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极光是人类用肉眼唯一能够看到的超高层大气物理现象,是自然界的最大奇迹。通常人们对南北极的印象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天地,在那里充满了美丽雄伟壮观千姿百态奇异的冰山、白色寒冷的冰洋景观。其实,南北极的夜空中充满了色彩,数十万米的高空上炫舞着一种神奇之光,可以把人类的思维带入到一个五光十色的奇美世界,它飘逸在极地广袤苍穹之中,这就是自然界中的最大奇迹——极光。极光用斑斓的色彩装点着寂寞孤独的冰雪世界。  相似文献   

2.
沃尔特·韦尔曼1858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是一名富家出身的新闻记者、探险家。在《芝加哥记事先驱报》的支持下,他热衷于寻求有新闻价值的挑战,并决定到北极点去探险。在1894年和1898年两次徒步到北极点的尝试失败后,他又决定乘飞艇飞抵北极点。1905年,韦尔曼为了筹集资金,组建了韦尔曼一芝加哥记事先驱报极地探险公司。《芝加哥记事先驱报》的主人维克托·劳森投资7.5万美元,购买了  相似文献   

3.
北极地区气候酷寒,然而由于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所处的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自16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各国的探险家们,都以百折不挠的气概去探索北极这一令人生畏的神秘王国,其中演出了无数幕船毁人亡的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极地探险英雄。根据国际探险活动中通常采用的以首次发现者命名地理名称的原则,后人将他们的姓名作为北极的海洋、岛屿、海湾、岬角、海峡以及海底地形的名称,以示永久的纪念。本文筛选了20多位包括荷兰、英国、美  相似文献   

4.
“弗拉姆”号探险船是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先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南森先生生活的19世纪末期,还没有人驾船穿越北极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北极地区常年冰天雪地,南森先生设想建造一艘能够在冰冻的北极海面航行的船只,这艘船既能顶住冰块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又能在冰上漂浮通过北极。南森设计了一艘不同寻常的船,没有龙骨,底部是半圆形的,好像半个鸡蛋壳。看到这种怪模怪样的船,有人认为,乘这种船到北极等于自杀,一定会重  相似文献   

5.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南、北极地区,极地气温升高对于极地生物链的基础部分产生巨大影响.南极生物链中的关键初级生产力是微藻,南极冰藻是极好的生态指示种.南极冰藻在高于生长适宜温度下生长受到抑制,抵抗高温胁迫的机制和能力制约着南极冰藻的生存,南极冰藻生存威胁到极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极地生物链的完整性.持续低温环境进化过程对极端适冷微藻热适应机理的影响是理解极地气候变化对南极冰藻生态影响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帕里(William Edward,Parry,1790~1855)。英国极地探险家。1819~1824年在探索西北航路时,发现并考察了加拿大北极群岛中的一系列岛屿和海峡。1827年,乘雪橇船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出发试图到达北极。6月23日,帕里一行抵达北纬82°45′的海区,在进军北极点上刷新了当时的“世界记录”。为纪念帕里在北极考察活动中的功绩,英国另一名北极探险家约翰·罗斯将加  相似文献   

7.
原苏联的极地工作人员为发现和开拓北方航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对这条航道的主要障碍——海冰的分布情况还没有充分掌握,因此,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那里的气候特点、海流方向和北极中央区海冰的运动规律。为此,原苏联政府决定在北冰洋最北面的海区的冰面上建立一个气象站。为了能够顺利地把探险所用物资运往北冰洋,他们在鲁道夫岛——法兰士约瑟夫  相似文献   

8.
1996年,中国极地研究所将引进美国国家信息服务公司(NISC)制作的南北极地区文献数据库只读光盘(AAR CD-ROM)并开展检索服务。 AAR CD-ROM是由世界上主要的极地科学考察国家的众多极地文献数据库合成的,如:(加拿大)北美洲北极研究所的ASTIS,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冷区书目(COLD REGIONS BIB-  相似文献   

9.
虽然人们早就知道海洋里有海流存在,并且还或多或少地对它进行了利用,但产生海流的原因却不十分清楚。自从探险家南森在北极探险过程中,发现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块,并非沿风吹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雪龙”船全体同志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为使命,以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为指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发扬“爱国、爱船、团结、奉献”的“雪龙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象环生的工作条件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先后执行了8次南极考察任务和2次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14万海里,浮冰区航行2万海里,破坚冰200余海里,创下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单船一年走航南、北两极3个航次的先例;开辟了上海至北冰洋航线;2003年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纵深北极破冰达80°15'N,突破了我国破冰最高纬度纪…  相似文献   

11.
一、南、北极冰冻圈雪冰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南、北两极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极地冰冻圈的雪冰又是影响大气与海洋运动的关键环节。极地冰冻圈雪冰作为地球的最大冷源,与赤道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南极冰盖融水形成的底层水又是驱动全球大洋环流运动的关键因素。因此,极地冰冻圈雪冰状态的变化,会对地球大气和海洋环流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地球气候系统。  相似文献   

12.
尚可 《海洋世界》2014,(12):28-35
<正>皮亚西斯早在2000多年以前,一个叫皮亚西斯的人勇敢地扯起了风帆,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理性的北极探险。亚斯皮西出生在当时的希腊属地马塞利亚,即现在法国的马塞港,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航海家。在这次航行中,他不仅引入了一种利用天文测量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而且还注意到了月亮运动和潮汐涨落的关系。但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既不是要到北极去探险,也不是为了天文观测或搜集科学数据,而是为了替马塞利亚的希腊商人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锡和琥珀。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  相似文献   

13.
沈婷婷 《海洋世界》2014,(12):16-21
<正>人物简介:解思梅中国第一位既到过南极又参加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女科学家,日本筑波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承担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航线气象预报和冰区导航,研究极冰与全球气候变化,主持研制了船载气象极轨卫星的接收和应用系统并长期应用于南北极科考的气象和冰区导航,建立了南极海冰立体监测和预报应用系统。获国家级、部委级、司局级科技进步奖15次,其中9次是项目主持人。获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纪中心授予  相似文献   

14.
北极探险一向被视为男人的天职,女性始终被拒之门外。80年代初,苏联女工程师瓦列金娜·莎茨卡娅和5名女伙伴,撞入了“女人的禁区”,在北极冰原上滑雪1000多公里,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暴风雪和严寒的考验,体会到北极探险的乐趣。1980年11月2日夜,由6名女性组成的北极探险队(包括4名工程师,1名医生和1名气象学家)从莫斯科出发了。她们的计划是穿过科拉半  相似文献   

15.
信息动态     
金希  刘涛 《海洋世界》2011,(12):6-6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新建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计划在2013年完成建造。届时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后勤保障能力和科学考察的平台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北极探险一向被视为男人的天职,女性始终被拒之门外。80年代初,苏联女工程师瓦列金娜·莎茨卡娅和5名女伙伴,撞入了“女人的禁区”,在北极冰原上滑雪1000多公里,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暴风雪和严寒的考验,体会到北极探险的乐趣。1980年11月2日夜,由6名女性组成的北极探险队(包括4名工程师,1名医生和1名气象学家)从莫斯科出发了。她们的计划是穿过科拉半岛、亚马尔半岛、北地群岛和符兰格半岛,最终到达迪克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北极活动历史,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和科学光环的小说,经历了英雄时代、无畏的考察时代、技术应用时代后,现在已步入了科学考察的时代。几百年来,世界各国探险家为了探险北极,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乘探险船或坐狗橇去,骑自行车或徒步等前往,有的试图同浮冰一道漂流到达,也有的乘坐气球或飞艇去。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到达北极点,已不只是一个梦,你只要花上约2万美元,就可以搭乘北极之旅的原子破冰船,直达北极点,并可登上船载直升飞机在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9,(11):4-5
随着11月8日“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厦门成功举办,2009年“第二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落下帷幕,厦门大学选手黄荔超和上海海事大学选手刘勋分别获得“南极特别奖”和“北极特别奖”,她们将分别随我国极地科考队分赴南、北极考察。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挪威探险家南森根据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流木漂到了格陵兰东海岸和“珍妮特”号探险船的物品在遇难3年后漂到距遇难地点2000海里的格陵兰岛。他认为,这些物品是被北极海的海流冲去的,于是,他决定利用北极海的海流,对北极进行探险。南森周密地制定了探险计划。其计划的第一步是,建造一艘抗冰压的新船,其次是严格地挑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