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栖霞金矿集区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胶东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是否与花岗岩有关存在不同的认识。栖霞金矿集区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其年龄为122~118 Ma,与金矿成矿年龄基本一致,暗示金矿与花岗岩可能存在成因联系。花岗岩SiO_2含量为65%~70%, Na_2O/K_2O=0.96~1.27,多数样品大于1.0; Na_2O+K_2O值为7.48%~8.06%,铝指数A/CNK=0.90~1.0,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Ⅰ型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以高Sr(Sr600μg/g)、低Y和Yb(Y13μg/g, Yb1.1μg/g)、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及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La/Yb)N=32.86~53.24)为特征,与胶东地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十分类似,均属于高钾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石,可能是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背景下,拆沉下地壳的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对永甸地区的辽吉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永甸花岗岩形成于(2 180.4±5.3)Ma。永甸花岗岩富Si(SiO_2=72.20%~73.54%),富碱(K_2O+Na_2O=7.83%~8.35%),贫Ca、Mg、Al(CaO=0.28%~1.37%,MgO=0.07%~0.14%,Al_2O_3=12.22%~12.88%)。稀土配分模式曲线为右倾型,有较强的负Eu异常(Eu/Eu*=0.38~0.69)和较高的Ga/Al比值,而且岩体富集Zr、U、Y等高场强元素以及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贫Ba、Sr等元素,这些特征表明永甸花岗岩属于A_2型花岗岩。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永甸花岗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来源于减薄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3.
在华北克拉通陆续发现有大量的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早期A-型花岗岩,它们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特定的形成条件,可为进一步了解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以及华北克拉通由结晶基底的形成向稳定盖层发育时期构造环境的转折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产出的垣头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垣头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正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841±4Ma;全岩样品具有较高的铁(FeO~T/(FeO~T+MgO)=0. 75~0. 86)、富碱(K_2O+Na_2O=8. 11%~9. 13%,K_2O/Na_2O 1)、低MgO (0. 28%~0. 56%)、P_2O_5(0. 04%~0. 08%)和MnO(0. 03%~0. 04%),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具有Eu、Sr负异常,高10,000Ga/Al比值( 2. 76)、准铝质-弱过铝质且不含碱性暗色矿物,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全岩εNd(t)=-4. 68、tC DM=2. 70Ga,锆石εHf(t)=-12. 0~-4. 71、tC8DM=3. 22~2. 78Ga,锆石δ1O=5. 4‰~6. 5‰(加权平均值为6. 1‰),指示它们是古老基底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上的地质特征和研究资料,我们认为垣头A-型花岗岩体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标志着华北克拉通1. 85Ga前后的造山运动的结束。  相似文献   

4.
周淑敏  王庆飞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8,34(5):1359-1375
本文对出露腾冲地块梁河正长花岗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旨在揭示正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成因类型、源区性质及其构造环境。锆石U-Pb LA-ICP-MS定年表明,正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18Ma,表明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属于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0.28%~74.49%)、富碱(K_2O+Na_2O=6.81%~8.71%)、过铝质(A/CNK=1.00~1.12)、高钾钙碱性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岩体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K、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Ba、Sr、Eu)。大部分样品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REE/HREE=6.07~13.8)。综合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及矿物组合特征,判断该岩体为S型花岗岩,源区岩石主要为砂屑岩。锆石ε_(Hf)(t)值(-10.74~-4.1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为1.5~1.9Ga,表明其源于古老地壳熔融。岩石具有相对低的锆饱和温度,平均为~655℃,说明其没有幔源岩浆的加入。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梁河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背景下的古老地壳熔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赤峰碾子沟钼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兴蒙造山带中段。通过对矿区容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花岗岩以高硅、富Al_2O_3、K_2O、Na_2O,贫MgO、CaO、Fe_2O_3~T为特征。微量元素组成表现为富集LILE、亏损HFSE,尤其以Sr、Ti、P负异常为特征。稀土元素组成总量高、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较明显。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总体显示该花岗岩为碱钙性-碱性、准铝质A型花岗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容矿花岗岩的(~(87)Sr/~(86)Sr)_i比值较低(0.70516~0.70519),ε_(Nd)(t)值为负值(-3.8~-7.4),Pb同位素组成具有下地壳铅的特征。综合上述信息,本文认为该区准铝质A型花岗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壳幔过渡带,同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还可能遭受陆壳物质的混染。实际测得研究区容矿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67.1±1.5 Ma,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察右中旗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紧邻中亚造山带。此次研究对区内大东山复式岩基内的万隆昌-大脑包花岗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万隆昌-大脑包花岗岩形成于244~247Ma,属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万隆昌-大脑包花岗岩的SiO_2含量变化大(65.9%~76.7%),富碱(K_2O+Na_2O=8.29%~9.46%),属于碱钙性、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显示了Rb、Th、K、Nd、Hf、Pb和LREE相对富集,Ba、Nb、Ta、P、Ti和HREE相对亏损的特征。万隆昌-大脑包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以长石矿物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其中低硅花岗岩相对于其他高硅样品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TZr(℃)和Mg~#值,并显示了富Sr、贫Y和Yb、高的Sr/Y和(La/Yb)_N比值的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源于增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万隆昌-大脑包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向碰撞后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下,这也暗示在中三叠世华北板块北缘中部地区已与中亚造山带拼贴,并且进入到碰撞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云南腾冲地区晚白垩世(81 Ma)滇滩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典型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如高K_2O+Na_2O(6.37%~8.68%)和低Al_2O_3(最高为13.1%)、P_2O_5(0.01%)含量,明显亏损Ba、Sr、Ti、Eu等元素;同时具有明显高的K_2O/Na_2O(除15DT-11为56.9,其余为1.51~1.58)、FeO/(FeO+MgO)(0.76~0.90)和10000Ga/Al(3.26~3.72)比值。另外,研究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与实验岩石学研究结果相吻合,如具有较低的CaO(0.65%~0.78%)、Al_2O_3(12.40%~13.10%)和Mg O(0.11%~0.32%)含量等。滇滩花岗岩上述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很可能暗示其为英云闪长质或花岗闪长质原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广泛发育的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及区域构造背景,滇滩A型花岗岩很可能为陆-陆板块碰撞后因伸展作用引起的地幔物质上涌增温导致地壳熔融产生的一期重要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8.
巴尔哲超大型稀有稀土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杨武斌  牛贺才  单强  罗勇  于学元  裘愉卓 《岩石学报》2009,25(11):2924-2932
巴尔哲矿床中的矿化和非矿化碱性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均为微斜长石、石英、钠闪石和钠长石,但其相对含量及颗粒大小明显不同,且两类岩石中包裹体的组成特征及锆石的结晶习性也有显著差异.主量元素分析显示,矿化与非矿化碱性花岗岩均以富硅、富碱、贫镁和钙为特征,为较典型的非造山A型花岗岩.尽管矿化碱性花岗岩中K_2O和Na_2O的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增加,但其Na+K/Al、Na_2O+K_2O/CaO、FeO~*/MgO及K_2O/MgO等岩石化学参数与非矿化碱性花岗岩明显不同.在矿化碱性花岗岩中除了矿化的稀土元素及Nb、Zr强烈富集外,U、Th及Y也明显富集,而Ba、Sr、P、Eu和Ti表现为强烈的亏损.在非矿化碱性花岗岩中除了大离子亲石元素Rb略有富集外,稀土元素、Nb、Zr、U、Th、Ta及Y并无明显富集,虽然Sr、P、Eu和Ti也表现为亏损,但与矿化碱性花岗岩相比其亏损程度明显降低.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化碱性花岗岩不可能是非矿化碱性花岗岩硅化和钠长石化作用的产物,二者应是同一岩浆体系不同演化阶段熔体固结的产物.K/Rb、Rb/Sr及δEu等地球化学参数显示,矿化碱性花岗岩是高演化A型花岗质熔体固结的产物;而岩石学、包裹体及地球化学特征则显示,这种高演化的A型花岗质熔体已经进入了岩浆一热液过渡阶段.巴尔哲矿床稀有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和成矿与A型花岗岩的高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赣西北麦斜岩体以灰白色中细粒等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本文通过锆石LA-ICP-MS法测得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433.4±7.1Ma(MSWD=0.82)和431.8±6.0 Ma(MSWD=0.43),表明其属于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含少量角闪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硅(SiO_2=62.0%~71.43%)、高钾(K_2O/Na_2O=0.88~2.42)、富碱[(K_2O+Na_2O)=5.39%~8.12%]、低Fe_2O_3(2.61%~5.70%)、MgO(0.96%~2.90%)、CaO(1.39%~5.11%)、TiO_2(0.27%~0.67%)、P_2O_5(0.06%~0.10%)含量,整体弱过铝质(A/CNK介于0.98~1.25之间,平均为1.08)特征,且P_2O_5含量与SiO_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上表现为富集Rb、Th、Pb和LREE,亏损Nb、Ta、Ti、P、Ba、Sr等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5.00~40.42,平均为17.17],弱到中等Eu负异常(δEu=0.63~1.00,平均为0.77)。岩石具有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8444~0.708962,ε_(Nd)(t)=-7.48~-7.22,t_(2DM)(Nd)=1.75~1.87Ga,平均为1.81Ga],相对较高的(~(87)Sr/~(86)Sr)_i比值和低ε_(Nd)(t)值及较古老Nd模式年龄暗示其来自以古元古代地壳为主要成分的部分熔融作用产物。综合实验岩石学以及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麦斜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中、下地壳中-基性岩(如角闪岩)的水不饱和部分熔融,初始岩浆中可能有一定量的幔源物质混入,并经历了广泛的角闪石、黑云母、钛铁矿、榍石、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幔源物质是华南古元古代时期经历了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而形成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可能形成于陆内后碰撞环境,由幔源基性物质底侵,导致华南早古生代中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广泛分布的华南早古生代陆内岩浆岩。  相似文献   

10.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成因的研究对于研究Rodinia超大陆在该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板块西北缘米仓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742.1±5.9 Ma,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具有高Si O_2(76.84%~80.08%),高碱(Na_2O+K_2O=7.64%~8.99%),相对富钾(K_2O/Na_2O=0.91~1.36),低P_2O_5含量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77~0.89之间。岩石具有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特征,具有明显负Eu异常,Eu*=0.05~0.13,Rb、U、Th、K、Pb等元素相对富集,Ba、Nb、Sr、P、Zr、Ti和Eu等元素明显亏损。岩石n(~(87)Sr)/n(~(86)Sr)=0.747067~0.795283,n(~(143)Nd)/n(~(144)Nd)=0.512472~0.512661,ε_(Nd)(t)=+3.6~+5.2,二阶段模式年龄T_(2DM)值介于0.96~1.07Ga之间。综合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米仓山区域构造资料,我们认为坪河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该岩浆起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岩石的局部熔融,在上升阶段可能经历了地壳的混染作用,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是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11.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桂北新寨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65±2Ma)。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化学成分较均一,具有高硅(SiO_2=68.54%~74.57%)、富碱(K_2O+Na_2O=7.61%~8.31%)、更富钾(K_2O/Na_2O=1.77~2.35)、强过铝质(A/CNK=1.09~2.39)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等特征,属于S型花岗岩。新寨花岗岩具有比较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I_(Sr)=0.71137~0.71328,ε_(Nd)(t)=-7.89~-7.26)。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为:(~(176)Hf/~(177)Hf)_i=0.28232~0.28252,ε_(Hf)(t)=-6.18~+0.61,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67~2.11Ga之间。元素及Nd-Sr-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寨花岗岩可能源自古元古代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新寨S型花岗岩可能是广西运动第二幕在桂北地区的岩石学响应,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群事件的建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内古元古代中期(2.1~2.2Ga)岩浆记录了造山带早期重要的地壳演化信息,对探讨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地质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辽东黑沟地区古元古代碱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黑沟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186.5±6.5Ma,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岩石为碱性、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硅、碱,贫钙、镁、铝,极度富钠贫钾,富集Hf、Zr、Nb、Y等高场强元素,亏损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较高的(K_2O+Na_2O)/Al_2O_3、FeO~T/MgO、Ga/Al比值,负的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海鸥型配分模式。锆石饱和温度介于857~884℃之间,同时具有非常低Sr高Yb特征,指示岩石形成于低压高温的伸展构造背景。锆石ε_(Hf)(t)值为-0.96~+4.58,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2476~2821Ma,明显大于花岗岩的成岩时代,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黑沟碱长花岗岩岩浆源于太古宙TTG片麻岩在地壳浅部伸展条件下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等资料,辽吉地区在古元古代早期可能处于大陆弧后盆地构造环境,黑沟碱长花岗岩是弧后盆地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阿尔泰乌希里克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阿尔泰古生代深成岩浆弧内,花岗岩广泛分布。通过对满克依顶萨依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该岩体形成的时代及构造环境。乌希里克南部满克依顶萨依岩体中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7.9±2.3Ma,表明岩体侵位于早中生代晚三叠世早期。岩石具有高的SiO_2(70.86%~74.32%)和Al_2O_3(14.51%~14.96%)含量,低P_2O_5(0.24%~0.33%)和MgO+FeO(0.39%~1.25%)含量,富碱(K_2O+Na_2O=8.07%~8.29%),具有低的CaO/Na_2O值(0.13~0.30,≤0.3)。以上特征表明,该岩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类,具有S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推测岩体形成于板内(陆内)环境,与地幔柱有关。岩体主要由源自地壳的泥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富钙的斜长石、钛铁矿等矿物的残留。  相似文献   

14.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7 Ma。阿北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_2(68.68%~72.83%)、高碱(Na_2O+K_2O=6.52%~7.91%,Na2OK_2O)、准铝质(A/CNK≈1);2高Sr和LREE,低Y(10μg/g)和Yb(1μg/g);3高Sr/Y值(40);4非常弱甚至没有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阿北花岗岩体形成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了大量的石榴子石而不含斜长石;同时,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440~420 Ma北阿尔金造山带中残留有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而在420 Ma之后发生了广泛的下地壳拆离与减薄。也就是说,北阿尔金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为440~420 Ma,伴随着阿北花岗岩体的侵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中部夏日哈木矿区二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资料,以确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夏日哈木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呈岩株状和脉状捕虏体出露于矿区中部。2件二长花岗岩样品中岩浆锆石LA-MC-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23.7±2.5 Ma(MSWD=0.27)和920.1±2.8 Ma(MSWD=0.18),属新元古代早期。岩石高硅(SiO_2=73.24%~73.83%)、富碱(Na_2O+K_2O=7.96%~9.79%)、贫钙(CaO=0.31%~1.13%)、贫镁(MgO=0.11%~0.2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分布特征,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0~0.45);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Sr、Ba、Nb、P、Eu和Ti的负异常。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S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较低的CaO/Na_2O比值(介于0.13~0.26之间,平均0.19),较高的Rb/Sr比值(介于1.27~12.45之间,平均7.61),显示出上部地壳源区的成分特征,可能由泥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本文认为该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可能与加厚陆壳上部泥质岩石减压熔融并经历了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热源主要来自于陆壳加厚过程中K、Th、U等元素放射性蜕变产生的热量。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中隆起带中部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时间上对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时间。  相似文献   

16.
藏南吉隆淡色花岗岩体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中部,是吉隆地区藏南拆离系剪切带上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SiO_2(72.09%~74.02%)、Al_2O_3(14.54%~15.59%)和K_2O(4.55%~5.59%)含量,高K_2O/Na_2O比值(1.12~1.55)和A/CNK值(1.14~1.18),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放射性生热元素U,亏损Ba、Nb、Sr和Zr等元素,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和Eu负异常(δEu=0.37~0.54)。具有高的Rb/Sr比值(3.6~9.7)和低的CaO/Na_2O比值(0.15~0.25),指示源区为泥质岩区;(~(87)Sr/~(86)Sr)_i和ε_(Nd)(t)变化范围分别为0.7548~0.7586和-14.0~-13.1,与大喜马拉雅变泥质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一致;锆石边部的ε_(Hf)(t)介于-16.0~-8.5之间,位于大喜马拉雅变泥质岩中碎屑锆石的演化线上,表明淡色花岗岩的源岩为大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岩石(~(87)Sr/~(86)Sr)_i较高而Sr浓度较低,且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比值降低,表明淡色花岗岩是无水条件下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可能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导致的深部构造减压密切相关。吉隆淡色花岗岩的形成反映了地壳伸展减薄背景下,构造减压导致的深部地壳物质中含水矿物(白云母)脱水熔融并沿向北伸展的STDS侵位的构造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协贝能喀克花岗闪长岩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硅饱和SiO_2为64.00%~65.87%,相对富铝,Al_2O_3为15.50%~15.84%,具明显富钠贫钾特征(Na_2O/K_2O比值2.39~2.59),为钙碱性系列火山弧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41.9±5.7)Ma,时代为早志留世,岩石具低(~(87)Sr/~(86)Sr)i值(0.703 8~0.704 0)、正高ε_(Nd)(t)值(6.9~7.2)和锆石ε_(Hf)(t)值(10.9~13.1),具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在俯冲消减过程中,导致地壳垂向上增生加厚。  相似文献   

18.
内蒙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内蒙古白云鄂博外围新发现的热液型钍矿成矿远景区之一。为了研究新忽热地区钍的赋存形式及富钍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富钍样品进行岩矿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以及主微量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钍矿物类型、赋存形式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内钍元素主要以钍石形式存在,其次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副矿物(主要为独居石、磷灰石)中。富钍花岗岩具高SiO_2(73.20%~76.09%)、高K_2O (2.66%~7.12%)、低P_2O_5(0.01%~0.09%)特征,富Rb、 Th等,亏损Nb、 Ta、 Sr、 P、 Ti等,弱负Eu异常,A/CNK比值为0.95~1.20,属钾玄岩系列、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其成因可能在后造山阶段背景下,深部地壳(50 km)加厚部位,幔源物质底侵于地壳熔融部分进而混合,并经高度结晶分异过程而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朱毓  赖绍聪  秦江锋 《地质论评》2017,63(6):1465-1478
松潘造山带内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类对于该地区岩浆活动、基底性质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川地区观音桥二云母花岗岩位于松潘造山带东部,属于晚三叠世花岗岩。岩石具有高硅(SiO_2=72.08%~73.95%)、富碱(K_2O=4.44%~5.84%、Na_2O=3.29%~3.93%)的特征,其A/CNK值为1.08~1.2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类。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部分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6~0.38)。观音桥二云母花岗岩的ε_(Nd)(t)=-7.9~-10.1(平均为-8.9)不高,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2DM)值为1.42~1.57 Ga,显示源岩应该为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岩石高的Rb/Sr值和低的CaO/Na_2O值、较低的Al_2O_3/TiO_2值和低的Rb/Ba值,表明其起源于泥质源岩的部分熔融。综合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金川地区观音桥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松潘造山带挤压背景下,由中—上地壳泥质源岩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20.
南澜沧江火山弧带红豆山花岗斑岩属于过铝质钾玄岩性S型花岗岩,SiO_2含量为71.1%~74.4%,全碱含量高(K_2O+Na_2O=8.4%~9.4%),富钾(K_2O/Na_2O=3.9~5.0),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1.21;具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负Eu异常(δ Eu=0.53~0.74);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U等),但亏损Sr、P、Ti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红豆山花岗斑岩具火山弧花岗岩与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为活动大陆边缘弧的产物。红豆山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0.3±3.6Ma,形成于晚三叠世。红豆山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与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非常相似,两者是同一期岩浆活动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