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琼中黎母山-湾岭地区位于海南岛中部,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同时具有富硒、富碘的特征。以研究区表层(0~20 cm)、中层(80~100 cm)、深层(180~200 cm)土壤样品分析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土壤硒、碘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中Se、I质量分数具有高正相关性,并与高程为正相关关系,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断在研究区范围内降雨作用是研究区表层土壤Se、I质量分数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表层、中层、深层土壤Se、I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总有机碳(TOC)、Al2O3、Fe2O3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和变化规律,总结了研究区Se、I在土壤垂向剖面上的赋存、迁移规律。这些结果可为当地优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土壤Se来源、迁移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推广高精度“北斗+”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首次研究千寻位置、六分科技及中国移动3家覆盖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定位服务性能,通过对2021-07-21~22采集的2次8~9 h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千寻位置和中国移动的官方推荐挂载点支持BDS-2三频信号和BDS-3双频信号(B1I、B3I),六分科技支持BDS-2和BDS-3双频信号(B1I、B3I); 2) 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都能提供100%的北斗数据完整率; 3) 静态基线结果表明,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虚拟基站组成的闭合环相对误差均小于2×10-6; 4) 单历元RTK解算结果表明,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均能够提供水平向优于3 mm、垂直向优于9 mm的内符合精度,但不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之间存在cm~dm级的定位结果偏差,因此不建议在RTK作业时使用不同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海洋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C23-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其抑制作用类型,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探讨同类型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潜在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以开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方法】采用活性引导下的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活性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圆二色谱分析鉴定其结构,采用酶标比色法评价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使用Autodock vina对其结构类似物进行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虚拟筛选。【结果】1)分离鉴定得到一个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丁内酯I;2)丁内酯I对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对单胺氧化酶A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1.45μmol/L,抑制常数Ki=6.27μmol/L;对单胺氧化酶B的IC50为24.16μmol/L,Ki=12.61μmol/L;3)分子对接显示丁内酯I可与单胺氧化酶形成多个氢键,五元内酯环为α,γ?二芳基取代、含有苯并吡喃或苯并呋喃基团的aspvinone类丁内酯化合物在虚...  相似文献   

4.
首先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德国地学中心(GFZ)与武汉大学(WHU)精密产品,对GNSS精密卫星轨道和精密钟差产品精度进行初步评估;然后基于WHU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对18个分布于东半球的MGEX地面站进行多系统定位测试,同时也对BDS的B1I/B3I与B1C/B2a两组新、旧频点的精密单点定位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四大导航系统(GPS、GLONASS、BDS、Galileo)的卫星轨道产品精度均在cm级,精密钟差内符合精度均优于0.1 ns,北斗三号(BDS-3)卫星钟精度相比北斗二号(BDS-2)有显著提升。2)亚太地区BDS的定位精度优于其他3个系统;在其他地区,GPS定位精度最优(与Galileo基本相当),优于BDS和GLONASS的定位结果。3)BDS PPP平均收敛时间静态模式约为50.33 min、动态模式约为77.83 min,收敛速度略低于GPS、Galileo,优于GLONASS。4)B1C/B2a与B1I/B3I双频消电离层组合PPP定位性能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5.
Editorial Note: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June 2006 (cf. pages 91-124 in No. 2, Vol. 3), and the publishing here is its sequel, which includes 22 Figures (i.e. Figures 9-30). two photos (Photo I and 2) and one table (i.e. Table 7). The figures before No.9 mentioned in the text of this part were published in previous issue, and please refer to them while reading. We sincerely apologize to you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arrangement may have caused you.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影响下,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边境地区正在经历以建设用地扩张为主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本文以中老磨憨-磨丁口岸为例,基于2016年2月-2018年11月10期Sentinel-2 A/B 10 m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与分类后目视修改相结合方法提取2016-2018年磨憨-磨丁口岸15 km缓冲带的建设用地分布信息,并分析了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国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老磨憨-磨丁口岸地区经历了阶段性快速发展,由2016年年初的1098.8 hm 2激增到2018年年底的2238.8 hm 2,增加了1140.0 hm 2,其中50.8%的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海拔800~1000 m,80.9%在坡度20°以下;② 中国磨憨口岸侧建设用地占研究区建设用地的比重从63.3%递减至54.8%,但仍占规模优势,由695.4 hm 2猛增到1226.7 hm 2,平均增幅6.7%;③ 老挝磨丁口岸侧建设用地增加近1.5倍,从403.4 hm 2剧增到1012.1 hm 2,平均增幅11.1%,占比由36.7%递增到45.2%。可见,日益发展的地缘经济合作是推动中老两国边境地区(特别是口岸)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在内陆干旱区,作为重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常面临氟含量超标问题。查明内陆干旱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氟在地下水中的富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既可丰富高氟地下水的研究体系,也是保证内陆干旱区饮水安全的重要基础。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典型山前洪积扇——依格齐艾肯河-喀拉玉尔滚河河间地带为研究区,基于水文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刻画了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区;结合氟离子含量与特征性水化学指标间的关系,揭示了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6.1 mg/L,83%的水样氟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上限(1.0 mg/L);②总体上,氟含量沿地下水流动路径逐渐增大,低氟地下水(ρ(F-)≤1.0 mg/L)分布在国道314以北的补给区,高氟地下水(ρ(F-)>1.0 mg/L)分布在国道314以南的径流区和排泄区;③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Cl·HCO3-Na型为主,而低氟地下水则以Cl·SO4-Na型为主,高氟地下水相比于低氟地下水优势阴离子偏向于HCO3-;④地下水的pH值范围为7.9~8.9(均值为8.4),表明其处于弱碱环境中。地下水中ρ(F-)与pH值呈正相关,此外构成浅层含水层的上更新统沉积物中含有黑云母、氟磷灰石等矿物,其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可交换F-,这表明水中OH-与矿物表面F-间的阴离子交换可能对氟的富集有一定贡献;⑤地下水的F-含量与Ca2+含量呈负相关,即高氟地下水中ρ(Ca2+)小于低氟地下水。考虑到氟化钙(CaF2)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含氟矿物,也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ρ(F-)与ρ(Ca2+)间的这种负相关指示着高氟地下水中可能存在去Ca2+、Mg2+作用,如阳离子交替吸附或碳酸盐岩沉淀等。研究区地下水样中ρ(F-)与ρ(Mg2+)间也呈负相关关系,且和ρ(F-)与ρ(Ca2+)间的关系高度相似,也佐证了高氟地下水中去Ca2+、Mg2+作用的存在;⑥绝大部分地下水样品都位于氯碱性指数图的负值区域,且ρ(F-)与CAI-1和CAI-2均呈较好负相关,CAI-1和CAI-2都随ρ(F-)的增大而减小,这表明高氟地下水中存在Ca2+、Mg2+与Na+间更强的交换作用,对氟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地下水中ρ(F-)与SAR间呈较好正相关关系,且高氟地下水样的SAR均值(5.71)远大于低氟地下水SAR均值(1.67),这也进一步证明高氟地下水中的Ca2+、Mg2+与含水介质的Na+间存在强烈的交替作用,对氟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⑦所有地下水样中的萤石均处于未饱和状态,且萤石的饱和指数(SI)与F-含量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这表明地下水对含氟矿物(主要是萤石)的持续溶解应是导致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反,研究区所有地下水样中的方解石均处于过饱和状态(SI>0)。这表明CaCO3的沉淀可能促进了CaF2的溶解,导致地下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增高;⑧研究区低氟地下水的δ18O值介于-11.20‰~-10.67‰间,平均值为-10.94‰,而高氟地下水的δ18O值介于-11.65‰~-11.21‰间,平均值为-11.49‰,即低氟地下水较高氟地下水富集δ18O。此外,F-质量浓度较低(ρ(F-)≤3.0 mg/L)的地下水样中δ18O值与F-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即低氟地下水具有更正的δ18O值;F-质量浓度较高(ρ(F-)≥4.8 mg/L)的地下水样中δ18O值与F-质量浓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随F-质量浓度的增高,δ18O值基本维持不变。以上表明蒸发浓缩作用对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贡献较小;⑨研究区地下水中ρ(F-)/ρ(Cl-)比值与ρ(F-)间呈现正相关,即ρ(F-)/ρ(Cl-)比值随ρ(F-)增高呈增大趋势,这也说明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原因是含氟矿物的溶解,而不是蒸发浓缩作用。此外,Gibbs图也提供了证据:研究区地下水样基本处于水岩作用主导区域,表明地下水化学特征(包括氟的富集)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蒸发浓缩影响很小。总之,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主要由溶解作用引起,OH-与矿物表面F-间的交换也有贡献,但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微弱。含氟矿物持续溶解的驱动机制是阳离子交替吸附(地下水中Ca2+与岩土颗粒表面Na+之间)及方解石沉淀所引起的地下水中Ca2+的衰减。   相似文献   

8.
山东是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流行较广泛的省份之一,受害人口约2000万人,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地质环境中碘元素的缺乏或过量是形成地甲病的主要因素。山东省内流行的地甲病可分为低碘型和高碘型两种。山东低碘型地申病区主要分布在鲁西隆起区和鲁东隆起区内的山地丘陵区中,重病区(患病率>10%)一般分布在山地地貌单元中,轻病区(患病率3—10%)一般分布在丘陵地貌单元中。低碘地甲病的发生与岩性、土壤、地下水、地质构造、地貌等地质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矿区行政区隶属于萝北县横道河所管辖。位于1:20万太平沟幅(M-52—35)西部,所在1:5万图幅名称为横道河(联营林场旧图幅号13—52—141-丁)(M52E024018)。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技术对2种亚洲龙鱼的mtDNAD-Loop全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序列结构分析和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2种亚洲龙鱼的mtDNAD-Loop在靠近5’端有3个终止相关序列TAS(Ⅰ、Ⅱ、Ⅲ),靠近D-Loop的3’端有4个保守区域CSB1、CSB2、CSB3、CSB—D。在终止相关序列和保守区域之间是连续重复区域。经DNASP4.0软件分析,全序列中检测出多态位点数(S)为26,其中有17个转换,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7.333。  相似文献   

11.
鱼类对植物提取液产生趋向行动(taxis或chemotaxis)属于生态生物化学的范围,这类研究具有广泛的科学和实践意义…。国内用动植物提取液或提取物研究过南方鲶幼鱼、鲤鲫鱼、草鱼鱼种、罗非鱼的摄食行为,国外用氨基酸作为诱食剂。丁[鱼岁](Tincatinca)是欧洲各国的重要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引进我国,并广泛推广,该鱼为底栖鱼类,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为食。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开发丁[鱼岁]人工配合饲料。为探讨配合饲料生产应用效果,有必要研究丁[鱼岁]的摄食行为。本课题初步研究了丁[鱼岁]对15种植物水提取液的趋向行为特点,为深入研究丁[鱼岁]的引诱物质和人工配合饲料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有机质微生物降解过程对地下水系统中碘迁移富集的影响,以大同盆地为研究区,对区内22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碘质量浓度为5~1212μg/L,其 中,56.52%的地下水样品中碘质量浓度超过饮用水标准限定值150μg/L。地下水样品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可提取饱和烃中存在大量“未分辨组分(UCM)”;CPI1 和 CPI2 分别为0.38~1.03和0.27~1.19;低相对分子质量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上述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含水层中有机质经历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微生物降解产生的 HCO-3 通过竞争吸附,导致沉积物中吸附态碘的解吸附并在地下水中富集。此外,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有利于迁移能力强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质或有机胶体的形成,该类有机物通过吸附或螯合作用进一步促进碘在地下水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13.
矿山开采活动影响下辉锑矿的氧化溶解是影响岩-土-水环境介质中锑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重要过程。目前对于辉锑矿溶解的研究主要关注动力学特征,对于它氧化溶解的途径、环境因素的影响、锑的释放规律等重要问题的认识还不明确。为探究碳酸盐岩矿区地下水中锑释放过程,选取重要环境因素pH值和Fe(Ⅲ),采用单因素控制条件下的批实验方法,精细刻画避光条件下辉锑矿(Sb2S3)氧化溶解速率及Sb和S氧化产物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b2S3的氧化溶解是一个产酸的过程,Sb和S的释放速率、途径和产物特征受pH值和Fe(Ⅲ)的显著影响。Sb2S3的氧化溶解速率由快变慢后趋于平衡,初始反应速率的量级为10-8 mol/(m2·s),平衡反应速率的量级为10-10 mol/(m2·s)。Sb的释放氧化速率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强碱条件下最有利于Sb的释放和氧化。强酸条件下,H2S、SO2气体逸出和S(0)的沉淀促进了Sb2S3的溶解,Sb(Ⅲ)和S(0)为主要产物。中性条件下,溶解形成的HS-经逐步氧化生成SO42-和少量S2O32-,Sb(Ⅲ)和Sb(Ⅴ)含量相近。强碱条件下,SbS33-和Sx-的生成显著提升了Sb2S3的氧化溶解速率,Sb(Ⅴ)和S2O32-是主要产物。Fe(Ⅲ)单独氧化作用时,Sb(Ⅴ)和S(0)是主要产物,锑释放的表观速率无显著提升,可能与SbOCl和S(0)的生成有关。研究表明,O2能够协同Fe(Ⅲ)氧化Sb2S3,但以Fe(Ⅲ)的作用为主导。本研究揭示了Sb2S3在不同pH值及氧化剂条件下氧化溶解的产物组成特征,提出了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氧化溶解途径,证明碳酸盐岩天然缓冲地层更有利于锑的释放与氧化,岩溶地下水中锑诱发的环境效应会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解算GPS基线向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不涉及“周跳的探测及修复”和“整周模糊度的确定”等问题。该方法的关键是基线向量的初始值的误差必须足够小(例如小于0.33周),利用线性组合观测值(-3φ1+4φ2)和(φ1-φ2)作为中间过渡,能满足这一要求。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对马尾藻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马尾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均衡,氨基酸价为82,且富含无机质等。无机质中除了钙、钾和钠含量高外,碘含量达820mg/kg,是研制含碘食品和饮料的理想原料。马尾藻经加工制得的袋泡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袋泡茶(2g/袋)经沸水冲泡后的碘浸出量为0.51mg/袋,可防治甲状腺机能减退病,即碘缺乏病。  相似文献   

16.
鲤鱼(Cyprinuscarpio L.)体重和体长QTL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65个AFLP标记、1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37个EST-SSR标记和16个RAPD标记(共445个标记)对大头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F2代雌核发育群体44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鲤鱼(CyprinuscarpioL.)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软件WinQTLCart2.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体重和体长两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与两个与体重性状相关的QTL,分别定位到LG24连锁群(qBWh-24-1)和LG20连锁群(qBWh-20-1)上,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7.98%和20.05%;检测到两个与体长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位于LG2连锁群(qFS-2-1)和LG20连锁群(qFS-20-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5.69%和12.69%,4个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17.
对南海3种可食绿藻条浒苔(Erueromorpha clathrata)、石莼(Ulva lactuca L.)和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o)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占藻体的92%以上,其中膳食纤维占64.22%-70.80%;蛋白质占14.15%-18.91%,平均为16.16%。且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的42.37%-48.37%,氨基酸评分在73分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随藻种而变化;脂肪含量在0.51%-0.81%之间,均低于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其含量分别为其总量的56.10%。63.20%和37.71%-39.39%;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I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3种可食绿藻是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保健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8.
以凡纳滨对虾为原料,以ACE抑制率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虾肉蛋白自溶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即在酶解条件(pH值、温度、虾头虾肉质量比)和ACE(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之间建立了数学模型Y=23.59—0.21X1+0.84X2+0.85X3—0.71X1^2-0.94X2^2-1.06X3^2+0.088X1X2—0.46X1X3-0.87X2X3。分析表明,在3个因素中,虾头与虾肉比例对ACE抑制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pH7.35,温度57.2℃,虾头与虾肉比例为1:1。根据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反应时间为4h,其ACE抑制率达41.9%。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研究了两个种群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捕食-被捕食者系统:dx/dt=box(b1+b2x-b3x^2)-b4xy,dy/dt=-cy+(ax-βy)y,的平衡点的性质,并证明了该系统存在唯一极限环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子实验及均匀实验设计,考察了影响丙脒盐酸盐收率的因素,经回归分析,得出了合成丙脒盐酸盐的优化工艺条件:物料配比n(CH3CH2CN):n(CH3OH):n(HCl)=1:1.1:1.1;整个反应体系为无水体系;在反应前期,溶液温度为0-10℃,pH值为4.0左右,反应时间为9h;在反应后期,溶液温度为0-20℃,pH值为8.0-8.5;氨-甲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0%。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丙脒盐酸盐的收率为94.0%,含量≥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