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宁夏及邻区石炭纪植物群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陈芬  周洪瑞 《现代地质》1995,9(1):1-10,T003
本文对宁夏及邻区石炭纪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4属62种,讨论了植物群的特征,划分了4个植物组合,即(1)Cardiopteridiumspetsbergense-Archaeocalamitesscrobiculatus组合;(2)Mesocalumitescistiformis-Pecopterisaspera组合;(3)Conchophyllumrichthofenii-Paripteriskaipingiana组台;(4)Lepidodendronposthumii-Neuropterisovata组合.这4个植物组合的地质时代大致与西欧的杜内期-维宪期、纳缪尔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相当,其代表岩组分别为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  相似文献   

2.
赵汝旋  秦国荣 《广东地质》1997,12(1):19-26,T001
粤北地区下石炭统下部的古孢子化石组合以具有泥盆-石炭纪过渡色彩为特征。根据其产出的地层位置和组成特征,划分Verrucossisportites nitidus-Anapiculatisporite hystricousus组合带(NH组合带(和Lycospora-Calamospora组合带(组合带)。前者以乐昌大赛坝剖面为单位层型,其中的孢子较原理,交复杂,繁盛于泥盆纪的分子含也较高,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3):316-324,T002
对贺兰山北段呼鲁斯太和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0属40种,讨论了植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在研究植物群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化石埋藏类型,论证了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划分了5个植物群落:(1)Bothrodendroncirculare群落;(2)Lepidodendronsubrhombicum群落;(3)Lepidodendronszeianum群落;(4)Tae-niopterismucronata群落;(5)Pecopterisorientalis群落。这5个植物群落的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和早二叠世晚期。石松类植物在晚石炭世沼泽环境最为丰富,以华夏植物区大量的特有种为特征。而蕨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在早二叠世的泥炭沼泽和泛滥平原环境占优势。这些植物群落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泥炭沼泽和碎屑低地环境,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青海北部早三叠世下环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冀六祥 《青海地质》1999,8(2):59-66,T004
青海北部下环仓组孢粉组合,共计孢子花粉43属7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6个相似种、疑源类11属。组合以Punctatisporttes-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Micrhystridium较多为特征,地质时代为旱三叠世期。  相似文献   

5.
早白垩世Ruffordia goepperti的原位孢子及与分散孢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胜徽 《地质论评》1998,44(3):243-248
海金沙特的Ruffordia goepperti(Dunker)Seward是世界上早白垩世极为重要的蕨类植物。通过对比发现,Ruffordia goepperti原位孢子的形态和细微纹饰与地层中分散孢子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ookson)Potonie和C.minor(Bolch.)Pocock一致,而且大化石与分散孢子的地史、地理分布范围也相同,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省郧西县武当山群变沉积岩组中共发现微古植物15属30种。在微古植物组合中以球状藻类为主并出现膜壳表面纹饰较复杂的分子如:Lophominuscula,Lophosphaeridiun和Micrhystridium。以上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充分显示了我国震旦系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广西百色盆地第三系花粉新属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荣玉 《广西地质》1995,8(2):31-36,18
本文描述了百色盆地第三系沉积中1个花粉新属:爵床粉属(Acanthaceaepollis)和3个新种:百色爵床粉(Acanthaceaepollisboseensis)百色厚壁三孔沟粉(Tricoporopllenitesbosepachydermus)。平滑四孔沟粉(Tetracolporiteslaevigatus)同时对新属中的3个未定种也作了简要描述,新属种化石分别产自上新统长蛇岭组,渐渐  相似文献   

8.
滇西亲冈瓦纳微古植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98,19(1):105-112,T002
本文首次报道滇西保山丁家寨组孢子花粉40属55种,其中新种Plicatipolenitesbaoshanensis1个。丁家寨组的孢子花粉组合是一个以冈瓦纳植物地理区分子为主,兼有少量华夏植物地理区和其它植物地理区分子。丁家寨组的Parasacitesdistinctus-Microbaculisporafentula(DF)孢子带可与冈瓦纳植物地理区Parasacites孢子带比较,时代为阿舍尔阶(Aselian)萨克马尔阶(Sakmarian)。丁家寨组的微古植物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而且对研究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克勤 《地学前缘》1997,4(3):129-13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和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恨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oepidodendron,Archaeosigil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  相似文献   

10.
孙柏年  沈光隆 《地球科学》1999,24(2):161-166,T001
豫西登封、宜阳-带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植物化石Protoblechnum非常丰富,据初步研究,小羽片基部收缩的Protoblechnum contractum一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基部呈双耳状的Compsopteris guangongensis Feng和Protoblechnum dengfengensis Zhang et Yang应归为一种,研究还表明,Protoblechnum及其类似或许如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中侏罗世植物化石及所指示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陈家湾组的植物化石8属11种(包括1新种)即Neocalamitessp.1,N.sp2.Phlebotensof.polypodiodiesBrongniart,Thaumatopteris,sp.,Coniopterissinplex(L.etH.),CladophlebisshansiensisSze,C.xietanensisMeng(sp.nov.)Anomozamitesgrac  相似文献   

12.
皖南变质岩中的疑源类,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冠宝  陶正 《地质学报》1996,70(4):374-382,T002
皖南变质岩区地层原被认为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时代定为中、晚元古代。本文根据其中所含的Asperatopsophosphaera? sp.,Trachysphaeridium sp.,Nucellosphaeridium sp.,Leiosphaeridia sp.,Baltisphaeridium spp.,Micrhystridium spp.和scolecodonts等疑源类和其它微体化石及笔  相似文献   

13.
豫西登封、宜阳一带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植物化石Protoblechnum非常丰富.据初步研究,小羽片基部收缩的Protoblechnumcontractum也是二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基部呈双耳状的CompsopterisguangdongensisFeng和ProtoblechnumdengfengensisZhangetYang应归为一种.研究还表明,Protoblechnum及其类似植物或许如同晚古生代的脉羊齿类植物那样,羽轴既可分叉,亦可不分叉;蕨叶既有一次羽状复叶,也有呈多次羽状分裂.小羽片基部分别下延和收缩,但均为二次羽状复叶的Protoblechnumwongi和Protoblechnumcontractum,很可能代表着Protoblechnum向Supaia演化的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香港浅水湾群的植物化石与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水湾群广泛分布于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等地,以陆相火山岩为主,夹沉积岩,由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酸性熔岩,砂财和页岩组成,厚度超过2000n。浅水湾群的沉积岩夹层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其中有些是国内外早白垩早期的重要特征种属,如Zamiophyllumbuchianum,Ptilophyllumborealis,Gleicheniesniponensis,G.giessekian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地区巴东组植物群的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三峡地区中三叠世巴东组植物群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自下而上首次建立了两个植物组合,即Pleuromeia marginulata-Annalepis sangzhiensis组合和Anmalepis latiloba-Scytophyllum组合,前者的时代为安尼期,后者为拉丁期。本文从分析巴东组的沉积特征入手,较深入地探讨了该组二段植物组合的生态环境和当时的植被景观,依据组合的重要分子肋木脊囊  相似文献   

16.
刘陆军  王怿 《地层学杂志》1997,21(4):247-252
老爷庙组的命名者认为这套地层属于泥盆—石炭系过渡层,在地质图上标为早石炭世。新材料表明,植物大化石Leptophloeumrhombicum-Archaeopterisfisilis-Cyclostigmasp.组合的时代应属晚泥盆世晚期,孢子化石Retusotriletessimplex-Apiculitusisporahunanensis(SH)组合显示的时代也为晚泥盆世晚期,从而纠正了这一地层属于泥盆—石炭系过渡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早中新世沟鞭藻模特地理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绍智  黄奇瑜 《现代地质》2000,14(3):273-280
对早中新世的沟鞭藻植物地理作了初步研究,提出北半球在当时可划争为3以鞭藻地理区,即热带区、亚热带-温带区和北方区。热带区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Polysphaeridiumzoharyi丰富并存在偏胺热带、亚热带的种Tuber ceulldiniumdinium vancampoae为特征,亚热带一温带区以同时存在Tuberculodiniumdimium vancampoae和温带种Bitect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8,12(4):586-590
通过对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植物化石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植物化石7属11种,即Tingiacarbonica(Schenk)Hale,TpartitaHale,PlagiozamitescfoblongifoliusHale,SphenopterisnoriniHale,SnystroemiSze,StenuisSchenk,PecopterisandersoniHale,PlativenosaHale,Taeniopterissp,Caulopterissp,PterophylumdaihoenseKawasaki。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化石均为华夏型分子,可以和华夏植物区的一些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根据植物群的总体组成,该区山西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二叠世早期,大致相当于阿谢尔期(Aselian)至萨克马尔期(Sakmarian)。  相似文献   

19.
辽东、辽西石炭系(地台型)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北方石炭系及矿产的理想地区。华北缺失下石炭统早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植物化石研究证实东北南部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无疑,并建立了Sublepidodendron-A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组合带。与此同时,作者又在辽东、辽西石炭系下部采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共36属75种,并归结为Lycos  相似文献   

20.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flora)和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威斯发期和斯蒂芬期)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 lepidodendron,Archaeosigi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pteridium,Rha copteris,Adiantites,Triphylopteris等为特征。拟鳞木植物群逐渐从泥盆纪植物群分离出来,繁盛于早石炭世早期,绝灭于早石炭世末期。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的转换期,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导致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典型分子的绝灭和晚石炭世植物群先驱分子的出现。因此,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衍生于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拟鳞木植物群,但它们各自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