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桂西北金牙金矿床的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金钟  范德廉 《矿床地质》1992,11(3):233-240,266
该矿床是桂西北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本文通过地层含金性比较、矿体外围的金负异常、Li与Au的相关性、稳定同位素、有机质特征及模拟实验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金牙金矿床中成矿元素的物质来源,认为中三叠统板纳组是主要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2.
广西金牙金矿床百逢组沉积特征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广西金牙金矿产于中三叠统百逢组中 ,矿区的百逢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浊积岩 ,既有阵发性高密度浊流引起的浊积扇体系 ,又有稳定低密度浊流引起的鲍马序列。百逢组下段为浊积扇体系 ,中段及上段为鲍马序列 ,一般不全 ,其中d、e段最发育 ,其次为c、b段。金矿化出现在砂泥混积的百逢组中段。矿体位于鲍马序列段 ,尤其是de和cde组合段 ,岩石为富含有机质的泥质与粉砂的混积岩 ,属远端浊积岩。其中 ,钙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是最有利的矿化围岩。主要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呈自形晶出现。矿体的有机碳含量高于相邻围岩的有机碳含量 ,与运移烃类的叠加有关。金品位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有机质也是有用的金的载体。富含有机质的浊积岩是浊积岩型金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浊积岩,容矿岩石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矿体明显受断裂控制。硅化和黄铁矿化围岩蚀变明显、强烈。矿床形成温度180℃-250℃。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流体来源于主要为大气降水。矿源层为中三叠统浊积岩。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沉积期的预富集和燕山期的大气降水渗流、萃取、富集成矿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广西金牙金矿金的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桂西北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中有关碎屑物质来源的沉积环境分析和碎屑源区及沉积区金的地球化学场对比,研究了盆地沉积成岩过程中金的富集的贫化特征,认为金牙金矿区的金来源于中三叠统浊积岩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5.
桂西北中三叠统板纳组浊积岩系是该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浊积岩中金丰度受到沉积物来源、沉积速率、岩石类型、碎屑物组份、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沉积、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西金牙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矿床地质概况广西金牙金矿床位于桂西坳陷西林—百色断褶带北部,凌云隆起东侧边缘。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三叠统百逢组的浊积岩系中。载金矿物主要为毒砂和黄铁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期和热液期(又分早、晚两期),热液晚期...  相似文献   

7.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保成  林畅松 《地球学报》2002,23(6):547-552
通过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矿石与围岩Pb同位素、S同位素、C同位素、Co和Ni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认为金矿质主要来源于沉积岩地层,其中中三叠统浊积岩为最重要的矿源岩。  相似文献   

8.
桂西北地区主要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金矿体产于断裂边缘;二是金矿体全部产于浊积岩中。因此构造条件和特定岩性是金矿成矿作用的宏观地质表现,而金矿床的形成则应具备成矿物质来源、矿液通道及成矿场所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金矿床矿源岩分析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限定矿源岩含义的内外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桂西北地区具体地质条件和资料,提出了一些研究矿源岩的新方法:岩石孔渗性及微裂隙研究法、成矿元素及其相关元素增亏检验法、成矿温度与地热场温对比分析法等。新的研究结果否定了桂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矿源来自围岩(中三叠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桂西北明山金矿是滇黔桂地区代表性的卡林型金矿之一,矿体受平行于区域性断裂右江断裂的北西西向次级断层控制,赋存于二叠系灰岩之上的中三叠统钙质细砂岩、碳钙质泥质粉砂质岩中。地质、岩相学特征和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影像、电子探针等分析研究表明,明山金矿发育了3个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组合,不同热液矿物普遍具有多世代的特点。热液矿物中见有波状消光、带状消光、毕姆纹、压溶劈理、位错滑移等韧性剪切带粒内应变特征,坑道中也见有黄铁矿石英脉发生韧性变形、又被后期石英脉切断的现象,说明矿床经历了多次的脆-韧性变形。不同矿化期(阶段)的黄铁矿中Au和As的含量表明:沉积期黄铁矿Au、As的含量较低;成岩期黄铁矿中Au的含量高但As含量不高;而成矿期3个阶段的热液黄铁矿中都含较高的As和Au;热液黄铁矿核部包裹的交代残余黄铁矿Au、As含量较高,但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变质成因。紧邻矿体的围岩中成岩黄铁矿从中心向外Au和As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其中的As和Au在后来的构造和(或)热液事件中发生了活化迁移,越靠近颗粒边缘元素的活化迁移越强,这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于围岩。根据这些事实,推断明山矿区可能在成岩期发生了金的预富集,变形变质早期富含有机质的变质流体活动又使As发生了富集,主变质期流体的广泛渗透交代、活化出先存含金富砷黄铁矿中的Au和As,形成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遇到富含活性铁的炭钙质泥质粉砂岩时,形成黄铁矿的同时发生Au的沉淀。  相似文献   

11.
广西金牙金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梅  张文淮 《岩石学报》2000,16(4):602-608
从矿石和围岩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非烃的红外光谱学特征,以及有机包裹体的光学和谱学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金牙金矿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有机流体的成矿作用,查明了参与成矿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生物,本有机质的成分、结构、成熟度和胡成矿作用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在有机碳、金含量及藻类成矿作用模拟实验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流体有机质参与成矿的方式主要是活化萃取、还原沉淀,而干酪根则对金起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金牙金矿有机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牙金矿是桂西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矿床。其赋矿层位为三叠系中统百蓬组的富有机碳的浊积岩系。通过对成矿过程中有机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子微探针研究认为:(1)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会发生热降解,其降解产物烃的量可衡量热的程度;(2)无机组分和CO2/CH4 参数可用于研究热液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3.
广西平南县苏屋金矿床位于桂东大瑶山金多金属成矿带中部六岑金矿田内,矿体主要赋存在NE向断层破碎带中,次为近EW向与NW向,矿体走向、规模、延深,厚度及品位严格受断裂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矿石主要为硅化压碎岩,属中低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14.
王自力 《地质与勘探》2020,56(1):219-229
爬奔金矿位于老挝西北部琅勃拉邦构造带,是该带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大型金矿床。为了解该矿床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对矿区的岩石及矿石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矿区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床形成时处于相对缺氧的沉积环境;矿石的硫、氢、氧、碳同位素特征证明岩浆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 Eu异常特征说明围岩灰岩不是矿床的成矿母岩; Ce异常特征表明矿区形成于水体深度适中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 Y/Ho特征也说明金矿床与围岩灰岩的源区不同。通过与我国滇黔桂地区的卡林型金矿进行对比研究,爬奔金矿虽然在诸多方面与卡林型金矿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差异性。综合研究认为,爬奔金矿应为与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5.
广西金牙金矿床中饱和烃丰度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建新  张爱云 《地球科学》1997,22(2):177-180
对广西金牙金矿床的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矿体饱和烃的丰度低于围岩,矿体与围岩总抽提物所气相色谱图亦明显不同,尤其是甲醇-丙酮-苯抽提物的区别更明显,矿体与围岩饱和烃丰度的差异为分析有机质在金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线索,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广西马刚金矿床位于那坡褶皱带坡笨背斜的南东倾伏端。矿体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产出与断裂构造、特定岩性、不整合界面有关,主要以含金破碎带型金矿体形式产出,赋存于矿区内NW向的断裂构造带中,少数产于辉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内。结合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总结了矿区内矿体的成矿规律,且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基底太华群中深成变质岩、燕山期钙碱性岩浆岩以及构造蚀变岩。矿床受燕山期岩浆岩和构造控制明显,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着金矿的规模和展布。控矿断裂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断裂交汇处及断面产状变化处控制矿体或富矿体产出。文章从花岗岩特征和构造的控矿作用方面总结该区金矿的成矿规律,以期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拉扎嘎金矿是一个大型矿床,赋矿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钙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大理岩、流纹岩.主矿体和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划分出两个矿带,总体走向35°.矿体受层间裂隙控制,共发现56个矿体,规模为长10余米到300 m,厚度几十厘米到4.5 m,延伸可达200 m.主要蚀变有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冰长石化,还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矿石类型有蚀变变质砂岩型、蚀变火山岩型、交代岩型、喷流沉积岩型和石英脉型.自然金和银金矿是矿石中金的最主要赋存形式.含金较高的原始沉积岩层,比较发育的层间裂隙或破碎带,与多次构造活动相伴的多次热液活动和多次矿化作用,便形成本区的岩浆热液蚀变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