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伴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愈加深入地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新冠疫情作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得以突显。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地区的疫情扩散风险、韧性提升与防控等问题,疫情对广袤乡村地区带来的综合影响效应亟待关注。论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乡村人地关系发展与演变进行综述,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952篇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议题:乡村农粮体系、乡村生计应对、居民健康与福祉以及城乡关系与治理,分别对应于乡村人地关系的4个子关系——作土关系、居业关系、人居关系和产城关系。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加剧了城乡地域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出乡村人地关系的脆弱性并导致乡村地区的不稳定性增加。研究希冀能够推进全球性风险情境下对于全球乡村发展态势的认知与研判,深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乡村人地关系的理解和思考,更好地促进城乡关系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姣娥  杜德林  魏冶  杨浩然 《地理研究》2020,39(7):1450-1462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对于防疫抗疫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以及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时间和空间尺度,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城际空间扩散过程,归纳总结扩散模式,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并在空间上表现出邻近扩散、迁移扩散、等级扩散和廊道扩散等地理模式;地理邻近性、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交通网络、疫情防控管理等因素对疫情的空间扩散具有显著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和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流空间”网络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模式的一种反映,与地理邻近性、社会经济联系的跨区域性及人类活动的时空规律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期为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也为中国未来应对公共卫生应急风险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岛国对澳大利亚地缘战略影响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芸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141-148
历史上太平洋岛国对澳大利亚地缘战略的影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二战前是地缘战略缺失阶段,当时澳大利亚无视周边地缘环境,将国家安全系于遥远英帝国的庇护,忽视近邻岛屿的防御屏障作用,导致国家遭受战火;二战时期是地缘战略构建阶段,随着澳美战时同盟成立,太平洋上的海空航线成为澳大利亚的“生命线”,澳大利亚的独立防务意识也不断加强,意图凭借《澳新协定》将太平洋岛国纳入势力范围;二战后是地缘战略丰富阶段,在太平洋岛国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和岛屿地区安全态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实施援助战略以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未来,澳大利亚将继续保持该地区最大援助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其话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安全。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全社会亟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国际战疫共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基于地缘政治学与共同体的视角,笔者从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和时代价值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解析;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国内抗疫实践、中国抗疫方案、西方抗疫实践方面,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抗疫中的应用,并论证其在传播与实践中的双重价值及困境问题;最后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后疫情时代治理与担当,提出世界各国应当在诸如促进全球合作、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防止全球衰退、消除疫情次生衍生灾害、变革全球治理以及重构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农户生计发展带来了重大风险,而生计资本是抵御疫情冲击、阻断返贫危机的关键。论文以重点疫区湖北省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生计资本“结构—存量”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疫区465户农户生计资本对疫情风险的抵御作用。研究发现:① 重点疫区农户生计资本总量不高,疫情可能诱发生计脆弱性但不是唯一要素,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也极为重要;② 生计资本对疫情风险有显著抵御效应,人力资本维度作用更为凸显,物质资本占比过高反而会削弱疫情应对能力;③ 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与存量分布不均,家庭劳动力、健康投入、财富积累、居住环境、社会阅历等是核心要素;④ 疫后生计恢复主要依赖于人力与金融资本的积累,而帮扶关键在于应急和兜底保障,要根据区域农户生计特征拟定差异化的疫情常态防控举措。  相似文献   

6.
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方叶  王姣娥  王涵 《热带地理》2020,40(3):386-395
航空运输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恶劣天气等均易对航空网络的连通性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从全球航空网络视角探讨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中国境外通航城市、国际航班、国际航线数量均大幅缩减,航空网络连通效率显著降低,但其空间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亚和东南亚仍是中国对外主要联系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航线停飞对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大洋洲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而航班缩减对中国与东亚、中亚和东南亚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在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枢纽城市,且其聚集度在疫情期间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和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加剧了全球化困境。在此过程中,旅游发展受到重大冲击且发生重大转变,面临着强烈的重构与转型需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全球地方化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成果,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级分析尺度对相关研究议题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近年来相关学者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新冠疫情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尺度的旅游研究,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地旅游和遗产地旅游等中观尺度的地域类型旅游研究,地方政府、居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微观尺度的旅游行为主体研究。展望未来,需持续构建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纵深推进全球地方化视角下不同尺度的旅游研究和不同尺度之间的旅游关联研究,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为全球地方化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国平  杨艺  徐祯  李涛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091-110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范围广、感染人数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以2003年中国非典型肺炎、2009年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2015年韩国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和截至目前的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作为典型案例,比较全球重大疫情的经济影响与各地的响应措施,有助于积极探索更好地应对本次新冠疫情经济影响的政策响应途径。在历次疫情影响下,中国、墨西哥、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经济系统都受到了突发疫情的重大影响。2003年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速环比降低1.98%,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墨西哥2009年GDP增长率降至-5.286%,旅游、零售餐饮与猪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韩国2015年GDP增速由2014年的3.3%降至2.79%,旅游业与零售业的市场需求受到极大抑制;美国2020年第二季度实际GDP按年率计算下滑32.9%,是自194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为此,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和应对,多策并举减轻疫情对经济系统的短期冲击:一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财政预算,全面支持经济复苏;二是通过为企业提供经营补贴、延缓税收缴纳等举措,减轻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三是通过电商平台、城市宣传、简化签证手续等举措,振兴旅游业和商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各国应当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积极采取减费降税、减少企业负担、扶持第三产业等响应举措,尽快恢复正常的世界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等对区域人类活动有着深刻影响。作为以空间分析和人地关系为主要方法和对象的地理学,在疫情早期防控中的角色贡献以及未来趋势是迫切需要总结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基于2020年1月20日~2月28日的文本数据,着重总结地理学者以及地理学视角下关于疫情的相关研究,地理学在疫情传播与扩散、区域规划与应急、数据与决策支撑等疫情早期防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归纳了手机信令、百度迁徙数据等移动定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语义识别等新一代技术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反思提出未来应该在学科理论和防控措施方面,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应急规划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及多学科数据交叉集成共享,从而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管理与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向云波  王圣云 《热带地理》2020,40(3):408-421
人口流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风险扩散。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各省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2020年1月1日至3月5日136个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武汉市人口流出的空间关系及其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启示。研究表明:1)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了疫情发生与隐性扩散、快速扩散与暴发、扩散遏制和扩散衰减4个阶段。2)研究时间段武汉市人口主要流向湖北省境内以及周边省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具有地理邻近性和倾向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特征。受地理距离、时间成本、社会经济联系、境外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一些重点出入境口岸城市的新冠疫情扩散风险较大。3)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人口流出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等级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分为8种调控类型,近90%的城市具有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或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特征。其中,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境内以及中国重点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防控压力来自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而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其防控的难点在于提高防控对策的精准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全球疫情形势反弹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重,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常态。建议针对8种调控类型,从人口流动、交通和资源等引导与管控方面分类提出精细化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20,39(7):1439-1449
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包括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经济增长与就业、国家治理及世界治理等。这些影响使很多学者、评论家、大众、企业家乃至政府官员产生了非常悲观的情绪,舆论中不乏经济全球化将终结、全球供应链将大规模调整、世界治理格局将彻底改变等言论。本文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三角结构”剖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并结合疫情对世界的主要影响,试图揭示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走势。我们认为,资本的“空间出路”、技术的“时空压缩”和国家的开放程度是驱动经济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力量,这三者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影响着全球化进程。从动力机制看,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终点且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会倒退,而是波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被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脱钩的代价极其昂贵,没有国家会选择完全脱钩。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变化及各国应对策略调整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并不能影响全球化的资本和技术驱动力,但是可能影响国家的开放程度。如果疫情持续时间不是很长,经济全球化将很快会回归原有的发展轨迹,继续进行调整。各国也将继续围绕经济全球化进行斗争、妥协、再斗争,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经济全球化可能因为应对疫情而踩下急刹车,甚至暂退半步,但很快将继续前行,向着“包容性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化的显著表征,认为全球化发展已发生转折并进入新的周期与阶段。为充分应对新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客观总结新全球化的主要表征与整体趋势,准确把握新全球化对于全球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顺应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演变的总体趋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贸易网络,在顶层战略谋划中兼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既是有效管控和妥善应对新全球化阶段性转折和结构性弱点的必然举措,更是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彰显中国全球性大国地位、勇于承担引领全球发展重担的负责任表现。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磊  郑珂  苏飞  汤青  曹轶蓉  郑艳艳 《地理科学》2020,40(8):1293-1299
运用集对分析法从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方面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人口健康脆弱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① 从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维度对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进行评估的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但在突发大型流行性病毒感染疫情的情境下仍需进一步完善;② 各地市脆弱性指数排名与敏感性指数保持较高一致性,而与应对性指数则表现出异质性和随机性,认为降低敏感性是降低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的关键;③ 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还应该增加城市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考量,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跨界治理的理论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超  赵江南  张清源  于洁 《地理科学》2022,42(3):363-372
全球已进入一个超流动与不稳态并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要素自由流动并频繁“跨界”,而治理需要将不稳定转化为稳定,跨界治理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区域、地方等尺度交织,使跨界治理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跨界治理主要指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使多主体共同参与和联合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通过梳理跨界治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界定了“界”,重构了跨界治理的理论逻辑,提出了跨界治理主要涉及3个尺度的3对范畴:在地方层面,去同质化与同质化;在区域层面,去边界化与边界化;在全球层面,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运用该框架,以长三角为例,实证分析了区域尺度跨界治理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2019年与2020年全球86个国家的产品贸易数据,对疫情后全球商品贸易格局进行刻画,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变化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尽管疫情前后世界贸易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程度得到显著提升。2)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重工业产品贸易数量和比重明显下降,而宝石和贵金属商品贸易量和比重却大幅增加。3)疫情爆发后,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以及瑞士分别在运输设备、采石和采矿、电气和机械商品以及宝石和贵金属商品上展示出了显性比较优势。4)全球贸易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工业化水平对于维持国家贸易量以及维护国际贸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国际贸易依赖程度的增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国的贸易韧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全球贸易格局的评估,以及国家贸易产业配置合理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码政策的空间扩散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怡村  汪明峰 《地理研究》2022,41(5):1496-1512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范围造成了灾难性后果。自2020年2月,中国各地政府出于防控疫情蔓延和促进复工复产的目的,相继出台健康码政策,迄今已成为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和经验。本文通过对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健康码政策扩散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事件史分析,探究该项首创于地方政府的应急政策迅速扩散至全国范围的时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发现:① 数字化水平和经济实力优越的城市采取健康码政策的反应速度更快。② 邻近城市政府间的“学习”和“竞争”行为会提高健康码政策扩散速度,而省级政府的垂直指导压力所发挥的作用不显著。③ 政策企业家是加快健康码政策扩散的有力推手。④ 各市疫情状况以及与疫情热点地区的地理距离会对健康码政策扩散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健康码政策的扩散动因,为理解公共危机情境下应急政策的制定和扩散机制提供经验总结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温室气体减排与配额已经成为各国、各政治实体谈判与争论的焦点。小岛国联盟(AOSIS)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脆弱性,在气候谈判中往往以最大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有着特别的影响。首先对小岛国联盟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面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CDIAC 1950~2009年各国的碳排放数据以及Word Bank提供的人口和GDP数据,对小岛国联盟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评估,并与全球以及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南非六国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小岛国联盟在气候变化行动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正确看待疫情之下旅游业的“危”与“机”及疫后修复,为稳定旅游行业信心、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有序复工、推动河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依据,基于PSR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疫情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疫情带来“流断”压力,消费市场急剧萎缩,旅游产业链暂时停摆,旅游企业损失较重,面临严峻考验;旅游业界积极响应,企业自救、行业互助、政府兜底成为应对疫情的破局之道;疫情压力作用于旅游消费和供给状态,在自组织与他组织耦合作用下实现系统响应优化;“后新冠”时期,旅游发展将回归健康本质,人们出游逐步慢热,旅游业恢复将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伟  梅林  姜洪强  姚前  石勇  付占辉 《地理科学》2022,42(8):1483-1491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旅游业、饭店业,但不同城市旅游业、饭店业应对和适应扰动的能力不同,即韧性存在差异。以中国41个旅游城市的星级饭店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累积损失的韧性评估模型,运用SARIMA、随机森林等方法,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2020年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疫情防控成效逐渐趋好的态势下,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不断增强,但韧性演变存在差异。②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空间分异明显,存在交通廊道效应和地理邻近效应。③影响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客房平均出租率增长率、餐饮与客房收入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它们对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作用。对指导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增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脆弱性特征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业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矿业城市脆弱性分析框架,分析了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的脆弱性及调控对策,认为矿业城市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突出表现在面临的扰动因素多、强度大,城市结构敏感性较高,自身缺乏应对扰动影响的能力,并且外部援助机制和途径不健全。指出应积极促进矿业城市转型,减少或规避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扰动因素,优化城市人地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城市内外各种应对资源,有效调控矿业城市脆弱性以实现其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