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试论德宏宗教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古今中外,人文旅游景观中的宗教文化内容都是游客为之注目的亮点。在新阶段,德宏州的旅游业要得到较大发展,就不能忽视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在挖掘德宏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如何对德宏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从而提出了建设德宏孔雀湖宗教园,将宗教文化打造为德宏旅游特有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2.
程绍文  李艳  张晓梅  李照红 《地理科学》2017,37(10):1569-1576
以武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游客问卷与访谈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武当山旅游体验对游客认知、思想、行为意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当山游客的旅游动机有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娱乐放松及感情交流4类;② 宗教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及对道教文化的认知、态度及践行意愿;宗教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强弱因动机而不同,自强至弱依次为宗教朝圣、文化体验、感情交流及娱乐放松。  相似文献   

3.
闽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其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地区旅游开发中却未被充分的挖掘。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闽南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其历史发展渊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闽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开展系列宗教文化活动,提高旅游吸引力;联合巡礼,合作促销;集中力量,择优开发;开发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确定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实施可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宗教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状况及境内外客源市场入手,阐明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指出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今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景秀艳 《福建地理》2003,18(1):33-36
本文从分析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宗教旅游资源区域组合状况及境内外客源市场入手,阐明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指出福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今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当今,由于人为的原因,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一些原住民族却拥有一套颇为有效的环境保护知识体系。作为传统生态伦理主要载体的神山森林,在石林圭山海宜老寨的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初步探讨了彝族撒尼人原始宗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展现了撒尼人原始宗教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环境价值观念,揭示了撒尼人生态环境保护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在特定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宗教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是一定地域内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征之一,宗教也因而成为特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生产力要素。以长沙市开福寺宗教民俗旅游区为例,在拥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其宗教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可行性,并重点探讨该旅游区旅游项目设计和策划的要点,包括对旅游区进行环境整治、营造宗教氛围;完善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结构,以及开展宗教文化活动,拉动旅游消费市场等。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语境主导的城市研究中,多样和异质的宗教既是文化流动的重要构成,也是表征移民身份和理解其日常行为实践的重要维度。论文回顾了近30 a来宗教地理视角下对于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宗教空间和宗教信仰群体的行为实践2个方面梳理宗教嵌入城市空间的主要方式、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总结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① 多种宗教场所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其空间特征发生多样化变迁;② 功能多样的宗教公共服务设施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日趋重要;③ 宗教信仰群体的居住社区显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④宗教信仰群体通过具体的行为表征身份和认同。此外,多元文化共存的语境下的宗教更被视为引发空间争议的新来源,成为分析城市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学者们认为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西方社会,异质宗教的本地嵌入过程使原本“隐匿的”宗教场所逐渐浮现成为城市中“可见的”空间。这种异质宗教在城市中的视觉表征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秩序,也对社会关系提出新的挑战,成为了引发广泛争议的新来源。然而, 国内人文地理学研究目前对上述话题鲜有涉及,期望本文所提供的西方研究进展对社会文化视角下理解中国城市全球化进程及其中的多元文化治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黄嘉玲  何深静 《热带地理》2014,34(3):308-318
宗教地理是文化地理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在中国相关实证研究仍不多见。结合半结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的非洲裔移民宗教场所地方感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非洲裔移民宗教场所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发展快于地方依赖;非裔移民较强的圣地地方依恋同时存在较强的空间可替代性,但又由于区位等因素存在宗教功能之外的非可替代性;圣地地方依赖则因被宗教教义视为功利性而被掩盖。回归分析表明,社交和场所互动时间是指示地方感的最显著指标。随着非粤宗教文化的融合发展,宏观政治环境以及语言文化隔离等外生因素正对宗教地方感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2,(4):14
兵团地名特殊而且内涵丰富,既有番号又有对应的自然地名名称,每一个师、团番号和地名的背后都孕育着民族、语言、文化、艺术、宗教等民俗风情和兵团五十多年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和军垦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代化的转型背景下,宗教也在不断创新、重构、再发明。本课程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展示了在现代性语境下,宗教展现的新的物质空间、组织形式与文化体验;提出可从4个基本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现代性与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的宗教研究加以分析与解释;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视角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主要观点如下。1)在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宗教是一个不断创新、重构与再发明的过程。宗教不是固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宗教地理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在新文化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促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依循于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景观、现代性和尺度这4 个重要概念,梳理了国外近10 年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发现其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日益重视对“非正式神圣”场所的探讨;基于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神圣地依恋研究;随着跨国主义兴起的宗教移民身份和认同研究;宗教文化景观所暗含的政治和象征性意义的解读;宗教的多尺度分析,以及神圣与世俗间的互动分析等等。在总结国外宗教地理研究的新态势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定义、宗教地理学与宗教性地理学的辩证关系、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以期为中国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广义宗教地理的本土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宗教空间的变化能反映出宗教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彰显的社会文化空间意涵.通过文献分析,对清代佛山镇“万真观”向“城隍庙”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变化所意涵的城市发展和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表明,从清代佛山镇万真观到城隍庙的宗教空间变化,折射了佛山镇由“乡村”到“城市”空间意义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城市经济繁荣、人口激增的推动,更与行政治所诉求和“城市”身份的认同有密切关系,而且佛山城隍庙的“草根性”还凸显了清代佛山镇的政权、族权和神权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指出东南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区域特色,尤其是热带风光、海滨景色、火山美景、宗教文化、民俗风情十分突出。作者还分析了东南亚独特景观的形成背景,认为地跨赤道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构造,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是形成该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古人对于环保问题十分重视,这在宗教方面表现为,宗教教义及宗教思想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圣经》中有着朦胧的环境保护意识;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具有拟人化特征的环保思想;佛教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宗教环保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宗教的起始阶段——原始宗教时期,早在原始宗教中就已经存在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通过对于宗教的四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宗教教义要素所赖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环保思想和崇拜行为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人类的认识能力,尤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自然物的依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西省宗教场所数据,以市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ESDA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主要宗教场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宗教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皆不均衡,时间上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大宗教场所总量攀升,佛教数量增加最为明显,基督教增长速率最快,佛教和基督教在空间呈现正的相关性,并形成集聚趋势;空间上,优势宗教的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优势宗教在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形成多种优势宗教共同占优区域,同时四大宗教密集区从南往北扩散形成南北带状分布;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表明宗教的发展演变有其内部动力机制,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之间的竞争融合和相互制衡使宗教的发展演变经历宗教离散阶段、优势宗教集聚阶段并最终形成宗教大融合。  相似文献   

17.
谢莉 《热带地理》2006,26(4):365-369
南岳衡山是我国南方唯一的一处五岳名山,历史上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文化、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素享"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等盛名.在抗日战争中,衡山曾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留下了大量的抗战军事文化史话、遗存和胜迹等文化旅游资源.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极具个性特色,拥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文中从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入手,全面阐述了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探讨如何把衡山"抗战名山"资源转变为现实旅游资源或现实的经济优势,提升南岳衡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品位,实现南岳衡山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分析方法研究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特征及资源群开发潜力,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目的地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分为海上交通、商业贸易、文化融合和宗教文化4大类及12个亚类;(2)从整体空间结构看,资源呈集聚型分布,形成“一带四区”格局,即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的沿海带状区域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极核区、以漳州和福州为中心的两个高密度区、以莆田为中心的次级密度区;(3)从各类型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海上交通类资源在沿海港口处高度聚集,商业贸易类资源在福州和泉州的城区及内陆山区河流两岸聚集,文化融合类资源高度聚集在泉州、漳州和福州,宗教文化类资源以泉州为中心在沿海广泛分布;(4)从资源群开发潜力看,泉州为开发潜力最大城市;宗教文化类资源群为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类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构建以“点-轴-网”为格局的福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格局设想。  相似文献   

19.
摩梭人之民俗文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婚俗及节庆与宗教活动中,较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出了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摩梭文化特征。其传统文化何以历久不衰存续至今?这在政治、经济、传统观念与自然社会几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原因。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摩梭人的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及道德观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摩梭人的母系文化仍将以其“合理而先进的内涵”而得以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南岳衡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莉 《热带地理》2002,22(3):241-244
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经数千年人类历史文明洗礼,已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寿文化、抗战文化、名茶文化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绿色消费、生态旅游盛行的当代,应充分利用南岳衡山这一特有优势,大力发展名山生态文化旅游,进一步优化其自然生态环境,瞄准旅游目标市场,推出系列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