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叙述了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的建立过程,并将其应用于连云港近海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近海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且田湾核电站海区的沉积物环境质量要优于其它海区,而连云港港口区的沉积物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熵权属性识别模型不仅能对评价对象进行准确合理的识别分类,还可对其进行打分排序,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分辨率,为环保决策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针对我国沉积物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基于近海沉积物监测常规指标和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了沉积物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划分出三类沉积物质量综合指数(F)的量化区间值,并在九龙江及毗邻海域进行了示范应用。模型结果显示九龙江口沉积物质量以二类为主,具有面源和点源的复合污染特征,关键区域为漳州近岸海域;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指标为Zn、Cu和Pb。评价结果较好地反应了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为九龙江口底质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根据厦门同安湾和大嶝岛海域2004年夏季的监测资料,按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用质量指数法对水质和沉积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监测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较好,水质综合质量指数为0.55,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个别站无机氮超标.表层沉积物综合质量指数为0.682,单项因子总磷和总氮超标,重金属的铜和个别站的铅超标.  相似文献   

4.
渤海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渤海404个站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潜在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利用富集因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湾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最高,渤海海峡最低;渤海Cd具有强潜在生态风险,Hg具有中等?强潜在生态风险,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Cr和Ni的少量站位超过毒性阈值上限,其余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毒性阈值下限,表明渤海发生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污染的概率很低。沉积物中粒度效应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具有主要影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Cd,主要分布于辽东湾的锦州湾和复州湾,其次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Hg对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有重要影响,亟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大港湾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8月对大港湾海域的水质、沉积物、生物监测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根据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综合分析了水质中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相似文献   

6.
介绍南沙综合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中南沙海洋环境质量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点。该系统实现对南沙海洋水质及沉积物环境质量调查数据的系统管理。使用该系统可安全,迅速地实现数据的维护,质控,检索和统计,是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补充中国海湾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方法,作者通过整理和综合胶州湾常规监测项目中6年(2003~2008)的监测数据,经数据整理与综合、生境区域划分、评价因子选择、因子阈值确定、指数建立、指数验证与应用6个过程,初步建立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指数存在季节性差异,本实验以夏秋季节为例)。指数建立过程中将生境区域通过溶解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及透明度3项指标划分为参照区和受损区,低营养盐、高透明度海域划为参照区,相反则划为受损区。通过检验11项浮游动物因子参照区与受损区的差异性,最终确定7项为指数建立的评价因子。对7项评价因子得分加权平均即得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得分。将指数得分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表征不同的浮游动物要素质量状况。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建立为从浮游动物角度评估胶州湾环境质量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对胶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良好补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海区浮游动物的质量状况,同时为发展和完善海湾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事故风险不断增大,而国内外在危化品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尚不完善。本研究针对危化品泄漏入海事故的特点,构建了危化品泄漏事故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技术路线,参考相关技术规范和文献资料,明确了不同类别海洋环境敏感程度的划分原则,提出了危化品泄漏事故等级和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环境质量要素,探讨了不同评价等级下调查范围、站位和频次等的设定方法。获取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后,提出了基于有序二元对比定权的综合指数法评价危化品泄漏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为危化品泄漏事故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12年8月对福建罗源湾海域的环境质量调查结果,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综合分析了海水中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与生态风险效应。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中除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存在超标外,其他环境因子均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除滴滴涕外,其他因子均符合海洋沉积物标准。20%的站位富营养化指数大于1,该海区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沉积物中铅的富集程度相对较大,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三亚东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 三亚东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元素的“粒度控制律”制约,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陆源细粒沉积。地积累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未达到污染程度,属清洁状态,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一、东营市毗邻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2007年监测数据表明,东营市近岸海域主要以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的定量评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站位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点构面,构建大尺度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建立由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滨海湿地和生物体组织污染物5大类、13个参数指标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渤海海岸带环境状况为一般到良好,与渤海环境现状基本相符,能综合与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海州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污染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状况,以2010-09在该海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沉积物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在调查海域承现中部及西部近岸区域高,东部低的趋势;2)该海域表层沉积物各调查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大沽河潮坪沉积(柱状样)金属元素含量的垂向变化,表明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不大,但大多数元素都反映出了向上富集的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柱状样金属元素进行分析,提取了4个主因子占据样本信息量的81.46%,以此定量判别了金属元素的来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污染评价,结果显示柱样沉积物主要受Cu、Zn和As的污染,但污染程度很低,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及环境质量。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8种重金属(As、Cu、Cd、Cr、Hg、Ni、Pb、Zn)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Hankanson法和Igeo(地累积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质量。在辽东湾葫芦岛附近海域、西南部六股河口东南部海域以及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u、Cd、Cr、Hg、Ni、Pb和Zn含量偏高。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一致,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Hg和As,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Cu、Pb、As、Zn、Ni和Cr,各站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50,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Cd和Hg是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中主要污染物,局部区域达到中、中-强污染程度。环境质量评价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但Cd和Hg显著富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对天津北部近岸贝类增养殖区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了2012-2013年该区域多介质(水体、沉积物及贝类)中重金属的含量。本研究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单因子评价法及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本海域海水中重金属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均符合《沉积物标准》一类标准;2012-2013年的潜在危害指数均为轻微水平;2012-2013年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2013年贝类生物中重金属含量较2012年明显降低。综合各项评价结果,尽管天津北部近岸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满足功能要求,但应该重视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5年2月对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表层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并综合分析了水质中富营养化程度及有机污染程度,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效应。  相似文献   

18.
庄宏儒 《海洋科学》2006,30(7):43-47
根据2005年8月对厦门典型养殖海域——同安湾及大嶝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以及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并运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估了沉积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同安湾和大嶝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Cd,Pb,Cu,As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60,0.057,31.8,20.4,7.27mg/kg和0.047,0.096,26.6,25.2,6.65mg/kg;各重金属元素之间(除Cd外)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有机质也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各要素均未对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构成污染,表层沉积物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沉积物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了县级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县级海域环境质量系数计算模型、县级海域生态质量系数计算模型以及县级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定义了县级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程。以普陀区海域为例,对县级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关键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实而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以及改善县级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美兰  陆超华 《台湾海峡》1992,11(3):192-196
本文在1986年4月至1989年1月间深圳湾12次环境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报道了6个调查站的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N(?))的含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并且对该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作出了评价,为今后深圳湾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