化并未弱化地方意义,村民的地方依赖和依恋因本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与荣誉感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溢出和技术互动效应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为例,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引入连乘变量,从技术能力互动、研发行为互动2个方面,对与跨国企业技术互动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以双方技术实力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互动对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效应;2)研发行为互动同时促进双方研发行为的强化,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也具有显著的正效应。3)控制变量中,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本土企业规模、资本强度及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研究结果同时支持了跨国资本对地方企业研发行为的“控制变量,有助于丰富全球化与地方创新相互作用与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区域主体间的战略互动作为区域空间生产机制”的解析视角,对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地区的战略互动过程及区域空间发展绩效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认为上海及其外围地区之所以能够成长为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同区域主体间持续采用相向型互动战略密切相关;而北京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与长期固化,则与北京及外围地区之间长时期以来采用背离型互动战略直接相关。最后,从促进区域主体间积极战略互动的角度,讨论了减缓、化解大都市阴影区问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张英浩  汪明峰  汪凡  刘婷婷 《地理科学》2022,42(9):1555-1565
直播电商作为一种赋能地区发展的新型技术形式与商业模式,改变着传统购物模式、产业链与供应链结构,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基于抖音平台直播带货等多元开源数据,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中相关概念,实证分析了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直播电商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播带货主播数量与粉丝数量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后者空间分布更加分散;直播带货销售额的地区差异性最大,并且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地区出现显著高高集聚区。地区产业与供应链基础是发展直播电商的重要保障,Multi-Channel Network(MCN)和直播带货主播发挥着整合、链接区域内外相关资源的重要角色。此外,政府行为和空间邻近效应对直播电商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市场潜力模型,计算了各地的市场潜力指数,分析西部地区市场潜力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在全国处于较低的位置,在西部地区内部存在区域差异。市场潜力指数由东向西逐级递减,接近中部地区的地市市场潜力指数相对较高,远离沿海和中部地区的内陆区域市场潜力非常之低。市场潜力的贡献份额存在南北差异。西南地区除广西之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省内市场需求的贡献份额较高,同时区内非本省市场的贡献份额也较高,反映出省市之间的市场空间相互作用比较密切的特点。西北地区靠近中部地区、交通比较方便的陕西、宁夏和陇东地区市场潜力受区外市场的影响较大,甘肃大部地区和新疆主要依赖省内市场,青海主要依赖区内非本省市场。市场潜力分布的省域圈层特点明显。从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市场潜力对省内市场需求的依赖趋于加深,离经济中心距离较远的地市省内市场需求的贡献份额较高,区内非本省市场和区外市场的贡献份额省内经济中心一般高于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