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以及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及其分布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做法.岩心数据表明,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基于流动带指标可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的组合形式也不同.流动单元的分布可用来表征平面渗流能力的差异和剩余油的分布.分别将以储层流体流动单元研究为核心的一套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扇三角洲相和河流相储层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带指数(FZI)把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在复合砂体内部刻画了流动单元的分布,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复合砂体构型、流动单元、断层等地质因素对油田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并深入分析了调整井水淹层的水淹特征,总结出了受流动单元主控的“差异驱替控油模式”、受流动单元与隔夹层共控的“复合遮挡控油模式”和受流动单元与断层共控的“断储联合控油模式”3种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成果为油田挖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斌  陈建文 《地学前缘》2000,7(4):403-410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欢2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4口井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4556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相似文献   

6.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从应用Kozeny-Carman公式推导FZI的过程出发,根据对大量岩心样品的统计分析,研究了FZI的基础定义和物理意义.结果表明:具有相近FZI值的岩心样品具有较大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范围,不一定属于同一类流动单元.FZI值不能准确地表征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单纯采用FZI值作为划分储层流动单元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分析流动单元的定义及研究目的,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胜坨油田沙二段3砂组为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关系密切,通过建立不同含水期的流动单元动态模型,应用动态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特点,选取能反映储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砂体厚度和含油饱和度)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以研究区7口取心井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储层特征,同时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对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流动单元可以分为E、G、M、P 4类,不同流动单元所处相带位置不同,物性和含油性依次变差;②不同流动单元的岩性、黏土含量、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孔隙类型及连通情况等储层特征不同;③不同流动单元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M类流动单元目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因此,要加强M类流动单元的改造措施,从而改善油田整体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锦45块储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确地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参数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BP网络技术对流动单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Ⅰ、Ⅱ、Ⅲ、Ⅳ 4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虽然开发程度较高,大部分井已经关闭,但个别井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Ⅱ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的程度较低,还存有一定的剩余油,是目前油田生产的主要区域;Ⅲ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差的流动单元,开发效果一般,动用程度较差,所以是油田进一步挖潜的区域;Ⅳ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差的流动单元,原始含油性很差,因此不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对各类流动单元特征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为油田综合治理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苗长盛  张志勇  梁生  李朋 《世界地质》2012,31(4):753-760
秦家屯油田松南142 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为分析注采关系、预测剩余油分布和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本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4 种沉积微相,农Ⅷ ~农V 整体表现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的进积式沉积。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将本区储层划分为由好至差的A、B、 C、D、E5 类储层流动单元,并依此确定了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回判标准。在储层流动单元展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油、水井之间的注采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利用研究区生产动态资料对该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证明分析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状况吻合。  相似文献   

10.
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及剩余油分布:以辽河油田沈95区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划分与模型建立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亦是剩余油分布预测的有效手段,基于流动单元的层次性,开展了辽河油田沈95区块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首先通过对取心井段流动单元划分,选取孔隙度(φ)、渗透率(k)、压汞曲线上进汞饱和度达35%时的孔隙半径(R35)、流动带指标(FZI)、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φz)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D、E 5类流动单元,然后运用这些参数来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与预测,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定量模型,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了不同产能井与流动单元类型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动态特征方面表现为产油、产液及含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之间的差异是控制油水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科其喀尔冰川的花杆观测资料,对其消融区的表面运动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冰川消融区的年水平运动速度最大值为86.69 m·a-1,年垂直运动速度最大值为15.34 m·a-1,均出现在冰川海拔4 000~4 200 m的消融区上部;在靠近冰川末端的冰舌下部,受冰量补给减弱、厚层表碛覆盖等影响,冰川运动缓慢,年水平运动速度小于5 m·a-1,而垂直运动速度值小于2 m·a-1. 大多数横剖面的水平运动速度具有从中部向边缘逐渐减小的特征,而有的剖面却出现局部速度增大的区域. 整体而言,冰川水平及垂直运动速度随海拔降低而减小,符合冰川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主要受地形作用的影响,垂直运动速度随海拔的变化会出现波动. 消融期月水平运动速度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反映出气候快速变化对冰川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水系统是由管流水与隙流水共同组成的水文地质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与转化关系。偏流作用引起夺水现象,进而导致汇流。管流水分为伏流与暗河,在非灌入式补给情况下,喀斯特水运动的基本模式是:降雨(补给)→隙流水(赋存)→管流水(汇排)。一般情况下,暗河起着汇排隙流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艳  祖树正 《世界地质》1999,18(4):64-68
阐述了流场分析法在查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的水力性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中的应用。并以蔚县矿区为例,对大抽水前后的天然流场和人工流场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介的水质,强径流速年位置及岩溶水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14.
在天然气管道网络系统的工艺设计方案中,对布站的站点选择主要取决于其运营成本的相互比较,但鉴于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考虑管道的输送能力和站点的容量等问题。对于这样复杂化的问题,利用网络流理论的最大流问题和最小费用的最大流问题,建立了输油管道最大输送问题的网络优化模型,并通过实例说明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为输油管道网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在天然气管道输送决策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异重流入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斌 《沉积学报》2002,20(3):382-386
1999年委内瑞拉瓦加斯(Vargas)乌里亚(Uria)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将海岸线向海中推进了200m。这是一种异重流现象。泥石流流入海中并在海中沉积下来,其头部沉积位置距原海岸线已远大于200m,泥石流在海中的沉积物还将改变海底地貌。本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异重流的潜入点规律,水面和水下堆积扇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岩体饱和渗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渗透介质中的水流会影响水文地质系统和地球化学系统的演化,影响石油和矿藏的形成。低渗透介质在废弃物的处置和填埋、工程安全以及环境变化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中一直以达西定律为基础,却没有在符合实际的低压力梯度下对其进行验证。由于低渗透介质中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在测量水头和孔隙流体取样上的难度,分析比较困难。通过对低渗透介质饱和渗流研究的回顾,就非达西流、多因素作用下的耦合渗流以及渗透和超滤现象进行了讨论,对影响和阻碍低渗透渗流研究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就开展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threshold of movement of sediment obtained from sandbanks within the Bristol Channel (UK) is investigated under unidirectional, oscillatory and combined flows. The experiments were undertaken in a recirculating, unidirectional laboratory flume containing an oscillating plate to simulate wave action, with movement along the same axis as the unidirectional flows. The sand samples consisted of cohesionless quartz grains with median grain sizes between 0·315 and 0·513 mm.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nder flow velocities (measured at 2 cm above the bed) ranging between 0 and 24 cm s–1 and oscillatory currents (wave periods of 5, 12 and 15 s) ranging from 0 to 28 cm s–1.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the initiation of sediment movement were assessed, by visual observation, using the Yalin criter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unidirectional flow, there is a slight overestimation of the threshold of naturally graded sediments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ly derived threshold curves for artificially prepared sediments under similar flow conditions. In the case of oscillatory flows, the threshold for the natural sands i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predicted by previously derived empirical curves. Under combined flows, wave period is shown to control threshold conditions, with the unidirectional and oscillatory flow components combining in a linear fashion for long-period (12 s and 15 s) waves. In contrast, in the presence of short-period (5 s) waves, the unidirectional and oscillatory components of the flow appear to 'decouple'. For high orbital velocities, in both cases, the effect of the wave period on threshold diminishes.  相似文献   

18.
夏伟  符文熹  赵敏  周勇 《岩土力学》2016,37(11):3175-3183
岩体通常是以孔隙岩石为基质并包含各种成因的裂隙和溶隙的复杂多空隙组合地质材料。为研究孔隙-裂隙-溶隙多空隙组合介质的渗流特性,在简要介绍多孔介质渗流Darcy定律、平板窄缝流Poiseuille定律和圆形管道流Darcy-Weibach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孔隙-裂隙-溶隙组合情况的多空隙介质渗流特性,推导出相应组合的等效渗透系数KE,给出了描述多空隙组合介质KE的一般表达式,讨论了影响各种空隙组合KE的主要因素。以普通砖模拟岩石基质,通过砖身钻孔填充及砖间缝隙填充,试验模拟了岩溶岩体和裂隙岩体中溶孔和裂隙填充后的渗透情况。试验结果与所推求理论公式计算出的KE在同一量级且误差很小,很好地验证了所推导的多空隙组合介质渗透系数表达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A recent analytical model developed to compute the residence time of fluid flowing in an unconfined aquifer towards a single pumping well is examined. The solution is scaled and presented practically as a nomograph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ence time, flow length and draw-down. In addition, a similar scaling process is undertaken for the same problem occurring in a confined aquifer so that the error introduced by approximating an unconfined system as a confined system can be understood over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Resumen Se examina un modelo analítico, recientemente desarrollado, para calcular el tiempo de residencia de un fluido, el cual está fluyendo dentro de un acuífero libre hacia un pozo de bombeo único. La solución después de ser ajustada, se presenta prácticamente como un nomograma, mostrando la relación entre el tiempo de residencia, la longitud del flujo y el abatimiento. Adicionalmente, un proceso similar de ajuste fue realizado para el mismo problema, pero bajo condiciones de acuífero confinado, por tanto el error causado por hacer la aproximación de un sistema libre como si fuera un sistema confinado, puede llegar a ser entendido para un rango amplio de condiciones.

Résumé On analyse un modèle analytique récent pour calculer le temps de résidence dun fluide pendant son écoulement vers un puits de pompage dans une nappe libre. La solution a été mise-à-léchelle et présenté dune manière pratique, comme une nomogramme qui exprime la relation entre le temps de résidence, la distance de l› écoulement et le rabattement. De plus, on a utilisé un procédé similaire de mise-à-léchelle pour le même problème dans une nappe captive affin que lerreur introduite par lapproximation dune nappe libre par une nappe captive peut être interprétée pour une grande classe d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流速、堆积模式与降雨量关系模拟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凯珍 《城市地质》2009,4(4):15-16
本文以贾峪东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泥石流流速,堆积模式与降雨量关系模拟实验目的,方法、装置和物料。并提出最大堆积长度、宽度和厚度与降雨量的关系,降雨量与泥石流扇状地危险范围的关系,堆积形态比与降雨量的关系及流速与降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