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分辨10Be记录与黄土地层定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承德  易惟熙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3):203-210,211,212,213
利用B/M地磁极性倒转层位0.73MaB.P.时间参考点,通过黄土剖面10Be变化曲线与深海SPECMAPδ18O变化曲线匹配拟合,求得洛川黄土剖面0.75Ma以来的相对连续时标。时标精度约5000—10000a。由于0.15Ma以来洛川剖面加密取样以及10Be、δ18O两曲线之间更好的相关性,10Be相对时标精度与SPECMAPδ10O时标精度大体相同,即3000—5000a。各时期10Be通量与黄土堆积速率之间存在十分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地层定年途径。黄土10Be记录35000aB.P.处的Raisbeck峰可被用作地层时间参考点。黄土10Be/(26)Al值、黄土石英中“就地”成因10Be/(26)Al值以及“就地”成因10Be浓度等均可望应用于黄土地层精确定年。  相似文献   

2.
晋东南黄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晋东南榆社一带的各期黄土。这里是黄土自西而东分布的过渡地带,黄土的性状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晋东南的黄土分为早更新世老R红土、早至中更新世新R红土、中更新世上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古地磁年代学测试和剖面观察获得的各期黄土年龄为:老R红土形成于2.5-1.5MaB.P,新R红士形成于0.9—0.6MaB.P,离石黄土形成于0.6—0.1MaB.P。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不整合面相隔。自R红土开始出现,就意味着榆社古湖开始消失,气候环境向半干旱-半湿润方向发展。但比黄土高原略为湿润,夏季风的影响更强些。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渭南黄土剖面连续采取的样品进行了系统的14C和TL年龄测定,测得的14C年龄做了δ13C校正和日历年龄校正,并与SPECMAP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根据测得的年龄,S0底部143cm处的14C年龄为10300aB.P,即全新世起始于10300aB.P.;L1可划分五层,其中L(1-2)和L(1-4)为古土壤层,L(1-2)顶部14C年龄为22000aB.P.,深度为361cm,L(1-4).底部有一层明显的碳酸盐结核,其TL年龄为51910aB.P.,深度为640Cm;L1底部的TL年龄为73000aB.P.,深度为855cm,这便是马兰黄土的起始年龄;S1底部为134500aB.P.,深度为1216cm。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马兰黄土相当于1—4阶段,S1相当于5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哥德堡事件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记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作者1991─1992年在江苏省高淳县固城湖沉积物岩芯中所取得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结果揭示出两个反极性事件,其中位于12.5m左右深度、年龄为10307—9727aB.P.的一次反极性事件,可能是哥德堡事件(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其年龄上的差异可能是因测年误差所致;另一位于5.5m左右深度、年龄为7085—7005aB.P.的一次反极性事件,在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朱日祥等在北京房山地区泥炭层中所揭示出的一个年龄为4980─4770aB.P.的反极性漂移与之接近,但两者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甚或该事件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都还不能肯定,有待今后进一步工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笔者系统地研究了长江河口地区的晚第四纪地层。长江三角洲前缘区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中部、全新统下部、全新统中部和全新统上部。上更新统顶部地层缺失。前三角洲区晚第四纪地层齐全,无缺失。武木冰期晚期,现今的长江河口和大陆架均出露成陆,古长江在大陆架外缘入海。15000aB.P,海面上升,海水逐渐向大陆架上部侵入;12000—10000aB.P,海水沿谷地侵入;6000aB.P,长江人海口在扬州、镇江附近。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人海河口不断外移,并以南岸边滩推展,北岸沙岛并岸的形式使河口不断束狭,逐渐形成现今长江口三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国北方5.30Ma以来含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哺乳动物群与磁性地层序列对比。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黄土年龄约2.50MaB.P.,其中发现有午城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陈家窝动物群与靖远动物群。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2.50Ma,其中发现有三门动物群。静乐剖面的静乐红土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上段,年龄约2.50—3.00Ma,其中发现有静乐贺丰动物群。游河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2.50—3.40Ma,其中发现游河动物群。泥河湾沉积对应于Brunhes正极性带、Matuyama负极性带、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0.13—3.40Ma。其中小长梁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上段(含Jaramilo亚带),年龄约0.13—1.00Ma(其中含化石及石器地层年龄约0.90—1.00Ma)。榆社盆地麻则沟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2.50—3.40Ma),高庄组记录了Gilbert负极性带(3.40—5.30Ma)。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全新世以来古环境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95,自引:12,他引:9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青海湖水下近代沉积物岩芯中胖真星介(Eucyprisinflata)壳微量碳酸盐占δ18O、δ13C以及单体介壳的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青海湖区冰后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全湖湖水水温、盐度、同位素以及现生胖真星介的δ18O和微量元素分析,定量地求取了12000aB.P.以来各时段的古湖盐度、水位和水温变化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古青海湖在全新世早期湖水含盐量在20g/L上下波动,进入大西洋期湖水盐度才波动下降,5O00—2500aB.P.年间湖水含盐量在5g/L以下,此后湖水盐度才缓慢上升,达到今日的14.134g/L;全新世早期古青海湖处于浅湖环境其平均水位比现代低约8m,全新世高湖面出现在6500、5100和3900—3100aB.P.年间,水位比现今仅高17—18m;全新世大暖期的时限为9300—5300aB.P.,该时段古湖平均水温比现代高1.8℃。  相似文献   

11.
山东庙岛群岛全新世黄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在这些岛屿上发育了第四纪各个阶段的黄土地层。在该区的马兰黄土之上普遍发育了全新世黄土。两者间有一清楚的侵蚀面相隔。全新世早期以浅棕黄色的黄土为特征,粒度较粗,其堆积时间约在10000—8000aB.P.之间。黄土层底部有零星散布的海相砾石和海螺化石。全新世中期为黑垆土发育期,其时间从8000aB.P.持续到2500aB.P。黑垆土厚约1.5m。全新世晚期又以砂质黄土堆积为特征,厚约30cm。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中西部第四纪冰川与黄土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兆东 《第四纪研究》1994,14(4):362-368
本文对美国中西部和中国黄土高原0.5Ma以来的气候序列进行了对比。0.5—0.1MaB.P.,美国中西部间冰期以干暖为特征,100000—35000aB.P.,气候从干暖向温湿转化。本次冰进阶段,冰盖达到最大后,风尘堆积占优势,气候湿凉为主。全新世先从温凉转为温湿,继而干暖,后又转向湿凉。总之,0.5Ma以来除末次冰期外,美国中西部与中国黄土高原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两地的湿度变化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3.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对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区而言,风成沉积序列在地域上的差异主要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在空间上,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中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c,5e对应的时期,夏季风足可以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并具有占优势的环境效应。在阶段3的早、晚期及5b时期夏季风虽然也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但其环境效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及毛乌素沙漠南缘已不再显著。在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夏季风已不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  相似文献   

14.
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及粒度记录   总被引:66,自引:12,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灵台县任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连续的风成堆积可下推到705MdB.P。第三纪红粘土的粒度组成从上到下变化很小,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大幅度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意味着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第四纪时期稳定。在705~2.6MaB.P.的红粘土沉积中,可分出的110~115个土壤B层与钙质结核层的组合,初步表明在这个时期有约110~115次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探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根据新疆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年代标尺,黄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迁信息,以及古土壤和炭化层等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做了综合分析,对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步概括为:13000—10000aB.P.冷湿转凉干;10000—8000aB.P.,温干;8000—7000aB.P.,温湿;7000—6000aB.P.,暖干;6000—4000aB.P.,温湿;4000—3000aB.P.,温干;3000—2000a.B P.,凉湿;2000aB.P.至今,温干(1500aB.P.左右有凉湿的波动),与现代气候类似。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隆瑞 《地球学报》1984,6(2):225-236
<正> 早在二十多年前,黄汲清教授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几个类型》中首次将中国新构造运动划分为:1、大面积的升降运动;2、升降运动与大断裂伴生;3、翘起及断裂运动;4、拱曲运动;5、拗折、褶皱及冲断五大类型。并在论及第一类型大面积的升降运动时,明确指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显著的幅度很大的,大面积的上升运动,自第三纪晚期以来直到现在,即在中国北方,特别在黄河流域的陕北、陇西等地区不断地进行着”。二十多年来,这些科学的论断,对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及其类型的划分,对了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性质等方面均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 254~188ka, 334~279ka, 428~385ka, 576~471ka, 670~658ka, 748~706ka, 788~760ka, 883~853ka, 1000~967ka, 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 188~130ka, 380~334ka, 471~428ka, 658~576ka, 853~788ka, 1273~1265ka 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种多样的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陆地和海洋,黄土、沙漠、红土、湖泊、岩溶、冰川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演变信息,全球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出现的各种事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记录。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乃至全球的环境演变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9.
The Loess Plateau is well known to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thick loess and severe soil erosion. Loess is a highly erosion-prone soil that is considerably susceptible to water erosion. The Loess Plateau also has a long cultivation history, hence population growth, vegetation degeneration serious soil and water loss were obviously problems on Loess Plateau. This article analyzes several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such as terracing, planting trees, natur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warp land dams. Different periods had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ach strategy ha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Fin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the Loess Plateau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eco-environment of Loess Plateau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