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0,4.0和8.0mg/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处理20天内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显著抑制了铜藻的生长,各处理组藻体的长度和比生长速率(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烯效唑处理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0.1和1.0mg/L烯效唑处理组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前5天内有短暂的促进,而4.0和8.0mg/L处理组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防御指标的变化也呈现差异性,各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5d时均显著提高,而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低浓度(≤1.0mg/L)处理组SOD活性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高浓度(≥4.0mg/L)处理组SOD活性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1mg/L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实验10d时才显著升高,表现为逐渐诱导的现象,丙二醛(MDA)含量在20d时略低于对照组;而其他三个高浓度处理组的CAT活性在实验期间,均显著升高,MDA含量20d时也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体系,为烯效唑在大型藻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对2种海洋微藻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 mg/L)多效唑能促进绿色巴夫藻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多效唑处理组的干重、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p<0.05),而低浓度(≤5 mg/L)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浓度(≥15 mg/L)多效唑可显著抑制青岛大扁藻和绿色巴夫藻的生长,多效唑处理组的干重、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效唑对青岛大扁藻和绿色巴夫藻的96 h-EC50值分别是28.6 mg/L和24.9 mg/L. 2种微藻经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后,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关键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均表现为低浓度(≤5 mg/L)的诱导作用和高浓度(≥15 mg/L)时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后,2种微藻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对微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96hEC50。研究表明,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生长的抑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96hEC50分别为60.20mg/L和47.82mg/L,对亚心形扁藻的96hEC50值分别为26.49mg/L和85.62mg/L,相比而言,三角褐指藻对苯乙烯敏感,而亚心形扁藻对对二甲苯更为敏感。同时研究还发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下,试验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均随处理浓度以及处理时间而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为评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对重金属汞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喜锋  邹定辉  杜?虹 《海洋通报》2012,31(4):460-465
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不同浓度重金属汞(0、0.02、0.04、0.10、0.20和0.40 mg/L)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当 Hg2+浓度逸0.02 mg/L 时,龙须菜藻体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并且当 Hg2+浓度达到0.20和0.40 mg/L 时,龙须菜出现负增长.随着 Hg2+浓度的升高,龙须菜藻体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光合效率逐渐下降,叶绿素 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当 Hg2+浓度逸0.10 mg/L 时,叶绿素 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说明龙须菜在受 Hg2+胁迫的环境中耐受性较差,且 Hg2+对龙须菜的毒害作用较大,当Hg2+浓度逸0.02 mg/L 时,龙须菜藻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5.
实验检测了不同光照条件1200,600,01x下,海带体内多酚类化合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等的含量及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海带体内多酚类化合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的含量及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营养盐浓度变化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和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生长、生化组成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盐浓度变动对2种江蓠的生长、藻体藻红素、叶绿素a、总碳、总氮含量、硝酸还原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有所不同。菊花江蓠生长在中等浓度(45μmol/L)的营养盐条件下最佳,而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反应则依前期环境中营养盐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看,当营养盐浓度由3μmol/L变动为45和150μmol/L时,2种江蓠藻体藻红素、叶绿素a、总碳和总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而当营养盐浓度由45和150μmol/L变动为3μmol/L时,2种江蓠藻体的上述指标则有所下降。营养盐浓度45和150μmol/L的相互变动对2种江蓠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影响不大。随着无机氮浓度的逐渐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当营养盐浓度由3μmol/L向150μmol/L变动时,2种江蓠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而营养盐浓度由150μmol/L向3μmol/L变动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有所增强。综合比较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更容易受环境中营养盐浓度变动的影响,对环境中营养盐浓度变动的适应能力可能要低于菊花江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石油烃类对大型海藻生长及抗氧化酶应答机制的影响,并为利用藻类修复石油烃污染水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和孔石莼(Ulva pertus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浓度的柴油水溶性组分对大型海藻生长、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显示,鼠尾藻在柴油水溶性组分浓度为8.599、25.770和41.285 mg/L处理组中的相对生长率(RGR)高于对照组,85.990 mg/L处理组中生长出现显著抑制现象。在24 h内,各浓度处理组的孔石莼RGR显著高于对照组,72 h后,41.285和85.990 mg/L处理组的孔石莼RGR显著降低。两种藻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在各浓度处理组中的变化趋势与其RGR相对应,而呼吸速率在各浓度处理组中要高于对照组。高浓度的柴油水溶性组分均引起两种藻的丙二醛含量上升。鼠尾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在96和48 h显著上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不显著,总抗氧化能力在96 h达到最高值。孔石莼的SOD、CAT和POD活性分别在48、72和48 h上升,总抗氧...  相似文献   

8.
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四溴双酚A(TBBPA)污染下微藻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细胞形态和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TBBPA较低质量浓度(0.5和2.0mg/L)污染条件下,叉鞭金藻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c(Chl-c)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含量第24小时达最大值;较高质量浓度(4.0和8.0mg/L)污染条件下,3种色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含量在第24小时达最小值。实验期间各实验组叉鞭金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主要被诱导;4.0mg/L的TBBPA作用叉鞭金藻96h后,藻细胞表面形态和内部亚显微结构均发生变化,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Cd2+对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argassum.hemiphyllum var.chinense)相对生长速率(RGR)及生理生化指标如丙二醛(MDA)、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的影响,探索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对污染水体中Cd2+的适应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d2+能促进藻体的生长,但胁迫浓度为0.5 mg·L-1的相对生长速率比0.05 mg·L-1的高; MDA含量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浓度越高的变化越明显;Chl-a和Car含量的影响呈波动状态;SOD、POD、CAT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对于对照组,胁迫组所对应的SOD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POD、CAT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溶性糖类含量只有低浓度0.5 mg·L-1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可溶性蛋白在高浓度5.0mg·L-1和10.0 mg·L-1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适当质量浓度的Cd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有正面效应,而过高质量浓度Cd2+胁迫(≥5.0mg·L-1)对藻体生长和抗逆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选育优良海藻进行近岸海洋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浓度Cu2+长期暴露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色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较低浓度下(0.25mg·L-1,0.5mg·L-1)生长受到刺激,而在高浓度下(1.5mg·L-1)则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效光化学效率(Yield)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Cu2+非常敏感,它们均随Cu2+的升高而显著下降;Cu2+暴露对光合作用速率也具有抑制作用;而在Cu2+长期暴露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组高,但提高的程度随Cu2+浓度升高而下降。这些结果说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作为三角褐指藻受到Cu2+胁迫的灵敏指标;光合作用与生长并不耦合;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呼吸作用速率升高可能能够降低Cu2+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几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共存培养系统研究了大型海藻缘管浒苔、刚毛藻、石花菜、鸭毛藻、扇形拟伊藻、蜈蚣藻、海黍子、脆江蓠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抑制效应并和孔石莼的作用进行比较。实验指出: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效应最强,石花菜次之;扇形拟伊藻、蜈蚣藻、刚毛藻、脆江蓠、海黍子虽表现出抑制作用但较差;鸭毛藻的抑制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12.
壬基酚对栉孔扇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不同浓度的壬基酚(0.05,0.10,0.20,0.40,0.80,1.60mg/L)对扇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进行6h,24h和48h后,分别测定扇贝鳃和消化盲囊组织中2种酶的活性。结果显示:①鳃组织中,0.05,0.10和0.20mg/L处理组中的SOD和CAT活性在试验6h后被轻度激活,24h和48h后出现抑制;0.40,0.80和1.60mg/L处理组的酶活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被抑制。②消化盲囊中,0.05和0.10mg/L处理组中的SOD和CAT活性在试验6h后被轻度激活,24h和48h后被抑制;0.40,0.80和1.60mg/L处理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被抑制。③扇贝消化盲囊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均高于鳃组织,对壬基酚的敏感性也高于后者。④扇贝消化盲囊和鳃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对壬基酚的反应变化趋势相似,二者结合,可以作为壬基酚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大型海藻无性系微球体构建和反应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型海藻细胞的全能性获得了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和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的无性系材料,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绒球状微球体、网状微球体和簇生状微球体3种微球体形式,这种微球体形式适合于大型海藻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  相似文献   

14.
2种海藻中半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孔石莼(Uiva pertusa)和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两种海藻在挥发油测定器中用乙酸乙酯通过循环蒸馏萃取,浓缩后用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源在全扫描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各分离组分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147及WILEY7谱库检索定性,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进行相对定量。从两种海藻中共鉴定出61种半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物质种类最多,半挥发性组分主要是醛类、脂肪酸类和醇类物质。两种海藻中含量最高的均是棕榈酸和十五醛。烘干对鉴定出的半挥发性物质种类没有影响,但对同一类物质,保留时间短的组分烘干后质量分数有增加的趋势,而保留时间长的组分质量分数有减少的趋势。该方法是一种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海洋微藻中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钝顶螺旋藻的硝酸还原酶与氢酶之间的电子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4年6-11月,运用生物化学方法以钝项螺旋藻为材料制备整体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测定表明,整体细胞硝酸还原酶与氢酶活性的相互关系和无细胞提取物氢酶与硝酸还原酶的(对还原甲基紫精)Km值,分别为2.299×10-7mol/L和1.098×10-7mol/L;证实在硝酸还原酶与氢酶之间存在着电子竞争。  相似文献   

16.
于1997年9月在青岛红鸟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给对虾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海藻多糖和北虫草我糖后,用生化法测定其血清中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注射1.0%北虫草多糖及1.0%海藻多糖48h后,对虾血清中的LSZ活性由对照组的0.25U/ml分别增至0.88U/ml和0.75U/mlPOD活性由对照组的0.11U/mg分别增至2.2U/mg和1.96U/m  相似文献   

17.
1-phenylethanol (1-PEA) is a flavor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osmetics, beverages, and food. The release of 1-PEA into coastal environments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However, its potential effects on marine organisms are still unknown.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risks of 1-PEA in marine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toxic effects of 1-PEA on two marine diatoms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 The diatoms were grown in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1-PEA for 96 h. 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a, chlorophyll c, glutathione (GSH),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catalase (CAT)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were measured at the end of the exposure period. 1-PEA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diatoms, with 96-h EC50 values of 257.14 mg/Land 126.46 mg/L in P. tricornutum and S. costatum, respectively. In P. tricornutum, the levels of SOD, CAT, GPx, GSH, and MDA were stimulated only when 1-PEA concentrations were close to or greater than the 96-h EC50 value. However, in S. costatum, the activities of SOD and CAT, and the syntheses of two chlorophylls were inhibited even at an exposure concentration below the 96-h EC50 value.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a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by discharging 1-PEA into coastal areas and its species-specific toxic effects on marine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8.
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青岛太平角岩石潮间带鼠尾藻附植动物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逐月采样调查,并根据蜈蚣藻、角叉菜、扇形叉枝藻、海蒿子和叉节藻等海藻生长期的不同而在不同月份对其分别进行了采样,研究了附植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所有海藻样品共鉴定出附植动物16个类群。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606ind/gdwtalgae,优势类群为线虫和桡足类,其次是腹足类和多毛类。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平均丰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282×103μg/g dwt algae,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为2月。其他海藻附植动物的类群数、丰度、生物量均低于鼠尾藻。海藻附植动物的优势类群及其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海藻之间均显著不同。相对于海水理化因子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海藻生长型形态的复杂性及同一种海藻随生长周期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对附植动物的区系组成和季节动态的影响可能占居更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Cd2+、Cu2+对文蛤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24h、48h和96h内重金属离子Cd2+、Cr+对文蛤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Cd2+对文蛤的24h、48h、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97.35mg/L、40.47mg/L、13.18mg/L和0.13mg/L;Cu2+的24h、48h、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6m...  相似文献   

20.
氟苯尼考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氟苯尼考对菲律宾蛤仔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在氟苯尼考的作用下,菲律宾蛤仔内脏团和肌肉组织的SOD,CAT,POD和GR的活性都发生了变化.低质量比氟苯尼考对SOD,CAT和POD酶活性具有诱导作用,而在高质量比条件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不同质量比的氟苯尼考对菲律宾蛤仔内脏团和肌肉组织中的GR活性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氟苯尼考质量比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