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分析地震台站电源监控必要性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手机平台的实时电源监视和控制系统,用于台站日常观测、应急避雷或设备启动复位等操作。本文介绍了该装置的基本原理、硬件构成及STC90C51RC单片机的C51程序设计和下位机的VB程序设计。在怀来地震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说明,短信控制具有方便快捷,反馈及时的特点,适用于地震前兆台站日常管理和仪器维护。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的防雷措施(研制了专用接地体、避雷针,使用了长效降阻技术,在供电系统和信号系统中使用了高效避雷设备等),重点介绍了太原国家数字地震台避雷系统的建设情况,实际运行证明了该系统能发挥较好的避雷作用,可保证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3.
訾少刚  刘春云  常明 《内陆地震》2006,20(4):378-383
银川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系统由地震计、GPS授时系统、VSAT卫星通讯网、EDAS-C24型数据采集器等组成。其供电方式采用市电和发电机供电两种方式。避雷措施采用电源避雷和在观测室架设避雷网方式来实现避雷。总结了银川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系统在日常工作中数据传输、转发、存盘、波形质量等方面遇到的11种故障及排除方法,可供其他相关地震台站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嵌入式图形拼接控制器技术特点的介绍,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地震应急视频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其在黑龙江省应急视频系统中的应用方案,并对嵌入式图形拼接控制器与原有的拓展式图形控制器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地震现场通信通畅,保障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中国地震局建设了一套基于卫星的应急通信网络,并为各省局配备了相关的便携设备。由于地震现场卫星集成箱系统在实际的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河北省地震局对其进行了集成改造,将便携站的全部设备安装于应急通信车内,并对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所需各项业务进行系统集成。主要介绍了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对应用中出现的情况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流动测震观测是在大地震发生以后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地震应急响应工作,能够获得震区高质量的地震数据,而野外环境的复杂性对测震应急流动台的架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地震应急流动现场工作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IOS系统的测震应急流动台现场监控系统,能够让现场工作队员快速获取流动台数据和状态信息,有利于流动台的快速架设,提高了应急流动观测现场工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十五"地震现场卫星集成箱系统的诸多缺点,陕西省地震局进行了应急通信指挥车的车辆改造,将地震现场通信设备安装于应急车内,并对各业务系统进行了设计集成,提升了地震现场通信保障和应急指挥能力。本文介绍了地震应急通信指挥车改造和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应急通信指挥车的优势,总结了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刘航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118-1123
由于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使得应急救援设备运行速率及使用效率均受到影响,需要进行并行优化处理。对此,提出基于双向并行计算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设备优化方法。以地震灾区灾情等级评估结果为基础,将地震等级及应急救援设备,设备及设备之间的关系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求解最优解问题;在考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通信时间与救援设备需求进行双向并行处理,优化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设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方法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设备并行优化,能够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设备需求量进行准确预测,提高应急救援设备的运行速率,缩短通信时间,提高应急救援设备的使用效率,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震监测是一个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能够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在地震灾害突然袭击时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灾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录保存好历次地震震动持续时间对于研制减震器各种工程性防御设施、设备、仪器和各种应急、救助装备以及在震时、震后采取各种有效的救灾行动等都将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各测震台网在地震发生后不但要记录保存地震“三要素”,还要作好地震震动持续时间的记录保存工作应重视记录保存历次地震震动的持续时间$镇江市地震局@黎建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大连地震台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电源和避雷的改造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山东聊古一井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入手,以实际观测的水化学组分地震前兆异常变化实例为基础,讨论了该井水化学组分震前异常变化的场源兆特征.利用断层位错理论和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认识探讨了聊古一井水化学组分变化场源兆异常形成的物理力学机制及预报意义.所获成果丰富了对场源兆地震前兆的认识,同时对地震预测预报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F—K分析处理地震台阵数据,进行地震波场分析,按频率分量、速度矢量来分解几乎同时到达台阵的信号,识别来自不同方位角和不同慢度的波,有助于地震波类型鉴别研究。主要讨论了F-K分析具体实现的方法和如何应用于新疆和田台阵监测能力的评估中。  相似文献   

13.
陈有发  陶淑芬 《地震研究》1993,16(2):217-218
本文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大华北地区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时空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1960年2月(增温)和1971年1月(降温)以及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增温)的气温增温—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关联;2.气温异常时间与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有较高的可信度;3.1960年2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18个时段,地震幕中单个地震及天气增温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利用长白山火山中心站的观测资料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火山地震的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发生的火山地震主要为构造型火山地震。对这些火山地震进行了尾波Q值分析并与四川地区的Q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区尾波Q值偏低,说明这一地区构造活动水平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黄土地基震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黄土地基的震陷量预测,定量地研究了黄土地基地震沉陷特性与场地条件、基础形式、土动力特性等因素的相关关系,为黄土地基基础的抗震增稳设计与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考察了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油气储层波速横向检测的效果,然后用渤海油田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实用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油气勘探中的反射地震资料具有地震射线近似垂直分布的特点,适合用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目标层横向非均匀性检测.  相似文献   

17.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郑佳君 《华南地震》1993,13(3):55-59
利用广东省地震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选取了481个地震的数据计算了19个台站的M_L震级校正值。初步的结果表明,震级校正值受震中距、震级等因素影响较小,可以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考虑现有地震资料的不完备性和震级服从两端截去泊松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用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资料及考古地震资料计算地震矩年变化率的方法。计算了西南地区几个地震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并与地质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分期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张春生 《地震研究》1992,15(2):135-144
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期,并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0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北段可划为4个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中心间距约300年,最大地震为7级,天水—陕南地震带(区)近一、二百年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持续约10年左右的几个地震簇。所有分期中,海原地震带能量释放最大,且最近仍很活跃。汾渭地震带和海原—银川地震带活跃期存在相关现象,且其南段往往先于北段活跃,目前活动水平较低。该带1900年以来地震还有与河套地震带地震相呼应的现象和沿构造带南北迁移的规律。根据分期和相关结果推测,鄂尔多斯周缘各地震带都存在中强地震背景。其中海原—银川地震带近期发生5—6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天水—陕南地震带近期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汾渭地震带虽然存在孕育6级以上大震的背景,但近年还不会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