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闽江河口沉积结构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已有的闽江河口航道整治研究成果,在该河口采集了130多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根据对沉积结构、河口沙坝类型和水动力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可划分为砂质、混合和泥质3个沉积区,它们分别代表三角洲前缘、前缘斜坡和前三角洲沉积环境;2)闽江河口各汊道径、潮流强度对比不同,河口沉积过程有显著差异。径流在川石水道的发育中居主导作用,潮流是塑造梅花水道的主要因素;3)河口沙坝类型受制于输出水流的扩散形式,闽江河口有多种类型的河口沙坝,川石水道的河口沙坝为水下突堤型,乌猪水道北侧发育了水下突堤型沙坝,熨斗水道为拦门沙型河口沙坝,梅花水道则是潮流脊型的河口沙坝。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浙江椒江、江苏灌河以及长江等河口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河口猢主其对河口泥沙淤积的影响。文章指出,因河口锋形成机理上的差异,锋面可随潮移动,也可稳定不动,但其派生的锋区环流和锋区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能促使河泥沙汇集,发育河口最大浑浊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回顾河口海岸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新技术数字河口动力模型的基本内涵、科学意义和河口模型四维资料同化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最终认为数字信息技术与四维同化技术将变革河口海岸科学研究的手段,从而促使河口海岸数值模拟技术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盐淡水混合的数值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河口三维非线性斜压潮流盐度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分为水位梯度的正压项和密度变化的斜压项,以反映河口盐淡水混合中的斜压现象。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离散潮流运动方程中的对流项和盐度扩散方程,以提高计算稳定性和数值模拟精度,提出盐度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盐度场计算稳定标准的设置方法,针对长江河口水域的盐淡水混合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反映了部分混合型河口盐度分布特征,表明所建立的河口三维非线性斜压潮流盐度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长江河口盐淡水混合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
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88-1999年进行4次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调查资料,研究了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概况,首次报道了该区鸟类13目30科108种,指出泉州湾河口地区鸟类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因素,建议建立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以保护该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鸟类资源。  相似文献   

6.
运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最优分割、聚类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东海南部陆缘(闽南段)6个柱状剖面的晚第四纪沉积硅藻进行了研究,以代表性的九龙江口ZK2井柱状剖面为例加以详细分析,得出了硅藻组合所反映的生态环境,恢复了该地区的古环境演替过程,即闽南九龙江口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河流、河口、河口内口、河口外口、河口外缘、河口外缘或海湾、河口内口等古环境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7.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140多年来,除1938年以前部分时段在河口段以上改道使现三角洲河竭和1938~1947年花园口人为决口夺淮入海外,其余100多年均在现三角洲上行河入海。由于黄河每年都携带巨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并且在三角洲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使三角洲演变剧烈,海岸变化复杂。黄河输往河口地区的泥沙除一部分淤积在河口附近河道外,其余部分进入河口滨海区,其中大部分快速落淤在河口附近的近岸海域.还有一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往较远的海域。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与河口流路的变化和入海水沙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75-1985年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长江河口河流和海洋水文泥沙等11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系统辨识和预报。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可以表述为三输入-三输出的CARMA一阶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预报,取得了与实测资料较一致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入海河流河口地区海陆分界线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健  吴桑云  李萍 《海岸工程》2003,22(2):51-59
目前我圈大多数入海河口地区没有划定明确的海陆分界线,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不利于解决河口海岸存在的污染、湿地退化、海岸侵蚀等环境问题和加强河口海岸地区的综合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划定明确的河口海陆分界线.根据我国主要入海河口的类型及特点,从合理性、实用性、稳定性等多个角度提出分析了关于河口海陆分界线划分的几种观点,总结其优缺点,最后提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均发育了庞大的最大浑浊带(TM),但这两条河口的河流性质、几何形态、径潮流动力条件、盐淡水混合类型和泥沙来源等差异极为明显,长江口与瓯江口TM的变化特点是:前者洪盛枯衰,后者枯盛洪衰;所在部位,前者在口门附近,后者在口门之内,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径潮流动力平均带和丰富的泥沙来源是发育长江口、瓯江河口TM的两个基本条件外,河口环流和潮汐不对称分别在长江、瓯江河口的TM形成、发育、维持过程中起了第二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厦门西海域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与水文气象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水文气象观测与赤潮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厦门西海域一次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的形成与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潮发生前,水温、盐度、气压、风速风向和潮汐的变化对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积累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从而促使该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虾池赤潮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4、1995年福建连江县大官坂垦区的虾池生态环境调查,对虾池赤潮作了初步探讨,在养殖过程中,虽然浮游植物密度达到赤潮水平,但未出现赤潮,并对其原因作初步分析;相应地,其水环境呈以下特点:虾池溶解氧高、溶解氧饱和度高,早晨和傍晚的溶解氧变化幅度大;pH8.0 ̄8.9,另外,按王安利等的虾池赤潮判别和预报方程进行检验,出现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3.
数据融合技术在多源潮汐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晋  暴景阳 《海洋测绘》2004,24(3):12-15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潮汐数据以建立高精度的潮汐分析模型,在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潮汐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具有多源潮汐数据的分析,提出潮汐数据的分类方法,建立了三种潮汐数据融合方案,推导了各种方案的数据融合公式,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是受咸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利用全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沿海水文观测等数据,分析了近十年长江口、珠江口和钱塘江口咸潮入侵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 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呈减少趋势,该时段长江口共监测到约48次咸潮入侵过程,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月至翌年5月,其中3月和11月入侵次数较多,分别为12次和7次。(2)钱塘江口咸潮入侵过程受沿海季节性海平面影响显著,12月至翌年3月为钱塘江口季节性低海平面期,4-7月上旬径流量较大,上述两个时期钱塘江口受咸潮入侵的影响均较小,7月下旬至11月上旬,钱塘江口处于季节性高海平面期,是咸潮影响的集中时段。(3) 2009-2018年,珠江口共监测到约57次咸潮入侵过程,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月至翌年3-4月,其中1月、2月和10月咸潮入侵次数较多,均超过10次,2015年至今咸潮持续时间明显增加。(4)咸潮入侵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基础海面和径流量等密切相关,咸潮入侵影响三大河口沿线水厂供水以及工农业生产取水,给沿岸城市的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等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茅海实测资料对海岸工程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了充分验证,并采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台风、大潮同时作用的"二碰头"以及台风、大潮、洪水同时作用的"三碰头"两种极端水文条件下的黄茅海流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极端情况发生时,各流速特征值在崖门口处明显增加,口外"二碰头"落潮时减小,涨潮时增加,"三碰头"各流速特征值也基本都呈增加趋势,增幅相比"二碰头"较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9年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珠江口每年都会受到咸潮入侵的威胁,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8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全禄水厂超标时间超过210 h;钱塘江口除2014年外均发生较强咸潮入侵,其中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9年最为严重的一年,南星水...  相似文献   

17.
实际海域的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3个因素以及这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根据此概念建立了赤潮生消过程的动力-营养盐-赤潮藻间的耦合数值模式,成功地数值模拟了1998年3-4月在香港沿海实际发生的赤潮生消的全过程。该模式对于研究赤潮的发展过程及预报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 624.76 km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 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发生在青岛近岸水域的后赤潮过程中赤潮藻密度、藻种进行鉴别的同时,对现场水样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获得了一套三维特征荧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当海水中生物密度达到或接近赤潮密度时,Ex最高峰值波长位于245nm,Em最高峰值波长在445nm,激发转折波长在260nm,荧光转折波长在245nm;2)在非赤潮区,Ex...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至8月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共发生3次赤潮,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分别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异弯藻-海洋卡盾藻(Heterosigma akashiwo- Chattonelta marin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文研究了赤潮生消过程中赤潮生物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揭示赤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危害,为赤潮的预警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