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佐骖 《华南地震》2001,21(3):42-47
指出了传统的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方法的局限性.对水化学连续自动观测技术,特别是适合在我国地震台网推广应用的电化学分析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炜 《地震》1990,(5):47-53,60
本文对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理论基础、方法及现状进行了全面阐述。作者认为,为了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必须扩大研究领域,在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的同时,开展地震孕育过程中地球化学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震源及外国介质状态变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文中介绍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的建设及水化多组分综合观测所取得的成果,并给出了近年来在探索新的反映地震灵敏组分方面如汞和氢的震例。对我国水化地震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现状及合理的采水方式、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系统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滇西实验场区温泉碳同位素地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最近若干年来,中、苏、美、日等一些多地震国家广泛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的观测和研究。目前已经明确,水文地球化学综合观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实现地下水预报地震,一方面要建立广泛的科学的监测台网,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各类地球化学前兆异常的机理的研究。研究前兆机理最重要的是要搞清形成前兆异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其它观测项目是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观测项目的规模、观测数据质量和数据预报应用3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了地球化学离子、气体成分等观测项目的背景变化规律;指出近年来观测规模急剧缩小、观测数据评价体系不完善、台网管理缺失严重等现状;并提出需清理观测项目、完善仪器更新机制、加强台网管理和建立人员培训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库曼的科学家们正在为地震科学、为预报地震的强度、地点和时间作出贡献。这个位于中亚地区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已开始在其西部有计划地建立地球物理和地震台网。1983年,土库曼加盟共和国西部地区曾多次发生地震。综合性的地球物理,水文化学和地震研究及观测正在该共和国的所有地震活动区进行,台站也正在监测地震前兆异常。土库曼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库尔班诺夫对塔斯社记者说,一个研究地  相似文献   

6.
两种类型爆破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三次地表爆破与福建龙海两次井下爆破所获得的大量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观测资料。确认了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其它水化学组份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爆破后引起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与各观测点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球化学环境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的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了1984年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五篇有关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报告,扼要地介绍了近几年来苏联在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部署、观测项目、数据处理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一些新进展。本文指出,系统开展水文地化观测研究,对探讨地震发震时间和深化对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李正蒙 《地震》1993,(4):38-45
本文根据氡气测量原理、仪器设计制造和《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我国地震水化台网中使用得最多的常规测氡仪器(FD-105K和FD-125型)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论述。同时根据笔者多年水氡观测工作经验,从实用化、标准化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这些技术性能指标进行判定的具体方法和评价测氡仪器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定量化检查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各种预报方法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水化基本台网的建设工作。通过对台站水化观测质量的全面检查、验收,提高了观测点的地震监测能力,为当前开展的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地震已取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一批较好的震例。在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水化观测技术、测试仪器、观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干扰因素、预报地震效能、水化异常机理等方面作较深入系统的清理研究,总结了16年来我国水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教训。 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地震前后,地下水气体—化学组分出现明显变化,地壳运动和地壳应力应变引起的深层及浅层的地球化学信息,有可能通过地下水迅速传到地表。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信息的提取,扩大了用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探索地震信息的领域。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水化组分变化受多种因素的控制,特别是现有观测系统方面存在的弱点和局限性,当前的观测预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文中对存在问题及今后攻关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几十年来对地震发生前、地震过程中和震后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研究和成果,这些研究一般都是以探索地震预报可能性为目的的。论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文及地球化学变化的机理,这些地下流体(包括地下水和气体诸如氢、氧和惰性气体)的起源和迁移流动现象以及详细介绍了早期和近代对有关地震的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观测成果。同时指出了对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作为地震前兆来观测研究的困难所在以及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应该采取的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方向,例如多种手段和多种原理方法,开发有效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模型以及适当的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1 地震地球化学发展背景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地球化学分为元素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衍生出地震地球化学.此为在地震学、水文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地下水、岩石、气体组分及化学成分等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前言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多样性日益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构造岩性的差异、构造应力场的活动状态、强度以及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的控制等综合因素。本文依据А·Л·维纳格拉多夫关于指示自然界各种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指标方面的著名论述,分析讨论了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的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地震地质作用全过程中地下水化学元素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探索地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震兆效应。初步归纳总结出唐山地震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元素谱系特征,对其机理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HD-6型多功能自控氡室, 配合国际标准计量仪器AlphaGUARD PQ2000Pro测氡仪, 分别采用循环采样和负压采样两种方式, 对FD-125氡钍分析器的3个闪烁室进行校准实验, 计算3个闪烁室K值和相对固有误差。 结果表明: 循环采样方式得到的闪烁室K值比负压采样方式小, 负压采样方式得到的K值偏大, 已经接近《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闪烁室K值的极限。 循环采样得到的闪烁室相对固有误差≤5%, 达到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而负压采样方式得到的闪烁室相对固有误差>5%, 未达到《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因此, 循环采样方式更适合地震监测闪烁室法测氡仪的氡室校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福建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技术系统的观测仪器、观测类型、数据格式、数据库结构等说明其观测技术系统的特点,特别对数据格式及数据库结构进行了技术分解;并结合福建地震前兆台网的实际情况对台网的统一观测技术平台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球物理观测台网日常监测工作需求,基于地震观测仪器自动监控软件数据源开发一款可视化软件,用于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状态监控。该软件可对仪器设备状态、网络状态、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对采集数据中的无效数据、异常变幅、干扰、地震和限幅等监控结果进行报警提示,通过可视化窗口,将及时呈现全球及全国地震信息,并利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仪器告警、地震速报信息的语音播报。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北地球物理台网ORACLE数据库中的观测数据为软件数据源,通过河北地震流体数据质量在线监控与评价软件,对日、周、月、年不同时间尺度的观测数据及跟踪分析进行准确、高效在线质量监控与评价.结果 显示:该软件及时、准确实现质量监控、评比评价、跟踪分析汇总等功能,实现了河北地震流体学科观测数据质量监控与评价需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在苏联所有地震区就地震预报而进行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从83个台站组成的庞大的观测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大约40个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联系本地区的地震活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常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文地球化学前兆进行了分类。指出了由前兆物理化学性质而定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个特点、给定地区的地质条件和预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给出了数据分析的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根据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的几个地震实例。发现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前兆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讨论了能引起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可能机制。简短地叙述了苏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观测的精密自记装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1983—1984年,由国家地震局统筹安排,组织了200余人对水文地球化学方法从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清理,重点对该方法观测的化学量的准确性(灵敏度、精度)、观测仪器、观测环境条件、各种影响因素,以及该方法检测地震前兆的能力、前兆机理等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研究。本文概述了这次清理研究的思路和做法、清理研究的概况及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地震水化前兆是发生在地壳内诸多地球化学过程并通过化学指标反映的现象之一。通过对地下水中锂、锶的动态观测及其资料的分析研究,探索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动态变化影响因素,从而阐明其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锂、锶作为地下水中深部特征组分,对地震预报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