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部分脂类标记物(正构烷烃、脂肪酸等)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物的来源。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Icp值及姥鲛烷/植烷的质量比(Pr/Ph)普遍较低,而n-C16,n-C18的质量分数较高。分析表明,石油烃是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脂肪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细菌、海洋微藻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脂肪酸如直链饱和脂肪酸、支链饱和脂肪酸、不(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在2005~2006年间的组成和分布比较稳定:直链脂肪酸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利用生物标记物分析表明,海洋自生生物源(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陆源脂肪酸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海深海和冲绳海槽二个柱状样进行了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由于它们所处的沉积环境和生源母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正构烷烃的CPI值、C_(17)和C_(18)的含量、轻重烃比值、化合物构型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度和17α(H)-22,29,30-三降藿烷与18α(H)-22,29,30-三降新藿烷的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上的差别。冲绳海槽沉积物的多源性决定了其有机组分的特殊性,如生物来源的C_(17)和C_(18)量占有优势,有机碳含量(1.0—1.3%)高于南海样(0.3—1.0%),重排甾烷量少,生物构型的ββ藿烷已转变成地质构型的αβ藿烷和βα型莫烷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河口海岸环境中有机污染标志物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清辉  沈涣庭 《海洋科学》2001,25(12):18-20
河口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显著的区域 ,各种化学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潮汐潮流、排污和大气干湿沉降等途径进入河口环境。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 ,可以通过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示出其物质来源。例如 ,高碳数的正构烷烃 (呈奇优势 )、脂肪酸 (呈偶优势 )及C29甾醇等表明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 ;低碳数的正构烷烃 (呈奇优势 ,主峰碳为C17)、多不饱和C18,C20,C22的脂肪酸 ,C27~C28甾醇及正链烯等表明来源于藻类等海洋生物 ;支链的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等表明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多环芳烃 (PAHs)在自然界分布广…  相似文献   

4.
海洋是生物栖息的场所。海水的高卤含量以及海洋自身的特殊物理化学环境,势必对生物的合成和代谢产生影响,并反映在它们的代谢物中。卤素虽然属有机物中几种常见的组成元素,但它们在陆地天然产物中却并不多见。然而近十余年来,由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近代物理方法的发展,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已扩展到海洋领域;初步的研究结果揭示,天然含卤化合物在海洋中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在化学结构方面常有自己的特异性。这些结果不但丰富了天然产物化学的知识宝库,而且对海洋生物的化学、生理、分类和地球化学等学科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并促进了海洋生化资源开发的研究。本文拟对海洋含卤天然产物作一扼要综述,并兼论它们与其它学科的牵连。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的直链烷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海洋环境中烷烃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已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海洋环境中烃类化合物的研究可以揭示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了解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及其在海洋食物链中所起的作用。对海洋环境中烃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不尽相同,诸如红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和萤光分光光度计法  相似文献   

6.
以小球藻(Chlorela 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合成有机物中长链烷烃和脂肪酸的组成和丰度.结果表明,小球藻中的脂肪酸以14:0、16:1、16:0、20:5为主,其中16:0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43%,具绝对优势.三角褐指藻中的脂肪酸组成显示16:1、16:0、20:5占优势.其中16:1和16:0两种脂肪酸含量相当.长链烷烃在两种藻中均以低碳链分布,优势组分集中在C16~C21碳链之间.小球藻中C17具有明显丰度,而三角褐指藻中长链烷烃含量差别不大.两种微藻中的长链烷烃组成都没有奇偶优势碳链分布的特征,这与陆源植物中长链烷烃明显的奇偶优势分布特征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对判断不同微藻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别,以及对以长链烷烃和脂肪酸为生物标志物研究我国近岸海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地球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详细研究了小柴旦盐湖沉积物。结果表明,该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非常类似于中国东部第三纪盐湖沉积物(如江汉和东濮油田的生油岩),而区别于淡水湖相沉积物(如茂名和抚顺油页岩)。分析鉴定了盐湖沉积物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烷烃组成。脂肪酸与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物输入以陆源植物为主,与其孢子、花粉组成的鉴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抗炎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超凡  秦松  李文军 《海洋科学》2020,44(11):102-113
炎症是一种常见生理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既具有阻止致炎因子蔓延全身和清除致炎因子、修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等积极作用,也有引发细胞和组织变性和坏死,甚至诱发某些肿瘤的潜在危害。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炎药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它们常伴有胃肠损伤等各种副作用。海洋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而多样的抗炎活性物质,如萜类、生物碱、多糖类、多肽类、脂肪酸类和聚酮类化合物等。这些独特的抗炎活性物质因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从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具有抗炎活性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海洋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预处理条件优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分辨率高、稳定性好的HP6890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对沉积物样品的预处理中抽提、蒸发、柱层析、萃取等步骤条件进行优化。优化方法中,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回收率为65 % ~76 % ,多环芳烃系列化合物为88 % ~95% ,标准偏差是2.7% ~20.2% (n= 3)  相似文献   

10.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BTEX异常对海域油气藏指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的油气化探方法一般是应用烷烃类作为油气勘探的基本指标,但是烷烃类易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使常规的化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一直受到限制。人们开始考虑采用直接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来预测油气藏,如芳烃系列中的苯系化合物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二甲苯(xylem),简称BTEX。国内外研究表明,BTEX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干扰,对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依据南海某区的实测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油气化探可视化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剥离背景异常,圈出有效的BTEX异常,并与靶区地层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证实了BTEX对海域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GDX 102树脂从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中分离提取腐植类物质(DHS,EHS)及乙醇可溶物(DES,EES),用~1H-NMR,IR和UV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并同海水中腐植质(HS)和乙醇可溶物(ES)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HS,EHS和HS都以高支链烷烃、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构为主要组分,另有少量芳烃和杂环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很相似,说明DHS和EHS是海水腐植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浓度及分布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正构烷烃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正构烷烃主要可归纳为3种类型:陆源输入优势型(单峰群)、陆源和海洋内生混合类型(双峰群)和石油类污染类型(单峰型,不具奇偶优势).长江口邻近站位正构烷烃色谱指标的突变,是长江河口区2种不同水团造成沉积物差异的客观反映.除P4外,研究站位总正构烷烃含量(∑n-Alk)与有机碳总量(TOC)相关性良好,且长江口东南-浙江沿岸软泥区正构烷烃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TER-Alk)、海洋内生组分(PL-1)、奇偶碳优势指数(CPI)等指标与运移距离呈线形关系.在因子分析显示不同来源的4种正购烷烃中,以陆源烷烃输入比重最大(51.5%),在陆源烷烃中又以东海河流物质贡献最大(49.1%);根据因子负荷差异,推测东海北部沉积有机质可能多数来源于苏北沿岸及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冲绳海槽区则可能大部分来源于长江及东海内陆架物质,并探讨了其运移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对开发和利用海洋越来越感兴趣,这是由于:(1)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2) 研究海洋不仅有助于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海洋中的地震、潮汐等现象对人类生活将产生直接影响;(3) 军事上的价值。为了研究海洋,必须发展可靠的机械和设备,如深潜器,水下机械人,供深海反复长期使用的光学、  相似文献   

15.
紫球藻的生长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体系中的主要初级生产力,具有生物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0:6n-3)的能力,海洋微藻脂肪酸的组成除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外,还随培养基的成份、光照、温度、pH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目前国内外已对众多种类的微藻脂肪酸(Fas)组成进行了报道,其中紫球藻(Porphyridium)以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营养要求简单、繁殖速度快、且生长过程中能合成高度不饱合和脂肪酸(PUFAs)、紫球藻多糖[1]、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等生物活性物质[2],引起了广泛的观注.  相似文献   

16.
郑宇  王江涛 《海洋科学》2009,33(8):97-100
海洋生物标记物是海洋自生或陆源输入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甾醇、脂肪酸、非芳香烃和多环芳烃等.这些标记物分子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和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常被用作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指示物,因而称之为海洋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是研究海洋沉积物中的元素的迁移变化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的搬运形式、影响元素及化合物搬运和沉积的因素,以及沉积岩中元素的富集规律等等。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重金属污染、沉积岩中元素的富集规律等方面作了许多研究。本文着重从沉积地球化学与海水、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沉积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沉积地球化学在海洋开发利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养殖业的空前发展,从事海洋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时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已成为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重要战略.因此,海洋生态经济研究已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对海洋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基点的基础上,从海洋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学科属性与学科关联、学科体系构架与主要分支学科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问题,指出海洋生态经济学研究中学科体系研究的范围和侧重方向,从理论与应用方面划分海洋生态经济学的二、三级分支学科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海洋浮游植物的脂肪酸:组成、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酸在海洋生物的各种生理和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中脂肪酸的主要生产者,并通过各种过程被各级海洋生物利用.本文综述了浮游植物不同类群中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各种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胞内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以及海洋微藻中脂肪酸对浮游植物细胞及海洋其他生物的作用及意义;并探讨了浮游植物的脂肪酸组成在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20.
前言海水中溶解态烷烃来源于海洋生物、陆源高等植物和海洋石油烃污染等。因此海水中的溶解态烷烃成分相当复杂,”其含有n-C_(14)至n-C_(35)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烯烃和环烷烃,常规的填充柱气相色谱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难于分离这样复杂的宽沸点烷烃组分,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其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可用来测定海水中的烷烃。本法取表层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