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核DNA分子标记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对分布于南海及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周边海区的石鲈属鱼类11种,结合石鲈亚科其他属如仿石鲈属,异孔石鲈属,八带石鲈属及锯鳃石鲈属等21种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鲈属的种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除了大斑石鲈,断斑石鲈等6种石鲈属鱼类聚成一石鲈属的分支外,其他石鲈属种类都位于进化树的不同位置。侧扁石鲈与八带石鲈聚在一起,大棘石鲈与异孔石鲈属聚在一起。红海石鲈与纵带石鲈与仿石鲈属的种类关系较近,佩氏石鲈最先分化出来,位于整个石鲈亚科分支基部。该分类关系与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石鲈科4属10种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特征,采用MP法和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分子系统树上,10种石鲈科(Haemulidae)鱼类共组成两大类群,其中髭鲷属(Hapalogenys)鱼类和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鱼类聚成一类群,石鲈属(Pomadasys)鱼类和仿石鲈属(Haemulon)鱼类聚成一类群,两类群再聚成一支,10种石鲈科鱼类构成单一分支类群.髭鲷属鱼类跟胡椒鲷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相对于石鲈属,髭鲷属鱼类跟仿石鲈属鱼类的遗传距离较小.因此,研究结果支持髭鲷属的分类地位是介于胡椒鲷属和仿石鲈属之间,未能从石鲈科中独立出来形成髭鲷科(Hapalogeniidae).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DNA条形码基因COⅠ序列在石鲈亚科鱼类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本研究分析了印度-太平洋区域的石鲈亚科7个属29种鱼类9个个体长度为651 bp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5.0计算石鲈亚科种内与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大简约法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石鲈亚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在0.021—0.240之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09之间,平均0.004。其中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4),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46倍。同时,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2%)。基于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均能聚成独立的单系,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鲈亚科物种准确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同时,系统进化树上,石鲈属是非单系类群,主要形成5个分支,而不同分支的种类与其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近年部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4.
12种石鲈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5属12种石鲈科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并参照RNA二级结构模型区分配对区和非配对区。结果表明,配对区对G有偏好(33.5%),非配对区对A有偏好(38.5%);与配对区相比,非配对区存在更多的变异和系统发育信息。从序列的Jukes-Cantor遗传距离结果看,石鲈科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矶鲈属Parapristipoma、石鲈属Hapalogenys、髭鲷属Pomadasys、Haemulon属5个属属间的差异水平都接近或超过了其与外类群科间的差异水平。从构建的ME系统发育树结果看,石鲈科鱼类分成二大分支,未能形成单一类群。在亲缘关系上,胡椒鲷属和矶鲈属较近,石鲈属和Haemulon属较近,髭鲷属与其它4个属较远,髭鲷属在鲈亚目中的分类地位可能应提高到科的水平。初步确定研究中选用的16S rRNA基因片段基本适用于石鲈科属间和属内种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5种石鲈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分子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少棘胡椒鲷Diagramma pictum、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和点石鲈Pomadasys kaakan5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402bp,选用鲤Cyprinus carpio作外群,生成代表石鲈科4个属鱼类的数据集,采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髭鲷属Hapalogenys和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这2个属与石鲈属Pomadasys亲缘关系相近;少棘胡椒鲷属Diagramma与其它3个属的亲缘关系较远,支持把少棘胡椒鲷从胡椒鲷属归入到少棘胡椒鲷属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908专项调查和成果集成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对海洋吸虫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了中国海洋吸虫的物种多样性.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吸虫有1 184种,其中单殖目吸虫410种,复殖目吸虫774种.单殖目的宿主都是硬骨鱼.复殖目物种成虫的宿主主要是鱼,也有爬行纲和兽纲.吸虫感染宿主有些具有专一性,但也有些具有普遍性.宿主的食性、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与吸虫感染密切相关.不同于以往70多年来主要进行的分类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海洋吸虫的生活史及与其宿主的关系,这将为水生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和海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南海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us)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作者测定了东兴、乌石、潭门、闸坡4个群体共计61尾大斑石鲈控制区的993 bp序列。检测出变异位点35个,单倍型47种,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88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76,总体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潭门群体核苷酸多样性相对较高(0.00879)。中性检验结果显示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5.34(P=0.03),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没有显著偏离群体扩张模型呈现出单峰(SSD值和Rg指数较小),表明大斑石鲈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推测扩张时间约4.74万~1.18万年间。群体间(0.0065~0.0089)与群体内遗传距离(0.0066~0.0089)处于同一水平,总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57(P0.05),群体间基因流Nm=33.76。不同组群划分方式的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群体内遗传差异显著大于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南海海域大斑石鲈群体遗传多样性匮乏,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划归一个管理保护单元,潭门群体建议优先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8.
转体科吸虫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ter (1961)从斐济的鱵鱼( Hemiramphus sp.)肠道内采到一种吸虫,以不具口腹吸盘,睾丸单个,虫体呈横向延长等特征建立了新属转体吸虫属 Treptodemhs ,放在二囊科 Bivesiculides 内。Yamaguti (1971) 将该属提升为转体科 Treptodemidae ,含1属,并以 Treptodemus latus Manter,1961为该科的代表。作者在整理鉴定1992年采自海南省鱵鱼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吸虫,按其特征应归于转体科,但体形与其内部各器官的形状、位置等均与该属差异很大,故建新属,记述如下。转体科吸虫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虫体测量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鱼类复殖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水域的鱼类复殖吸虫,早在30年代秦素美(1933)曾报道过7种;作者自1958年起陆续在该水域进行吸虫标本采集,先后剖检鱼类49种,共529尾,找到吸虫21种,其中4种为新种。本文为新种记述,并附胶州湾吸虫及宿主鱼类名录。 文内测量单位一律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囊双科Didymozoidae Poche,1907吸虫为鱼类专性寄生虫之一,其体形多变,寄生部位广泛,侵袭宿主体内与体外各种组织与器官,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不断有该科的研究报道。我国关于该科的研究,顾昌栋在1965,1983年曾有文章发表,但其中有关东海的种类不多。1975,1976,1979年作者在东海采集鱼类寄生虫,整理后共得囊双科吸虫11种。其中除双枝囊双吸虫Didymosoon biramous Ku et Shen,1965,大眼鲷囊双吸虫Didymozoon priacanthi Ku et Shen,1965;海南合体双吸虫Syncorpozoum hainanensis Ku et Shen,1965鲐囊双吸虫Didymozoon Pneumatophori Gu et Shen,1983和线形线双吸虫Nematobothrium filiforme Yamaguti,1934在我国已作报道外,共发现1新属3新种及3个新记录。本文为新种和新记录描述。测量一律用毫米,卵子用微米。模式(副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园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