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万玉胜 《吉林地质》2002,21(3):74-77
地矿部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尤其是属地化之后。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发展地矿产业经济,半矿信息系统,让我们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本文着重论述建立地矿信息系统的意义,内容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根据地矿勘查工作自身的特点, 建立以主题式地矿点源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的共用数据平台; 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地矿勘查工作主流程进行充分改造, 实现全程计算机辅助化; 进行“多S”的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 同时实现勘查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为此, 需要加强地质信息科学和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方法论研究, 重视与地矿勘查工作相适应的集成化信息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作者在文中对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先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而了解国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对我国土地、地矿行业国土信息系统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国土资源数据状况,数据库现状,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及今后信息系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的工作建议等。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技术与地矿工作信息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吴冲龙 《地学前缘》1998,5(2):343-355
地矿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地矿工作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地矿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的核心,是地质矿产信息系统建设,而主要技术手段是计算机应用。当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地质工作的全过程,成为地质工作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主流,极大地推动了地矿工作的前进。地矿工作信息化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多个分支前缘。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资料,评介了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矿工作信息化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易学好用的专业管理软件的缺乏是制约地矿行业管理现代化的瓶颈,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GIS平台开发的中国黄金地质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并探讨了该系统在地矿行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黄金地质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万成  邢俊兵  臧忠淑 《地质论评》2000,46(Z1):204-207
缺乏易学好用的专业管理软件是制约地矿行业管理现代化的瓶颈.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GIS平台开发的<中国黄金地质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并探讨了该系统在地矿行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孙建华  刘志方 《城市地质》1996,8(4):28-32,F003
本文针对当前地矿部门岩心钻探生产形势和未来发展要求,简述了制定提高地矿部门岩心钻探生产效率的综合技术对策的必要性和意义,在明确的主导思想下,论述并提出了一套综合技术对策建议,供地矿部门岩心钻探管理决策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8.
矿管信息系统是地矿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进行科学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手段。江苏矿管信息系统也是全国矿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并由9个分支系统组成,其建设已达到一定阶段。矿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先试点、后推广,坚持标准化等原则来进行,并应确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加速信息系统建设应从认识、信息网络、培训人员、经费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宏毅 《江苏地质》1997,21(1):56-60
矿管信息系统是地矿行矿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进行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手段,江苏矿管信息系统也是全国矿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并由9个分支系统组成,其建设已达到一定阶段。矿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先试点,后推广,坚持标准化等原则来进行,并应确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加速信息建设应从认识,信息网络,培训人员,经费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参数化设计方法在地矿图件计算机辅助编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对CAD基础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可使地矿点源信息系统更能适应复杂地矿图件的编绘工作;以线型制作和图案填充为便说明,经设计的具体实现途径是用参数化表达图元内部特征和建立图元间关联关系的数据库;应用参数化设计方法进行图件编绘程序开发,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灵堂模型和灵活地应用数据库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地质数据挖掘与分析带来了新的机遇。借鉴大数据技术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多源异构的地质数据集成方法,为数据挖掘、地质数据信息化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针对北京周口店研究区,建立了其野外地质三维综合信息平台,将各类地表、地质体、地质信息等结构、半结构、非结构数据集成到统一的平台系统中,实现了研究区域相关地质数据的集成管理、可视化浏览、查询与分析,为大数据方法在地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诱发了煤矿区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开展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结构–地下水环境–生态环境动态演化的耦合机制研究,发展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理论和技术,对于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煤炭开采技术,分析了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1)开采前煤炭赋存综合地质条件勘查、评价,开采区生态环境类型划分:通过三维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性质和生态环境等系统调查分析,阐明煤炭开采区损害类型及其主控因素。(2)煤炭采动作用下地质条件变化与地质结构功能系统演化:阐明煤炭开采条件下覆岩变形特征及地质条件响应模式和损害机理,揭示开采过程中应力场、变形场、渗流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损害规律。(3)采后煤炭绿色地质保障技术与生态环境功能重建:研究采后覆岩结构、地质结构功能、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采空区与遗留资源的利用途径,恢复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功能。基于精准勘查与监测,创建含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和岩体力学性质等信息的数据库,建立煤炭开采地质结构演化动态模型,构建生态脆弱区煤炭...  相似文献   

13.
浅谈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上海模式在湖北黄石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支撑。但是,地质资料的分散保管、各自利用的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的需求。上海市地质资料汇交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将城市勘察地质资料纳入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主流程,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了城市勘察地质资料的正常汇交;(2)建立了城市地质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方法;(3)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4)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机制,上海市地质调查院以地质需求为导向,加强地质资料集群和深度开发服务。同上海市相比,黄石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具有独自特点:将地质数据分为11类,计100多个数据类型;建立了矿业城市和地级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在城市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业城市矿政管理与服务模型;对地质资料进行了分步集群化,即地质资料目录收集齐全→地质资料收集、汇交齐全→建全试点数据库→建好地质三维模型→地质资料、数据、图形、模型的管理和分析评价;建立了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还有待完善。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建立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方法,对全国矿业城市和地级市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质保障是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不可或缺的基础。综述了我国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建设30年来在保障内涵、基础理论研究、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的主要进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煤炭绿色智能开采背景下地质保障系统建设面临的5方面技术难题:地质信息采集与解释的智能化水平不高,静态地质条件探查精度较低、综合研究程度不高、超前预测可靠性亟待提高,动态地质信息实时在线监测方法单一、致灾响应评价技术标准缺项,地质信息管理与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技术水平不高,三维地质模型精度不能满足智能开采对地质透明化的要求。指出煤矿地质保障系统未来应以精准地质预测为目的,以实现地质透明为目标,以精细地质探测和精准地质表征为突破口,重点在以下方向攻关:(1)以建立具有矿井地质特色的全空间地球物理场多参量响应模板为目标,不断加强矿井物探的应用基础研究。(2)低空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在地质探测和监测数据采集中的先导性示范研究。(3)加强矿井地质体赋存与分布规律和采动覆岩变形规律研究,探索精准辨识“地质异常”的方法,研究基于矿井地质与工程特色的智能开采地质条件定量描述和分区综合预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4)多源多维异构地质数据体交换格式与建库...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斑岩铜矿的构造地质、成矿时代和控矿因素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需要针对具体的矿区开展地质调查以获取矿区标志性蚀变矿物组合信息, 从而利用遥感技术手段提取矿区蚀变信息, 确定找矿远景区.通过综合分析秘鲁南部斑岩铜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 确立了以泥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组合蚀变矿物带为遥感找矿指示标志, 并以ASTER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开展蚀变矿物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结合已有矿区地质资料、高光谱影像和实地勘查结果, 验证了典型蚀变带矿物信息提取结果的可靠性, 另圈定了2处找矿远景区.在综合分析、梳理已有研究基础上, 构建了多光谱遥感找矿模式, 并在智利、阿根廷等其他多个斑岩铜矿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对复杂构造、下组煤层和灰岩探测的精度不高,很难满足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对地质条件透明化、精准化探测的需求,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运而生。中国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5—2007年,探索与试验阶段;2008年—2014年:试验与示范阶段;2015年至今,推广与应用阶段。经过近20年的发展,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显著提高了复杂地质构造的探测精度,在解决特殊地质问题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与勘探实例,对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环节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面向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对小、微构造解译和岩性精准识别的迫切需求,提出地震观测系统的优化技术、连片处理技术、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OVT域的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深度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人工智能处理解释技术等,将是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比照传统概率统计分析法,介绍了泛克里格法处理化探数据的原理、方法和特征。以内蒙中部区化探数据为例,利用常规概率统计分析法和泛克里格法分别提取了Cu概率异常和Cu剩余异常,结合地质、矿产内容对比分析发现,常规概率统计分析法提取的Cu概率异常虽与金、铜、多金属矿产相关性较好,但异常面积较大,尤其是高背景地区成片出现岩性异常,对找矿工作不利;相比较而言,泛克里格法提取的剩余异常受背景干扰少,独立性好,与铜、金、多金属矿床、矿点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有利于找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地质勘探数据管理模式制约着数据应用的便捷性和数据的共享范围,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体化为地质勘探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伊敏矿区电子版地质报告数据管理系统为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关系数据与图形数据统一管理模式,结合网络技术的数据传输与存储平台,建立了基于网络信息服务的地质勘探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充分挖掘地质勘探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便于地质勘探数据分发共享。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煤炭勘查地测空间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变地测行业生产与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化程度,基于组件GIS开发了煤炭勘察地测空间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了.net2003 C#语言,其良好的开发界面和方便快捷的开发模式,保证了系统开发的简易性,节约了时间成本,且在功能设计上立足煤炭、地勘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系统不仅适用于地勘、地测部门,也可以广泛应用于采矿等相关技术部门,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库及图形处理专业化软件。应用实例表明该系统具有实用、专业、高效、易操作、动态预测可视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是影响当前智能开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亟需构建高精度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分析智能开采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以黄陵一号矿某智能工作面为例,结合工作面所有的地质勘探资料,利用TIM-3D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了工作面初始静态模型和回采工作面动态模型,搭载透明工作面数字孪生系统对智能开采地质模型进行展示;通过对比回采揭露真实煤厚值与地质模型预测煤厚值,分析静态地质模型与动态地质模型的误差,探讨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静态地质模型精度不能达到智能化开采的地质要求;更新后的动态地质模型可显著缩小煤厚预测误差,基本能达到智能化开采的地质需求;模型的误差是测量误差、采样数据量及其分布、插值算法选取共同造成的。综合认为模型的建立要充分融合工作面所有地质信息,模型建立巷道标志点的间隔应该小于10 m,模型动态更新的推采距离应该小于15 m。研究结果对于充分认识当前智能开采地质模型精度水平有重要意义,为下一步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