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基本气候概况2 0 0 0年度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1月 ) ,河南气候冷暖变化剧烈 ,干湿交替出现 ,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先后出现了寒冬暴雪、暖春干旱、大风扬沙及干热风、夏涝与风雹、冷秋连阴雨、寒潮及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其中 ,尤以春旱、夏涝的影响突出 ,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从气象灾害角度来看 ,灾情属一般偏重年份。本年度全省年平均气温分布特征是 :中南部高 ,西部、东北部低。全省年平均气温 12 .3~ 16 .2℃ ,豫南潢川、固始一收稿日期 :2 0 0 1 - 0 3 - 2 8带最高 ,超过 16 .0℃ ,豫西大部、许昌以北及…  相似文献   

2.
1气候基本特点1998年度(1997年12月至1998年11月)河南气候异常,先后出现了冬暖、春涝、夏涝、秋暖、秋旱等气候异常事件,尤以夏季雨涝和秋暖、秋旱的影响为突出,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998年度河南省气温显失偏高,年平均气温为12.9—167℃,较常年普?..  相似文献   

3.
一、1983年我省汛期(6—9月)气候概况:1983年汛期总的特点是:“凉夏”,“北旱南涝”,初夏关中、陕南汛雨来得早,陕北盛夏干旱,关中、陕南夏、秋涝。由于暴雨频繁,降雨过于集中,使陕南安康地区出现了“83·7”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分析历史时期旱、涝的一般规律,着重剖析近30年来旱、涝出现情况。历史证明,旱、涝是我区显著的气候特点,特别是夏旱、秋涝出现机会多,对农业生产威胁大。要从根本上战胜旱、涝灾害,把农田基本建设搞上去是当务之急。安康地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巴山,北有秦岭,汉江横贯全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90%的耕地为山坡地(一般坡度为20—35度),土层脊簿,抗旱、耐涝力差。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薯类为主,大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由于具有亚热带气候条件,不少经济作物和山货特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9年安徽滁州地区7个国家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9年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单产数据,采用多时间尺度的SPEI旱涝指数,探讨分析滁州地区气象旱涝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地区SPEI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各月的SPEI收敛性最强,夏季各月的SPEI离散度最大,且呈现明显的春旱、夏涝特征,季节性连旱、连涝中春夏连旱、春夏连涝造成的影响最重。滁州市2000年以后春季呈现干旱化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夏、冬季均转为变湿的态势,尤以冬季变湿趋势最为显著,而秋季干湿趋势不明显,但2009年以后略有增湿趋势。3月的SPEI3与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最显著,两者存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抛物线关系,当3月的SPEI3值大于0.81或小于-1.93时,可能会造成小麦高度减产。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生产气象服务技术包括:生长季气候规律和气候资源的研究,对生产影响较大的旱、涝灾害的发生特征和防御,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玉米螟、玉米小斑病等病虫害的预测及防治和丰歉年气候模型、气象指标等项研究,是一套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实现玉米生产“两高一优”、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一、资料情况及旱涝等级的确定本文主要根据杭州市及所属七个县(市)的历史气候记载,对近600多年来的旱涝规律,作一些初步分析。在气候记载比较短缺的某些年份,也适当地参考了附近地区的历史气候记载,作为补充。为了建立逐年的旱涝序列,对某年的降水采用五个等级表示,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旱涝分级依据和标准,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所作规定,主要考虑春,夏、秋三季旱情、雨情的出现时间、范围和严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洪涝灾害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该文采用分类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与观测事实相佐证的方法,从农业洪涝相关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影响作物及发生时段,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可分为影响越冬作物的春涝、影响夏播夏收和夏季作物生长的夏涝及影响秋播秋收作物的秋涝。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及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洪涝成灾率呈南方增强北部减缓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等的间接影响。农业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及生态性危害。其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态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诱发病虫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洪涝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洪涝灾害的影响事实将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富明  魏淑华 《气象》1979,5(5):12-13
地处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西部,春至初夏常有干旱发生,形成了一种气候规律。为了与7—8月份出现的伏旱有所区别,我们把这段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无论旱、涝无不与季风活动年际之间的变化相联系。青藏高原的存在又增加了东亚季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本文里,我们试图通过四川出现严重夏旱的  相似文献   

10.
翟盘茂  高国栋 《气象学报》1992,50(4):511-513
本文对1980年和1985年长江流域典型夏涝与夏旱时期中国大气水汽输送以及收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旱涝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水分盈亏问题。水分输送及平衡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一直受到气象学者的重视,但旱涝时期我国大气水汽输送和收支的研究还不多。  相似文献   

11.
一、干旱问题不完全是一个气候问题,但气候是其起因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冷、暖阶段的交替和干、湿阶段的交替.旱和涝就是干、湿变化中的极端年份.但旱和涝的标准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争议之题.因为旱、涝虽然是一种气候现象,但是它对社会的损害程度主要还要看这个社会承受旱、涝影响的能力.所以,旱或涝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气候问题,而是气候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多学科问题.但气候是旱涝问题的起因,它最初仍是一种自然现  相似文献   

12.
绍兴近1000 a来旱涝变化总体较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涝年比旱年多10%左右,偏涝年最易出现,大涝年最不易出现,旱和大旱年出现的频率相当.1000-1115年之间以旱为主,1116-1340年之间以涝为主,1341-1700年之间是旱涝相间的,1700年至今则以偏涝为主.但2000年后偏早年份偏多,目前绍兴正处在偏旱期中.用滑动t检验分析突变点表明:1116年附近的突变点最显著,旱涝转变最明显;1463年附近、1570年、1680年附近、1299年、1628年附近的突变点也比较显著,其中前3处都是负值,偏旱转向偏涝,后2处是正值,偏涝转向偏旱.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安徽省夏玉米全生育期涝渍灾害发生的特征,定量化评估涝渍灾害风险程度。利用安徽省48年的气象资料(1971-2018年),采用夏玉米涝渍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安徽省夏玉米涝渍指数的时空特征,并确定了夏玉米涝渍指数等级指标,最后采用灾损风险指数模型得到了安徽省夏玉米产量涝渍灾损风险分布。结果表明:(1)夏玉米全生育期涝渍指数以0.027/10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6月上旬和8月上旬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涝渍指数的空间分布显示其值变幅在0.08~0.38之间,其中大别山区、江南中东部和淮北局部是夏玉米涝渍指数的高值区。(2)建立的夏玉米涝渍灾害等级指标和实际涝渍减产的结果较为一致,其中涝渍等级与实际减产率一致的比例为82.2%。(3)而夏玉米涝渍产量灾损风险分布显示大别山区、江淮东部和江南东部地区是安徽省夏玉米涝渍产量损失的高风险区。研究结果对开展区域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淮流域大气水分特征与旱涝关系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丽青  高国栋 《气象科学》1993,13(2):164-173
本文利用全国125个探空台站1980年(涝年)和1985年(旱年)的一日二次的探空资料计算了江淮流域大气中的水汽通量。通过对其年变化规律的分析,揭示了旱、涝年份水汽输送的特点。结果表明: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对于旱涝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旱、涝年份的水汽输送场存在明显的差别。夏涝年,水汽输送最大中心及雨带均停留在江淮一带。而夏早年,水汽输送最大中心及雨带则明显偏北。并且发现,在水汽输送场上的可降水量最大中心、水汽辐合带及水汽辐合量最大中心也与雨带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丽姝  李志富  李梅  李庆  李长军 《气象科技》2012,40(6):1030-1038
根据山东省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了山东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进一步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探讨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冬小麦及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其中冬小麦优、劣年景气候生产潜力相差3~9倍,夏玉米相对较小,为2~3倍;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水热条件匹配较好的鲁南地区,低值区在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单产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山东省粮食产量,特别是夏玉米产量的年际波动受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域互补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别山区涝多于旱。通过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渍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对1961—2000年冬小麦灾损率进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订正表明,订正后拟合误差平均值和差异变率都明显降低,灾损评估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一、气候概况一九八三年是安康县气候十分异常的一年。早春干旱严重,晚春及夏秋多阴雨,气温多变、日照少,大风和冰雹频繁出现。夏季多暴雨伴随着秋涝一起出现,构成了一九八三年夏秋两季以洪涝为主的气候特点,年降水量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从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汉江安康段第一次出现流  相似文献   

18.
李学文  高超  尹周祥  阮甜 《气象科学》2018,38(4):477-488
基于淮河上游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59—2015年降水资料,利用夏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降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降水影响夏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段,定义为夏玉米生长降水关键期,并采用21种分布函数对降水关键期内降水序列进行拟合,选取K-S和A-D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建立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再基于降水概率分位数法定量化设计夏玉米各级旱涝的降水阈值R,并验证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淮河上游地区夏玉米抽雄-成熟生育时段及前一旬降水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2)各站点夏玉米生长降水关键期内降水序列的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差异明显;(3) 11个站点夏玉米各级旱涝灾害的降水阈值地区差异较大,利用泰森多边形法确定整个淮河上游地区夏玉米生长降水关键期内旱涝致灾降水阈值分别是:重旱R73 mm,旱73 mm≤R138 mm,正常138 mm≤R337 mm,涝337 mm≤R475 mm,重涝R≥475 mm。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具有显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因此,夏季天气炎热.然而,天气气候并非年年如此,夏季不仅旱涝有别,而且凉热悬殊,故有酷暑、凉夏之分.凉夏的天气气候与酷暑截然不同,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以往,人们只注重于酷暑天气气候的研究,而对凉夏探讨得较少.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湖北省近四十年的气象资料,对凉夏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凉夏的天气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以便在国际减灾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站的月降水资料,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研究珠江流域4~9月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4~9月平均降水量在600~1 900 mm之间,最大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其标准差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减小,最大变率中心仍然在广东阳江附近.珠江流域4~9月降水存在5种主要分布型态:全区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东西涝(旱)中部旱(涝)型、南和北旱(涝)中部涝(旱).珠江流域出现全区性涝(旱)和南旱(涝)北涝(旱)的分布型态较多,占总年数的64%.珠江流域夏半年降水场在1983~1992年呈较显著的全区偏旱分布;在1967~1971年前后东涝西旱的分布较显著;在1979年前后中部涝东西旱分布较明显.在1985~1986年前后有南北部涝中部旱分布特征.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分布交错出现,没有明显的集中分布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