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蜈蚣藻属Grateloupia(Cryptonemiales Cryptonemiaceae)为C.Agardh所建立,其模式种为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Wulf.)C.Ag.,模式标本产地为地中海。本种是世界各地的暖温带藻类,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曾呈奎(1935)及曾呈奎等(1962—1983)先后报道和描述过产于我国厦门和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作者自1977年开始研究蜈蚣藻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研究材料采自青岛及厦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6年4月24日在南沙群岛海域采集到2尾灯笼鱼类标本,确认为一新种——南沙虹灯鱼Bolinichthys nanshanensis sp.nov.。本种与虹灯鱼属其它各种的区别在于腹部发光器(VO)数目较少,只有4个,其它均为5个。除此以外,本种与眶暗虹灯鱼B.pyrsobolus(Alcock)及尼氏虹灯鱼B.nikolayi Bekker两近似种的主要区别还分别在于尾柄下部发光鳞数目较多和鳃耙数较多。  相似文献   

3.
转体科吸虫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ter (1961)从斐济的鱵鱼( Hemiramphus sp.)肠道内采到一种吸虫,以不具口腹吸盘,睾丸单个,虫体呈横向延长等特征建立了新属转体吸虫属 Treptodemhs ,放在二囊科 Bivesiculides 内。Yamaguti (1971) 将该属提升为转体科 Treptodemidae ,含1属,并以 Treptodemus latus Manter,1961为该科的代表。作者在整理鉴定1992年采自海南省鱵鱼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吸虫,按其特征应归于转体科,但体形与其内部各器官的形状、位置等均与该属差异很大,故建新属,记述如下。转体科吸虫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虫体测量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海洋纤毛虫一新种——对虾聚缩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对采自江苏赣榆青浦养殖场对虾体表的纤毛虫研究中,发现一大型共栖种,经鉴定系一新种,定名为对虾聚缩虫Zoothamnium penaei nov. sp.。本种特征为:虫体呈罈状,具双层的口围缘,表膜无明显环纹而常为细菌及碎屑物所覆盖,群体中个员大小相差显著,柄为不规则对称式双叉形分枝。模式标本存放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室。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53,1954,1956,1976,1986,1987年等数年中,采自江苏南京、苏州、东台等21个市县的标本中的4新种,即: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繁枝鸟巢藻(Tolypella ramosa)、单生轮藻(Chara unica)、矮冠轮藻(c. brevioronula),一新纪录——安氏丽藻(Nitella annandalei)。  相似文献   

6.
海洋纤毛虫—新种——对虾聚缩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对采自江苏赣榆青浦养殖场对虾体表的纤毛虫研究中,发现一大型共栖种,经鉴定系一新种,定名为对虾聚缩虫Zoothamnium penaei nov.sp.。本种特征为:虫体呈Tan状,具有双层的田围缘,表膜无明显环纹而常为细菌及碎屑物所覆盖,群体中个员大小相差显著,柄为不规则对称式双叉形分枝。模式标本存放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室。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广东沿岸水域有丰富的糠虾资源,不仅可供食用,还可利用作为水产养殖海马的活饵。本文报道的3个新种采自广东吴川县沙田和南海北部。现将新种描述如下。纤细刺糠虾(新种) Acanthomysis tenella sp. nov(图1) 正模标本成体雄性,体长5.2mm。标本号K78-li,1978年5月采自广东吴川县沙田。副模标本成体雌性,体长5.2mm。标本号K78p-li,3♂♂,3♀♀。标本采集地点、日期同正模。其他材料 12♂♂,24♀♀,体长4.5—5.2mm,采集地点、时间也与正模相同。成体最大体长5.2mm。  相似文献   

9.
鲍鹰  逄少军 《海洋科学》2007,31(2):81-83
有关卤虫的第一篇报道发表于1755年,标本采自英国的Lymington.1758年经林奈定名为Artemia salina.卤虫(Brine Shrimp)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卤虫科(Artemiidae).卤虫分布广泛,世界各地的许多自然盐湖和人工盐池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在整理鉴定采自我国近海有柄蔓足类(茗荷亚目Suborder Lepadomorpha)标本中,共发现47种,其中有5新种,本文为新种的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中华直铠茗荷(新种)Litoscalpellum sinense sp.nov.(图1:1—12) 正模标本 V569B-60,头部长11.0mm,宽5.7mm;柄部长7.0mm,宽3.6mm,附着于水螅体上。1978年6月10日采自东海26°15′N,125°00′E,水深为550米,底质为软泥。采集者:唐质灿。头部呈长方形、顶端尖,壳板白色14片,被透明薄膜覆盖,有细短毛,板间有窄的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的初步研究(甲壳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甲壳纲蔓足类的研究,过去在我国做的很少,解放后董聿茂等(1956,1965)进行过东海舟山群岛、黄渤海和南海的蔓足类调查.1978年任先秋等发表了藤壶属Balanus的研究报告.1939年Hiro调查过我国台湾省的蔓足类,Зевина于1963年曾简略报告过我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的蔓足类.其他都是些零星记载.截至目前,根据文献及我们掌握的资料,中国近海蔓足类有95种,30属.作者等自1955年以来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搜集了蔓足类标本80种,分隶2目13科29属,其中有27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现本文就上述资料对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作一初步分析,待今后采到更多标本后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Autumn living coccolithophor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living coccolithophores(LCs)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October 17 to November 24, 2011. A total of 223 samples from different depths were collected at 48 stations. Totally 18 taxa belonging to coccolithophyceae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polarized microscope at the 1 000× magnification. The maximum species abundance was found at the outside of Transect P. The dominated species were Gephyrocapsa oceanica, Emiliania huxleyi, Helicosphaera carteri, and Algirosphaera robusta. The abundance of coccoliths and cells ranged 0–2 965.73 coccoliths/mL, and 0–119.16 cells/mL, with the average values of 471.00 coccoliths/mL and 23.42 cells/mL, respectively. The LCs in surface layer were mainly observed on the coastal belt and middle part of the survey area. The comparison among Transects A, F, P and E indicated lower species diversity and less abundance in the Yellow Sea than those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highest abundance of LCs was found in transect F and P. The coccolith abundance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surface to bottom in the water column, but the highest value of the cell abundance was observed in the depth of 10–30 m. Temperature, depth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were suggested a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LCs in the studying area based 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4.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09,33(10):15-20
为了摸清中国沿海分布的刍秣螺亚科(Ocenebrinae)的物种数量,以及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完成刍秣螺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沿海采集的刍秫螺亚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刍秣螺亚科4属,9种,其中1种在中国沿海为首次报道.文中对刍秣螺亚科动物的形态特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扇贝亚科(Pecteninae)的种类,多数个体较大,有的种生长快,数量多,是较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本亚科的主要特征是贝壳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右壳凸;左壳除少数种略凸外,多数种较平或略凹。一般两壳耳呈三角形,略相等。壳两侧相等或略相等。壳表放射肋一般较规则、光滑,有些种肋上具有排列整齐的生长小鳞片。两壳表颜色不同,右壳呈白色或浅色;左壳颜色较深,多具深红褐或紫褐色花斑。 这一亚科有些种在地质年代上出现较早,故化石种类较多。现生种广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的种类较多,多数种仅见于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本文继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报道中国近海扇贝亚科2属4种,对每一种的形态和分布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隔鳃类(Septibranchia)又称孔螂超科(Poromyacea),由孔螂科(Poromyidae)、旋心蛤科(Verticordiidae)和杓蛤科(Cuspidariidae)组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呼吸器官——鳃已经退化,在外套腔中产生了隔膜,隔膜具有一定数量的小孔,呼吸的水流通过这些小孔进入隔膜腔内。鳃的消失也导致食性的改变,多数双壳类以鳃滤取食物,而隔鳃类却都是肉食性者,它们是双壳类在演化上比较特殊的一群。隔鰓类全为海产,在潮间带没有其踪迹,在深水区其种类多、数量大,是双壳类中的主要类群,标本的采集要由调查船进行。本文所鉴定的材料是1957年我国第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金星号下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国海域进行的历次底栖生物调査中所获得。 对中国近海的杓蛤从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曾报道Cuspidaria chinensis (张玺、齐钟彦,1960), Cardiomy sinica (徐凤山,1980)产于中国近海,然而我们至今未采到前者的标本。本文记述了14种杓蛤,其中13种在中国近海是首次记录。在这些种中,发现于南海的有7种,东海有9种,其中4种是东海、南海所共有;黄海只发现2种。 杓蛤科,两壳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壳的后部通常延伸成喙状。外韧带很弱,内韧带通常附着于铰合部的匙状着带板上,有时有一钙化韧带片附于内韧带上。铰合齿变化较大,但除个别情况外,右壳的后侧齿通常是恒定的。  相似文献   

17.
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利用2000年和2001年2次大面调查所收集的11970个胃含物样品分析结果,计算了黄海和东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35个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同时,结合对渤海和黄海39个种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讨论研究了我国海洋高营养层次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研究策略和计算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为:(1)渤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变化范围为3.12~4.9,黄海为3.2~4.9,东海为3.29~4.55。近年来各海域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呈下降趋势,如渤海从1959年的4.1下降到1998~1999年的3.4,黄海从1985~1986年的3.7下降到2000~2001年的3.4;(2)高营养层次营养级波动主要是由于群落种类组成变化及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引起的,而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又直接与群体个体变小以及摄食食物的低营养层次化有关。因此,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变化是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动态的重要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监测;(3)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对占生物量绝对多数的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进行重点研究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划分计算营养级。  相似文献   

18.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记录鱼类182种,分属18目78科130属。TINCLi分析结果显示,浙南近海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包含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33、7.22、10.11)、(1.67、2.33)和(1.4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和∧+值分别为62.9和77.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小于高纬度的黄、渤海(66.4)和山东近海(66.1),大于低纬度的南沙群岛(56.6)、西沙群岛(60.2)和东沙群岛(55.2),呈现随着纬度降低鱼类△+值随之降低的规律。通过分析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可以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类区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79,1(1):127-137
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区系,自十九世纪末随着海洋考察的发展就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相继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报告和专著,本世纪以来,调查研究向远洋深海发展。近期来,较系统的工作是Kramp(1959,1961,1965,1968),相继发表了几部专著,详细记述和综述采自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及其邻近水域的水螅水母,并进行了动物地理区划[15,18,19]。连同早期Mayer(1910)和Russell(1953,1970)等人的工作,为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分类区系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我们初步统计,全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约有450种左右(不包括可疑种和未定种)。  相似文献   

20.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是蔓足类中较独特的一个类群,它的左右两侧売板不对称,一侧背板及楯板与壁板愈合而不能活动。它们一般栖息于深度超过100米的较深水域,固着于岩石、泥块、贝壳、海胆棘、海绵骨针或其他物体上,分布范围较广。这类动物一般不易采到,在我国过去尚未见报道。本文是我国海区花笼类第一篇研究报告。搞清它们的种类对分析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1975-1981年东海大陆架调查和1959-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采集的底栖动物标本。由于深海调査采集不够,标本数量不多,共发现6种,分隶于花笼科 Family Verrucidae 花笼属 Genus Verruca 的4个亚属,皆为我国首次记录。该6种栖息的水深从110米到2150米,其中驼背花笼 Verruca( Altiverruca) gibbosa为世界各大洋的广布种;雕板花笼 Verruca(Metaverruca) sculpta为分布于三大洋的环热带种;其余4种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