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2.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作者于2008年1月(冬季)、10月(秋季),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在湄洲湾东吴港区附近设置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83种,其中多毛类94种、软体动物91种、甲壳动物74种、棘皮动物9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0种.C断面种类最多179种.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20.07g/m^2,平均栖息密度645.9ind/m^2,B断面生物量最高,A断面栖息密度最大.年平均去灰干重3.61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5.33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93.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次级生产力、P/B值均高于海坛海峡潮间带.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乳山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合理利用乳山湾生物资源,于2011年5和10月分别对乳山湾内外21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取样,用2种Brey模型估算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B值和各类群次级生产力所占百分比,并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61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 607.14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66.37g AFDW·m~(-2);运用Brey(1990)经验模型估算的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26.43g AFDW·m~(-2)·a~(-1),P/B值为1.81;运用Brey(1990)改进模型估算的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1.06g AFDW·m~(-2)·a~(-1),其中湾内东流区最高为42.34g AFDW·m~(-2)·a~(-1);湾内西流区较低,为3.17g AFDW·m~(-2)·a~(-1),湾外区域最低,为1.33g AFDW·m~(-2)·a~(-1),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55;通过对2个模型的对比,建议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次级生产力估算时选用Brey(1990)改进模型;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乳山湾内外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低于胶州湾西部海域,高于桑沟湾和深沪湾。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根据1998—1999和2000—2004年在胶州湾10个大面观测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其中,平均栖息丰度在1998—1999年为381.7ind/m2,2000—2004年为304.6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1998—1999年为22.22g/m2,2000—2004年为16.30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1998—1999年为18.65 g/(m2.a),2000—2004年为3.41g/(m2.a);P/B值在两个时间段均为1.05a-1。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由湾口—湾北部的湾顶呈梯度升高,2000—2004年次级生产力较1998—1999年有所下降,湾顶的高分布区下降更为明显,且高分布中心向西偏移,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保持稳定。文中分析了次级生产力下降和偏移的原因。通过比较,发现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高于渤海,远高于南黄海和东海,验证了次级生产力受水深的影响,随水深加大而降低;P/B值较渤海高,较东海低,与南黄海大部分海域平均值接近,验证了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也说明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渤海,低于东海,与南黄海其它水域近似。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51种,甲壳类27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动物15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94.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计,为2.58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分干重计,为3.52 g(AFDW)/(m2*a);P/B值平均为1.53.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自长江入海口向东呈递增趋势.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生态类群的分布特征和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而低于渤海和胶州湾;P/B值高于南黄海、胶州湾和渤海,也说明了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相似文献   

6.
深圳湾北岸泥滩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2005年3、6、9月和12月在深圳湾北岸泥滩9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4个季度的定量样品,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去灰干重)为54.55g/(m2.a),其中观鸟屋附近泥滩(A断面)较高,为68.85g/(m2.a),凤塘河口附近泥滩(H断面)为50.62g/(m2.a)次之,沙嘴码头附近泥滩(F断面)较低,为44.18g/(m2.a),深圳湾北岸泥滩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为2.95.可见,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越靠近深圳河河口越低,这与越靠近深圳河河口,大型底栖动物个体越小、生活史更短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14年 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 2014年 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 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80. 7 i nd/ m 2 和 13. 46 g/ m 2 ,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 76. 2 i nd/ m 2 和 6. 53 g/ m 2 。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 ( d ) 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 (J ) 和物种 多样性指数 ( H' ) 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 51. 1i nd/ m 2 和 39. 8 i nd/ m 2 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 4. 63 g/ m 2 和 3. 68 g/ m 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 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 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 业有关。  相似文献   

8.
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于2009年5、8、10和12月分4个航次在辽东湾西部海域15个站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并用2种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8种,其中多毛类81种,甲壳类70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动物4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43.28ind/m2,年平均生物量(去灰分干重,AFDW)为2.95g/m2。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3.82g/(m2·a),P/B值为1.30;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4.17g/(m2·a),P/B值为1.41。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呈由西部近岸区域向东部远岸区域逐级递增的趋势,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辽东湾西部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和长江口而低于渤海和厦门海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为6.13 g (AFDW)·m-2·a-1(AFDW,去灰分干重,ash-free dry weight)。在季节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1.04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2.25 g (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P03断面,为10.23 g (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P01断面,为2.54 g (AFDW)·m-2·a-1。大型底栖动物年均P/B值(B=Biomass,生物量)为2.31 a-1,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3.17 a-1,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为1.74 a-1;且P02断面的P/B值高于其他2条断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次级生产力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B值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 H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快的小型甲壳类蜾蠃蜚(Corophium sp.)为主,使该潮间带区域的P/B值高于其他临近潮间带区域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8年胶州湾20个站位4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利用Brey(2001)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影响群落次级生产力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04.80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87.018 8 g·m~(-2),群落年次级生产力为45.284 3 g·m~(-2)·a~(-1)。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呈现出由胶州湾中部向南北两侧增大的趋势。养殖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次级生产力占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89.12%。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和底盐是影响群落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于2002年3月、6月、8月和12月,在胶州湾北部软底区、大沽河口、黄岛养殖区及养殖区邻域选取4个站位进行采样,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38种,总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湿质量)和年生产量(有机碳)分别为1 719个/m2,27 g/m2,2.2 g/(m2.a),初步估算,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为2.8万t/a。与渤海和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比较,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这两个海域,但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高于渤海。本研究对于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湾内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海草群落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大门类199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9.7%。各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55.7 ind/m2,青葛—龙湾(琼海)的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珍珠湾(防城港)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平均生物量为118.36 g/m2,最低值出现在义丰溪(汕头),最高值出现在珍珠湾。各区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潮间带泥沙滩常见腹足类、双壳类和多毛类为主;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2,最低值出现在唐家湾(珠海),最高值出现在铁山港(北海);各调查区域底栖动物主要群落参数大致呈现“北部湾>海南沿岸>珠江口及粤东”的规律。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地理位置相近的海草床底...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2008年8月,对象山港全港海域设立的13个采样站位采集的调查资料,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的组成,以及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显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不同采样站位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差异皆高度显著(P0.01)。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13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大致可分为3组。根据所调查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逐渐由一种或几种个体较小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人工鱼礁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明人工鱼礁生境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的生态修复效果,根据2006—2007年4季象山港全港区以及2010年4季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6种,其中多毛类46种,软体动物35种,甲壳类18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11种,各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均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邻近区鱼礁区全港区,生物量为鱼礁区邻近区全港区。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显示,鱼礁区和邻近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而与全港区的相似度较低。相似性百分比进一步揭示,鱼礁区和邻近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为77.19%,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为造成群落间差异的重要贡献物种;鱼礁区和全港区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高达91.34%,不倒翁虫、薄云母蛤(Yoldia similis)、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和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为重要贡献物种;邻近区和全港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平均非相似性也高达91.47%,不倒翁虫、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和薄云母蛤为重要贡献物种。双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邻近区和全港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区域两两间检验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和全港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工鱼礁区和邻近区以及邻近区和全港区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白石山群岛海域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但影响范围局限于人工鱼礁区附近。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年4月(春季)和6月(夏季)象山港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调查数据,采用优势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分析了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2种,其中底栖动物与底栖藻类各有45和7种,春、夏季共有物种数为34种,短滨螺、中间拟滨螺、齿纹蜒螺、青蚶等11种为春、夏季共有优势种;(2)夏季平均丰度(2074.85g/m~2)高于春季(1505.01g/m~2),春季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2373.75ind./m~2,16.31g/(m~2·a))高于夏季(2210.17ind./m~2,12.17g/(m~2·a));(3)春季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evenness均匀度指数(2.742,1.679)高于夏季(2.580, 1.623),夏季Margalef丰富度指数(0.716)高于春季(0.667);(4)熊本牡蛎、黑荞麦蛤、日本菊花螺等是引起春、夏季港口区(外干门岛、野龙山岛、大列山岛和小列山岛)和港中区(缸山岛、双德山岛、悬山岛、白石山岛和中央山岛)岛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种;春、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中度扰动,且港口区岛屿所受的扰动程度高于港中区。本研究可为象山港潮间带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港中区白石山人工渔礁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Prydz Bay,samples were collected using a 0.25-m2 box corer at 10 stations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3.A total of 50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belonging to 8 phyla and 33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of which polychaetes(e.g.,Maldane sarsi)and sponges(e.g.,Halichondria sp.and Leucosolenia sp.)were the most prominent groups.The macrobenthos in study area we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 feeding type,and the detritivorous group represented by polychaetes showed the highest average abundance,while the planktophagous group represented by sponges showed the highest average biomass.Macrobenthos abundance(0–592 ind./m2)and biomass(0–1155.5 g/m2)in the Prydz Bay were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Antarctic shelf soft-bottom waters,although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and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were similar.The results of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biomass of the macrobenthos and the biomass of the planktophagous group in the study area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ater depth,sediment grain size and silt percentage.However,these variables were clearly not strong determinants of macrobenthos assemblage structure.Many factors not measured in the study,e.g.,sediment organic matter and iceberg interference,have probably influenc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Prydz Bay.  相似文献   

18.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os of the muddy sediments of the subtidal (19–24 m) zone in Nha Trang Bay (South Vietnam) were described based on the survey performed in April–May 2002. The mean abundance of organisms was 637 ind/m2 and the mean biomass was 2.3 g/m2. Sixty-seven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found during the study. The mai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acrobenthos were high species diversity, low species recurrence, and high eveness of the species structure with the absence of clearly manifested dominants. The number of species encountered regular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otal area sampled from 210 to 5000 cm2, though the relation did not reach saturati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crobenthos structures in Nha Trang Bay and those in some tropical and boreal soft-bottom communi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8年夏季(7月)在大亚湾进行的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分析表层海水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征,探讨细菌生物量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大亚湾夏季浮游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4.00~118.80μg·L-1,海区平均值为55.23±29.43μg·L-1。大亚湾夏季细菌生物量水平分布大体上呈现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在北纬22°35′以北和以南的海区均各自表现为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趋势。水深、硝酸盐、铵盐、亚硝酸盐和总碱度等5个参数与浮游细菌生物量之间存在着中等水平的相关性(0.1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