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张强  王胜 《干旱气象》2007,25(2):1-4
简要阐述了陆面水分过程的内涵,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独特性,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和土壤特性对陆面水分过程的敏感性。并且,总结了国内外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研究的不足之处,讨论了进一步开展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天气动力学角度看云物理过程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孙继松 《气象》2014,40(1):1-6
文章讨论了深湿对流过程中的天气动力学过程(宏观过程)与云物理过程(微观过程)对云的形态特征、天气现象演变的影响和它们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从天气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雷暴移动发展过程,比较了不同性质云的降水量估算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定义了一种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和雾凇天气过程的识别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识别出了1954-2009年中国60个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28个大范围持续性雾凇天气过程和19个大范围持续性雨凇天气过程。雾凇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而雨凇天气过程集中在江南一带。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雾凇天气过程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突变减少,在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几乎没有出现该类过程。气候变暖可能是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减少的重要原因。受气温升高影响,中国冰冻天气过程的持续性减弱、影响范围缩小,导致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出现的频次减少,易于出现持续时间更短、影响范围更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陆面过程是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生化过程之一。沙漠陆面过程及相应的小气候效应已经成为当前沙漠气象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在沙漠陆面过程野外观测、陆面过程特征及参数化、陆面过程模拟、小气候及陆面过程对小气候影响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于沙漠小气候、沙漠陆面过程及沙漠陆面过程参数化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在沙漠地区气候考察、沙漠边界层高度、沙漠热力环流、绿洲效应、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特征、沙漠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及结果、沙漠陆面过程对气候的影响、沙漠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方面的成果,回顾了近年来利用地面观测设备和数值模式等对气候效应和陆面过程直接观测和数值模拟所获得的观测事实和模拟试验,并讨论了其陆面过程参数化对模拟的影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气相化学过程是硫沉降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气相化学反应既是SO2气体的氧化去除过程,也为液相化学过程提供初值条件。首先建立了一个适合于研究硫沉降过程的气相化学数值模式,模式包括了52个方程、31个物种。然后利用这个气相化学模式探讨了SO2的气相氧化过程对大气温度、湿度、太阳光强等条件的敏感性并给出了SO2气相氧化率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6.
简评陆面过程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张强 《气象科学》1998,18(3):295-304
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陆面过程对天气,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陆面过程模式在大气数值模拟中的重要性;回顾了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一些陆面过程模式之间的主要结构差别;讨论了目前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简述了大气中尺度模式与陆面过程耦合的必要性以及当今耦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暴雨和雹暴个例中闪电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暴雨与雹暴过程中对应的闪电活动特征显著不同,为了对比这两类对流过程中的闪电活动特征差异,该文选取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雷暴个例——暴雨过程和雹暴过程,利用全闪(包括云闪与地闪)定位数据,分析了两者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对流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暴雨过程中地闪频次和正地闪比例均低于雹暴过程;相对于暴雨过程,雹暴过程的主正电荷区放电高度更高,主正电荷区所处的温度偏低;暴雨过程中,总闪频次与对流降水量、总闪频次与对流降水强度的相关性均优于雹暴过程。总体而言,雹暴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更为复杂,这可能与雹暴过程具有更为复杂的动力和冰相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陆春松  徐晓齐 《湖北气象》2021,40(3):271-279
夹卷混合过程表征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云物理和动力过程中不确定性最大的过程之一.它影响着暖云降水形成过程,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强度,云-气候之间的反馈等.本文总结了夹卷混合机制的含义和分类,云降水物理和光学性质的重要性,以及夹卷混合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参数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夹卷混合过程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强  王胜  黄荣辉 《干旱气象》2011,(2):133-136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大气和气候有明显影响.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在4个方面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些独特性对天气过程和气候特征的6个方面影响.并且,讨论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科学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4个重要问题,对如何继续发展做了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模式模拟了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硫沉降。模式中详细考虑了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对SO2输送、转化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与IMPACTS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的比较,显示了该模式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SO2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及干湿沉降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不同季节该区域的硫沉降和向外输送的情况,并且模拟了该区域2002年全年的硫沉降分布状况,这为该区域有效地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1995年7月7~8日产生贵阳地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着重考查了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特征,指出了直接造成该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是低空冷涡和急流;并结合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及其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区域对流层光化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气象学报》2001,59(2):246-255
将 MM5和 RADM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大气光化学模式。用此模式来研究区域大气光化学过程。分析了大气光化学过程中前体物、自由基以及主要产物的时空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到了大气光化学过程各主要成分的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水平平流、垂直扩散及沉降以及化学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在大气光化学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表明 ,水平平流和垂直扩散及沉降等物理过程对大气光化学过程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延伸期天气预报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随着低频天气图方法在全国的推广和普及,延伸期天气过程预报在我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开展。为了与过程预报的服务需求相适应,浙江省气候中心设计研发了延伸期天气过程预报在线展示系统。本文从设计思想、系统架构、未来设想3个方面对在线展示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立足于以预报对象为导向的原则,设置了强降水过程和强降温过程2个栏目。强降水过程栏目涵盖预报与实况对比图形、预报文稿、动态评分表格、实况简述表格、实况详述表格5部分内容,强降温过程栏目展示内容与强降水过程栏目类似,但不包含动态评分表格。未来拟从强降温过程指标判别的合理性、强降温过程评分方案、拓展预报体系3个方面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历年汛期各类暴雨过程的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统计出桂林历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数值产品要素特征,并检验了日本短期预报产品对各类暴雨的预报能力。然后通过对预报桂林暴雨的各种日本数值产品临界值的分析,挑选出一些相关性较好的要素产品预报因子,统计出桂林局部暴雨过程和致洪暴雨过程预报指标,最后对大暴雨过程预报指标及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数值产品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宁夏与甘肃沙尘暴过程的时空分布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宁夏13个代表站1955-2003年共49a的沙尘暴实测资料,确定了宁夏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强度标准,划分了1955年以来的特强、强和一般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研究了宁夏沙尘暴过程的时间和强度演变特征,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最后与上游甘肃省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为西北东部地区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和联报联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宽带网的天气雷达实时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加强重大暴雨过程的快速评估工作,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吉林省1951~2004年明显暴雨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反映明显暴雨过程程度的3项单项指标及综合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明显暴雨过程的评估等级进行了划分.利用综合评估指数序列的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对综合评估指数进行了正态性检验.由于综合评估指数符合正态分布,给出了其异常气候重现期评估指标.利用明显暴雨过程的评估等级指标以及异常气候重现期评估指标对2005~2006年的明显暴雨过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用可行,可以满足快速、及时评估等气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一次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恒德  饶晓琴  乔林 《高原气象》2011,30(5):1255-126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月30日~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形成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诊断分析了该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同时还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该过程雾的性质主要为辐射雾,每天05:00~...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黄沙长距离输送模式设计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黄美元  王自发 《大气科学》1998,22(4):625-637
在比较国内外相关起沙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北方大量气象台站的有关起沙过程的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北方的用于黄沙输送模拟与预报的新的起沙机制模型。采用此起沙模型,通过对黄沙输送过程中的干沉降过程、降水清除过程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东亚地区的分谱的黄沙输送模式。模式考虑了黄沙的分谱机理及可能的微物理过程。通过与实测资料的对比,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沙的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运用毫米波雷达探测对2017年4月15日夜间造成低能见度天气的降水-雾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水平分布特征分析得出该降水-雾过程空间尺度约为15 km,雷达回波强度范围为-20~25 dBz.对该过程的垂直结构进行分析后显示,此过程经过时,近地面经历了由降水到雾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对雷达径向速度的分析显示过程的主体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卡尔曼滤波法在西峰雷达估测降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燕 《干旱气象》2008,26(1):78-82
应用卡尔曼滤波校准法,利用地面自动雨量计的降水量值,对庆阳市2007年7月和9月2次降水过程中的2个雨量较明显时段的雷达估测值进行了校准分析,并与雨量计测量的雨量值进行了误差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混合降水过程的校准效果要优于均匀降水过程。校准后,混合降水过程的相对误差从166.4%下降到了7.6%,均匀降水过程的相对误差从284.3%下降到了56.9%。由此可以看出卡尔曼滤波校准法能有效消除雷达估测降水过程中的各种随机噪声,并能提高雷达定量估算区域降水量的精度,同时还较好地保留了雷达探测降水的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