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野外采集鹤鸪菜Caloglossaleprieurii(Mont.)J.Ag.幼体,在室内控制条件下,以温、盐、光等不同条件进行模拟培养试验。所获得的数据经生物统计检验表明:鹧鸪菜幼体生长最适水温为23℃;光照强度为4000lx;海水盐度为18。此结果与我们多年来在汕头港内观察鹧鸪菜的生长及其季节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2.
张季申 《海洋科学》1994,18(1):10-12
本试验采用不同的饵料投喂青蟹的早期幼体,比较饵料效果,为青蟹人工育苗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991年7月份在本所清江试验场内进行试验。试验用的青蟹早期幼体~蚤状I期幼体全部采用清江试验场人工孵化的幼体。文中以Z1青示蚤状1期幼体,Z2为蚤状II期幼体。人工饵料为酱油粕(乐清虹桥酿造厂提供)、蛋黄、人工轮虫(美国“OceaStarInternational Inc生产的O.S.I牌人造轮虫)。动物性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lilis)。在室温条件下,将青蟹Z1放在1500…  相似文献   

3.
扁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蚤状幼体期,幼体以食植物活性饵料为主,许多地方,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ium)为主,这虽然适合幼体摄食,但因不适合于20℃以上水温生长繁殖,投喂后适应环境能力差,易下沉死亡,败坏水质。扁藻(Platymonas spp.)是一种绿藻,适盐、温范围广,与其他藻类相比,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不易死亡,要求温度与育苗水温相近,是水产养殖幼体的理想饵料之一。牟平县林北盐场于1992年,1993年…  相似文献   

4.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2001,20(4):533-54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6次,即Sou状幼体阶段脱皮5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7.4-28.2℃的培养条件下,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需经14-15d。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对几种海洋双壳类和甲壳类生物的毒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许章程  洪丽卿 《台湾海峡》1994,13(4):381-387
研究了重金属和污染疏浚物对缢蛏Sinonuacula constricta稚贝和幼贝,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幼虫,甲壳类的卤虫Artemiasp.幼体和长毛对虾Penaeuspencillatus幼体的毒性,结果表明受试生物的生长,摄食,存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重金属元素对褶牡蛎幼虫,卤虫无节细,长毛对虾糖虾期的毒性顺序为Hg^2^+>Cu^2^+>Zn^2^+>Cd^2^+>  相似文献   

6.
对虾养殖池生态环境生物监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在山东半岛南部五垒岛湾地区,对浮游植物和纤毛虫原生动物等与对虾生长关系密切的生物进行监测与控制,使虾池形成和保持适宜的生物构成;对日本刺沙蚕[Neantnes japonica(Izuka)]幼虫密度进行监测,适时抽水采集沙蚕幼虫入池,使虾池沙蚕幼体密度达到5000~10000个/m2。从而为对虾生长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1条件与方法1.1试验池及条件试验地选在山东半岛南部五垒岛湾的烟台警备区养虾场,位于高潮区以上,通过河道进排水,每半月大潮汛期间,只能抽水6~7d,半月…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东岸池养鲻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池养条件下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aeus的年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鳞片新年轮主要在10-1月出现;鳞长与体长关系式为:R=0.00907L^-0.7764;I-V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随着年龄增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1.2716×10^-6L^3.0695,体长与全长关系式为:LT=10.3711+1.180LB,当年鱼体长和体重生长与月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复方有机疗效助长剂(简称Q.S.)的不同剂量和不同投喂方式对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各期幼体培育进行三批的试验,分析了Q.S.在日本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在水温24~29℃,盐度22~29下,无节幼体至仔虾经15d(10月4~19日)培育,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平均体长分别是52.9%(40.2%~72.4%),10.05mm(9.30~11.7mm)和31.7%与8.8mm。试验表明,在幼体培育中Q.S.以“水浴”为主,以一定比例掺进饵料为辅的方式最为有效;结果还表明,Q.S.在日本对虾各期幼体的培育中具有显著的提高存活率和促进生长的作用。本文还就提高幼体存活率、促生长与虾苗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池养条件下鲻鱼MugilcephalusLinnaeus的年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鳞片新年轮主要在10—1月出现;鳞长与体长关系式为:R—0.00907L(0.7764);I—V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1.2716×10(-5)L(3.0695),体长与全长关系式为:LT=10.3711+1.1806LB,当年鱼体长和体重生长与月龄的关系分别为:LB=8.6669+25.5769t,W=0.1170t(3.5530),vonBertallanffy生长参数L∞=613.25mm,K=0.3412,t0=-0.825,体重生长拐点值为2.46a。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饵料丰度对海蜇水母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鲁男  蒋双  陈介康 《海洋与湖沼》1995,26(2):186-190
于1989年3月,以伞弧20mm的幼海蜇为材料,在盐度20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研究温度和饵料丰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于1994年8月做了补充实验。结果表明,幼蜇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4℃,存活的上限和下限温度分别为34℃和8℃。在24℃中,幼蜇平均日生长率(Y;%)与投饵频次(X;次/d)的关系式为Y=12.89-4.06/X。投饵频次以4-5次/d最佳,投饵间隔时间超过76h则呈负生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潮间带的红藻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的氮、磷、钾、钠、钙与镁6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氮、磷、钾与钠均以春季含量最高;钙与镁分别以秋季和冬季最高。氮与磷含量冬季最低,钾含量秋季最低;钠、钙、镁均以夏季含量最低,6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不一致。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表明鹧鸪菜春季富集的营养物质较多,与春季有较高的生物量一致。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反映了鹧鸪菜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鸥鸪菜的氮、磷含量高于土壤含量。并明显高于水体氮、磷含量,说明鹧鸪菜能强烈富集环境中的氮、磷,因此鸥鸪菜类的大型藻类的存在可能是红树林区赤潮极少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紫色无硫细菌对栉孔扇贝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1年,以栉孔扇贝幼虫为材料,用1000ml烧杯模拟育菌现场条件,进行光合细菌作为饵料添加剂的试验。分析表明,光合细菌中含粗蛋白62.3%;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51.24%;维生素B1,B2,B12含量分别为0.01065%,0.009388%,0.00264%;脂类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开始的12d,在补充Rps sp,50mg/L和100mg/L时,幼虫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离自台湾海峡厦门海域的鹧鸪菜,海仙人掌等8种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放线菌,以4种常见的致病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作为抗真菌药物的筛选指示菌,进行了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生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供测的149株放线菌,19株具有抗真菌活性,占总供测菌株的12.8%;鹧鸪菜共附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菌株比例最高,达40.9%;高抗菌株主要分布于鹧鸪菜,海仙人掌和沙菜上,其中以鹧鸪菜最高,占供测菌株的31.8%。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对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5年2-5月,在L:D为4:20,8:16,12:12和24:0四种光周期条件下,用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增减罗氏沼虾幼体,测定其生长能量收支。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幼体生长率增大,两者关系为:g=6.5245+3.6045lnT,但周期对幼体C,N含量和C:N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饵料对斜带髭鲷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5种饵产分别投喂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33日龄稚鱼,27d后测定其全长和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斜带髭鲷稚鱼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全长增长达2.22-2.82倍,平均成活率达21.8%-22.5%;投喂枝角类,斜带髭鲷稚鱼生长也较快,全长增长1.99-2.07倍,平均成活率18.2%。投喂轮虫和人 工配合饲料,斜带髭鲷稚鱼的生长和成活率均很低,全长增长分别仅为1.63-1.72倍和1.47-1.56倍,平均成活率分别仅为1.3%-2.0%。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的试验组,分别有41.2%-100%个体发育至幼鱼阶段,而投喂轮虫和配合饲料的试验组,全部个体仍停留在稚鱼阶段。可以认为,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是斜带髭鲷稚鱼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等地采集中华绒螯蟹五期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对其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各期幼体消化道平均全长分别为0.912mm,1.332mm,1.628mm,1.998mm,2.221mm和2.644mm;胃在Z1中呈椭圆形,到Z3方才明显分化成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至于贲门胃内的研磨结构和幽门胃内的滤器则要到大眼幼体才完全形成;在各期幼体中,中肠均是消化道最发达的部分肠壁细胞呈圆柱状;肝胰管和中肠前盲囊在Z1中出现,而中肠后盲囊却要到Z2方才形成。  相似文献   

18.
硒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含硒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0.4mg/L硒培养极大螺旋藻时,35℃与160μmol/m^2.s的光温条件有利于螺旋藻生长和对硒的累积,在此种光温条件下,40mg/L硒以下均促进藻的生长,其中12mg/L硒的效果最大;超过60mg/L硒就有抑制作用;400mg/L硒以下藻即死亡。  相似文献   

19.
人工培育条件下鲻鱼早期发育的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人工条件下,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eus幼体各部分形态,器官的发育时间、行为、营养和变态特点,划分了发育期。仔鱼在生长常因畸形,损伤和消化不良而死亡;生长差异则存在于整个发育期,并且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对鲻鱼早期发育地生物学特点,疾病、变态危险期和生长差异等进行了讨论,指出鲻鱼与环境和饲育条件之间的生态生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鲻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几种海洋蓝藻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Synechococcus bacillaris,Oscillatoria lud,Schizothrix calcicola,Spirulina platensis等4各海洋蓝藻的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除S.platensis外,其他3种蓝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外源生长因子对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bacillaris适应较高光强,其温度和pH最适范围较窄,S.calcico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