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就像是点石成金的魔棒一样,往往会让你眼前一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为学生建立综合的、动态的成长记录袋,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我们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作业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降水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组织了小组讨论,体验不同角色(农民、学生、军人、建筑工人……)在不同天气(或相同天气)下的感受和相应的行为,并进行全班交流。以六人小组为单位确定扮演内容,每组派代表参赛,代表的得分即为小组每个人的得分,并计人课堂表现成绩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各组都认真准备,效果特别好,还不乏深刻和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把自己个性化的东西转变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才能把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出来,实现课堂评价的价值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启示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反省,在反思中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经常性的反思。从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学生能生活会学习,能合作会探究,能实践会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创设一系列活动,精心设计好自学提纲,提出自学目标,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会学要学习的东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7.
侯建成 《地理教学》2014,(17):64-64
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改变学生"被问"的状况,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是"不问"问题,而是"不敢问"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其实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蹲下来"教学,走到学生中间,主动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  相似文献   

8.
鼓励学生“插嘴” 激活学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疲劳的一剂良药。当师生情感相互交融,教师将愉悦的情感传给学生,并引起共鸣产生感染和激励作用时,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此时,学生带着欢乐用心灵去感受教师,自觉地倾听教师的讲解。师生情感交往,学生任何厌倦和疲惫心理都不会存在。  相似文献   

9.
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潜能"是教育时刻在追寻的目标,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技能。将地图数据实现电子化,通过3S技术使得传统的地理数据和信息有了现代化的展现空间,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充分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区域美"和"差异美"。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3S技术的相关技能没有在中学得到应有的重视,地理课堂还是停留在知识的机械记忆层面。因此,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来提高学生的3S技术素养,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人学生,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11.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不同关系反映在人脑中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联想。联想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感知或追忆某一事物时,想到与之相联系的许许多多事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回忆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在地理复习教学中,笔经常教学生运用由一种知识经验想到另一种知识经验.由已想到的一种地理事物想起另一种或几种地理事物,并产生许多新设想、新构思、新创意,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海 《地理教学》2014,(13):63-63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几乎成了老师们每天甚至每节课都要考虑的问题,在初中生眼里,新奇的有创新的永远都是感兴趣的。知道了学生们的这种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使用一些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小活动,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下周我将给学生们讲授初二下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打开教材,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节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究教材,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栗宁 《地理教学》2007,(12):37-37
精彩的导入虽是成功的一半,但恰到好处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再掀波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课是教师在一节课结尾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艺术化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总结巩固和突出本节重点的作用,而且能够达到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从而起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能将枯燥的地理原理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中,而且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1.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本人在教湘教版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节内容时,其中有一块知识点是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大表现:吸收、反射、散射”。在课堂里我没有一开始就叫学生去回答或解释这三大表现,而是叫学生朝窗外看,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掘奉省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调查,如在市内观察珠江及其支流的球污染状况,到深圳参观大亚湾核电站,到从化吕田参观大亚湾核电站的配套工程——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考察广东名山——罗浮山等。  相似文献   

16.
李世军 《地理教学》2012,(18):47-47
初一地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有一处实践知识——降水量的测量,要求认识雨量器的构造并掌握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较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也限于教学设备的不足,每次学到这部分内容,我都只能借助图片和苍白的语言完成。教师教得没底气,学生学得抽象乏味。斟酌再三,我决定今年通过实实在在的探究实验完成这一内容。首先,我结合课件和学生共同学习了雨量器的结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雨量器。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并给每组发放了我自制的外套筒(用直径20厘  相似文献   

17.
18.
李琳 《地理教学》2010,(17):34-35
案例之一 高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东亚季风成因,我的班上有一个姓王的学生,她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东亚冬季风风向为西北风,夏季风风向为东南风。  相似文献   

19.
20.
引导学生自我获取地理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卫兵 《地理教学》2001,(8):16-16,15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指导学生读教材、读图是最重要的、最首要的。例如:在学习“世界气温的分布”内容时,根据大纲和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列出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