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近年来多次强震的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印象——地震前兆特征的个性很强,例如,同样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其前兆特征差异甚大。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上,我们不无意外地发现,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十年以上、有较多观测点的国家,对如何搞地震预报具有相近的思路,其中包括对强震前兆基本特  相似文献   

3.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4.
1981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在苏州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会上交流了论文40余篇,反映了我国近几年地震前兆研究的一批成果,为我国参加明年将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的准备工作推荐了部  相似文献   

5.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陆地震的特征及其预报的许多问题、在前几天的报告中已作了广泛的讨论,在此我们仅就我国大陆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自1966年大力开展以来,通过十六年的观测、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取得了数十次有价值的、重现性较好的震前异常资料;积累了不少地震预报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前兆异常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复杂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69年渤海7.4级大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与总结了1969年渤海M7.4大震前后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包括大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及前兆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大震等距迁移、主要间隔缩短、共轭断层蠕滑、小震成带、诱发前震现象,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异常十分显著。指出地震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过程中相互间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张国民  李丽 《地震》1997,17(3):221-231
中国大陆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的特征,成组强震活动之间有增震和减震作用,本文应用构造块体成组孕育的理论模型讨论了成组强震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一次地震发生对其它震源区应力变化的影响,对前兆复杂性的影响,及此类模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把强震成组孕育和活动的模型应用到危险性分析和地震长期预报研究领域将对地震预报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美地震科技研究合作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美两国根据1980年正式签定的“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所进行的合作研究近况,包括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板内活动断层与地震研究;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地壳深部构造;岩石力学实验室研究;超长周期地震台站的设置和资料与地震图胶片的交换七个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立明  刘小凤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193-203,209
在多年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短期阶段具有共性特征的地震活动增强、群体前兆异常演化、重点前兆和重点地震活动现象等,总结、提炼出了区域短期综合预报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测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要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就地震预测所展开的争论,分析了VAN方法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研究动向;就地震前兆观测与数据资料库建设、地震前兆的统计分析、地震的动力学预测、地震预测算法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并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献智  李纲 《地震》1999,19(4):323-330
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周、月会商会和年度会商会所提供的综合前兆异常,即震前所提出的各类前兆异常,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内的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和时空演化特征。该结果有利于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对前兆异常实质的进一步认识,并可从中了解大区域应力场的加强过程和空间演化过程,为研究地震动力学、地震活动幕提供了前兆方面的资料。此外,由于是应用震前提出的前兆异常从大区域内进行的地震总结,不同于以往震例总结中的以具体地震为目标的局部总结,因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丁鉴海  张国民 《地震》1996,16(1):9-16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资料,探索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标志和动态监视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大地震前月相效应的变化;区域地震活动和前兆场时空演变特征;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群体的空间转移;大区域前兆场短期动态突变;大地震发生后大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追踪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区域应力场的动态监视,对开展地震形势预测,提供大地震发生的有利背景乃至地震的中短期预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summaries early constructive research an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uch as innovations in ob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parameters and research into predictive metho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bservation networks for underground fluid indicates that the demand for strong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 techniques represents the trend based on multiform measurement, syntheses, and digitization. The study results of underground fluid theory and precursory mechanisms suggest that the precursory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door or fiel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re the main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promo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results of earthquake forecast methods use physics based forecast techniques and the ideas of combination of usability and scientific advance. It has been proved by forecast practice that studying underground fluid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inally, the primary work and technical criterion on underground fluid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major scientific issu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地球物理台网主要观测手段,其数据集包含水位、水温测项的原始数据、预处理数据、产品数据和均值类数据,可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用于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区域应力变化特征、含水层参数反演、观测机理等研究。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数据集不仅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科学发展需要新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东 《地震》2002,22(2):9-12
通过对地震预报现状的分析,认为传统的地震预报思路仍是目前经验性地震预报所依托的。但是要想从质上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使地震预报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必须引入新的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新思维常常产生于新的观测结果中和隐含于失败的地震预报教训中。地震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新的观测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在地震预报的科学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北6.2级地震前的中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北6.2级地震发生之前,区域地震活动显示出了明显的异常特征。作者在近几年来对北京西北-晋、冀、蒙交界地区的震情趋势变化给予了高度的注意,根据近几年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总体变化,提出了华北北部地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尤其是在1997年10月 ̄11月,提出了华北地区1998年3月下旬可能会发生Ms6 ̄7级地震的中期预测,并且在强调华北地区存在多源孕震的特征以后,认为“北京西北-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小凤  杨立明 《地震研究》2004,27(3):209-215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31次地震的研究,确定了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中短期预测指标以及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异常判据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普遍存在地震空区、弱震条带、前兆地震或震群、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等异常图像,所表现出的异常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中短期特征的弱震空区(段)和条带一般出现在震前1~3a,平均持续时间1a,在空区解体后1~6个月发生地震。大多数前兆地震或震群活动属于短临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天至6个月,震级差为1.0~2.3,距离震中5~60km,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以应力集中为主,属于短期异常特征。异常图像在时间上表现为中期阶段以孕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等异常,异常比较显著且不同步;短临阶段出现前兆地震和地震空区停止活动而形成的临震前的相对平静。异常图像在空间上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与区域活动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