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防洪效益评估对防洪工程投资决策与减灾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集成了与太湖流域防洪效益评估相关的系列模型和方法,包括含降雨产流与平原净雨计算的水文分析方法、由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和平原区域洪水分析模型组成的大尺度水力学模型、综合流域社会经济和淹没因素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模拟了太湖流域遇特大洪水的灾害损失,开展了不同防洪工程应对流域性特大洪水减灾效益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型200年一遇降雨将会给太湖流域造成高达568.2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外排动力增强30%至100%的防洪效益介于26.69亿元到45.70亿元之间,新建圩区、太浦河拓宽的防洪效益依次减小,而圩区泵排能力增加30%的防洪效益仅为0.65亿元。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增设外排泵站、加强圩区科学调度、通过保险分担风险等应对特大洪水的对策措施建议,为太湖流域特大洪水的防治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99洪水和对进一步治理太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太湖最高洪水位达5.08m,创历史新高.文中分析了1999年洪水的雨情、水情及其特点.阐述了已建治理太湖工程的防洪作用和减灾效益,并对太湖流域的进一步治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为背景,系统研究了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有关水文、水力学、工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的整体思想,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模型。研究中还开发了用于分析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12万km2范围决堤洪水成灾状况的二维非恒定流模型。结合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具体情况,提出了财产状况、洪灾损失率、地形地物数据等减灾效益计算的重要参数。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合理,对解决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防洪减灾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立锦  彭海鹰 《水文》1998,(5):6-13
南京市防不共减灾信息系统是应用GIS技术,将南京市的河流水系、防洪工程、交通网络、城镇、圩区与水情、雨情、预报调度诸方面集成为一个系统。为洪水形势分析,制定防洪减灾方案,进行灾情评估以及工程管理、提供迅速、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系统由6个子组成,规模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艳  林荷娟  刘敏 《水文》2016,36(5):50-53
太湖流域属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布、水流流向往复不定,不存在流域出口控制断面,太湖流域设计洪水一般根据设计暴雨采用流域产汇流模型间接推求。因此,设计暴雨成果将直接影响流域防洪规划、工程设计、风险图编制等多项工作,其可靠性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计算,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设计暴雨成果对比分析,并针对设计暴雨过程推求采用的不同空间分配方法,进行成果的合理性评估。  相似文献   

6.
徐玲玲  张巍 《水文》2017,37(1):64-67
洪水灾害常常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小流域洪水汇流速度快,易对下游造成瞬时毁灭性灾害,采取有效的小流域治理措施是必须的。根据山丘平圩区小流域特点分析比较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推荐采用瞬时单位线法,同时对小流域分片设计洪水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团结河流域上段治理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计算出该流域20年一遇防洪设计流量为472.60m3/s,为类似该地区的山丘、平原、圩区混合区设计洪水分析总结经验,提供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永唐玲  燕双建 《水文》2005,25(5):59-61
从流域降雨、河道水位、流量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淄博市主要河道实际发生的特大洪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对实测洪水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并对历史洪水进行考证确定重现期,以期为做好历史洪水重现时水文测报预案、防御特大洪水、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洪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2)
2011年9月上旬,陕西渭河流域出现了三次明显的降雨过程,形成了三场较大的洪水过程。在洪水过程中下游防洪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巨大的防洪保安效益,确保了渭河堤防的安全,但河道工程遭受了严重的水毁。本文主要针对河道工程出险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完善河道工程建设和优化工程断面结构形式等应对措施,完善河道工程布局,为了满足新时期下的治河新理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洪水损失分析及中美90年代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美国20世纪洪水损失的演变情况及洪水损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探讨了美国的洪水响应政策,并对中国和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洪水损失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美国20世纪年均洪水损失以1.58%的增长率缓慢上升,20世纪末年均损失约为55.6亿美元;②洪水损失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由20世纪30年代的0.334%下降到90年代的0.068%;③美国许多重大洪水政策的调整几乎都与特大洪水发生有关,呈由"遏制洪水"、"控制洪水"发展到"洪水管理"的演变历程;④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整个90年代是中国和美国洪水频发的时期,中国的年均洪水损失为1343.1亿元,损失占全国GDP的2.386%;而美国年均洪水损失虽然也达到了55.6亿美元,但只占全美GDP的0.068%;洪水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美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深度学习的雷达降雨临近预报在流域洪水预报中的适用性,采用U-Net、嵌入注意力门的Attention-Unet和添加转换器的多级注意力TransAtt-Unet开展雷达降雨临近预报,将预报降雨作为HEC-HMS水文模型的输入,对柳林实验流域进行洪水预报。结果表明:1 h预见期时,Attention-Unet对短时强降雨预报结果较好,TransAtt-Unet预报降雨模拟的洪峰流量和径流量相对误差小于20%,各深度学习模型对量级较大的降雨和洪水预报精度较高;2 h预见期的预报降雨强度、降雨总量、洪峰流量和径流量存在显著低估,U-Net能取得相对较好的降雨预报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的1 h预见期雷达降雨临近预报及洪水预报可为流域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及今后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同生 《水科学进展》1993,4(2):127-134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湖西及流域北部的降雨强度以及太湖最高水位均高于1954年,给苏锡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阐述了1991年降雨和洪水的特征,分析了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并对今后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合理性评价提供基本的阈值标准,有效协调洪水资源利用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防洪安全的关系,建立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评价的基本框架.指出洪水资源利用评价应解决洪水资源量计算、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分析、洪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和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四个基本问题.在对洪水资源利用量、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等基本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评价方法.根据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方法,对1980~2006年海河流域及4个二级区的洪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合理性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1980~2006年海河流域平均年洪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利用潜力分别为62.8亿m~3和5.35亿m~3.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总体而言处于比较不合理的状态,洪水资源利用量频繁超过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洪水资源利用潜力不大.多数年份洪水资源利用量超过了河道内必要需水量允许的限度,少数丰水年份超过了流域洪水资源调控利用能力的范围.今后,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合理性的提高,需要逐步调整目前洪水资源利用主要集中于山区的空间格局,提高平原区洪水资源调控利用能力,有效保障洪水期河道内必要需水量.  相似文献   

13.
徐慧  杨姝君 《水科学进展》2013,24(3):366-371
以汾湖镇为研究区,采用GIS和RS方法分析了全镇及典型圩区近15年来河网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等级最低的圩内河道的河网结构变化显著,而村级以上的骨干河网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河网结构趋于稳定;不同圩区河网结构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经过及时规划和治理的圩区河网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反之,河网结构受到了较大破坏;根据河网结构演变特征及原因,快速城镇化圩区河网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对水系的保护、整治和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据此识别圩区河网演变的几种主要模式为:主动引导型、被动改造型、修复完善型和保护优先型。  相似文献   

14.
The river Odra, which ris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disgorges into the Baltic, suffered an extreme flood in July 1997 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loss of 55 lives and over a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damage in southern Poland. The return period of the flood is variously estimated between 250 and 1000 year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hydrological and hydraulic studies undertaken for a flood reservoir (storage capacity is approximately 180,000,000 m3) to be constructed on the River Odra just upstream the ancient town of Raciborz, on the border between Poland and Czech Republic. These studies included the hydrodynamic modelling of a 220 km stretch of the river down to the city of Wroclaw where most of the damage occurred, flood damage analysis with and without the proposed reservoir,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operating rules for Nysa reservoirs and improvement of flood control capacity of existing channels and polders. Cost-benefits analysi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nd resettlement plans, in addition to the engineering studies of the dam itself, were also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roject stage but have not been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paper.  相似文献   

15.
水文巡测方法对太湖水量平衡计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新伟  高怡  徐卫东 《水文》2006,26(5):58-60
太湖位于太湖流域中央,对太湖流域汛情起着控制作用。根据环太湖周边地区江苏、浙江水文部门1998-2002年间的水文巡测资料,本文对太湖水量的平衡进行了计算,并对水文巡测方法对太湖水量平衡计算过程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根据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讨论了在平原河网地区采用辅助站和巡测站相结合的水文巡测方法控制环太湖出入湖水量的可行性,提出了提高水文巡测工作精度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太湖流域湖西区净入湖水量增加的成因机制,对治太工程建成前(1990—2001年)、江南运河航道升级与梅梁湖泵站及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后(2013—2018年)2个时段,采用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代表站水位、重要控制线水量的变化,并基于知识图谱分析对洪水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导致湖西区净入湖水量增加的降水量增加、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沿长江净引水量增加、梅梁湖泵站与无锡城市大包围工程共同运行3项因子可使太湖年平均水位抬升0.05 m,河网代表站年平均水位抬升0.02~0.16 m,梅梁湖泵站和无锡城市大包围共同运行可显著抬升无锡(大)水位;3项因子的贡献率各占1/3,但因子之间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共同导致了流域与区域洪涝矛盾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Taihu Lake is at the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of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Taihu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of China. The frequency of flood disaster in Taihu Basin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resulting in more drowned areas and economic loss. It is shown that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n Taihu Lake and Taihu Basin. Mitigation of flood problems and return to sustainability has now been given high attention and are prioritized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polic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e of the flood disaster in the Taihu Basin, examines the root causes for flood disaster, demonstrates by examples how these analyses known as transboundary diagnostic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policy options that can help predict and reduce the flood disaster based on past and current measures and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