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M模型和ESDA等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2002-2014年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总体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呈缩小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3地区内部差异是全省工业环境效率整体差异的主因;高效率县域集中分布于苏南地区,低效率县域分布于苏中、苏北地区,整体上呈现两极分化型空间格局,近年来有向橄榄球型格局演化趋势;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集聚于苏南,而"L-L"型县域集聚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形成两大趋同俱乐部;经济水平、能源利用率、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是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水平是对其空间差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县,"冷点"主要分布于南部六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榆林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结合江苏省经济结构和自然环境情况,选择合适的碳排放模型进行核算,得到江苏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综合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和NDVI数据,再结合人口、GDP和工业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碳排放的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并开展江苏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模拟,得到大小为1km×1km的碳排放空间格网,并对模拟结果纠正,用以研究江苏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碳排放清晰地呈现出"苏南苏北苏中"的格局,苏南地区分布着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和以南京市区为中心的碳排放高值集聚的"热点"区域;在各区县内部,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人口、GDP产值等密切相关,明显集中于人口、工业聚集的市区和县城区域。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苏省依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呈现以苏锡常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并显示出"扩散-集聚-扩散"的空间演化趋势,苏北地区正在成为苏南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发展阶段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省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是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江苏转移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是驱动污染密集型产业由苏南、苏中向苏北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改善政府调控、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5.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仇方道  金娜  袁荷  单勇兵  白亮宇 《地理科学》2017,37(10):1459-1468
整合ESDA和GWR 模型,以徐州都市圈为例,分析了2005~2014年成长型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① 研究期内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程度不断增强,同期各县域间差异呈持续增大趋势;②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差异格局的多尺度性特征显著。城乡尺度上,呈现以地级市市区为中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式区域格局;省际边界区域尺度上,呈现向鲁南>皖北>苏北>豫东的区域格局演变趋势;③ 强响应县域主要向京沪铁路沿线地区集聚,城镇空间扩展轴线正在形成。弱响应县域在皖苏、豫皖边界地区集中,形成了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较低走廊;④ HH型县域主要集中于地级市市区及其周围地区,LL型县域在豫皖苏边界区域的黄河故道沿线地区集聚,表明南北差异正成为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关联性差异的主要表征;⑤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呈现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创新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的特征,且空间不均衡性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少剑  谢紫寒  王泽宏 《地理学报》2021,76(12):3103-3118
县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和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了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变化、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并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对县域人均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加大,且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差距悬殊。② 县域人均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碳排放远高于其他地区,空间极化效应明显。③ 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的区县数量逐渐增多且分布重心向西北移动,而低—低集聚的区县数量不断减少,主要集中于中南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集聚类型具有空间锁定效应。④ 人口密度、政府财政支出对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第二产业产值规模、碳排放强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中低碳排放水平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是实现整体碳减排的关键。因此,政府减排策略的落实应考虑区县碳排放的阶段性差异,实现落后地区发展和转型“两手抓”的同时发挥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在碳减排中的先导作用。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作为现阶段县域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江苏省县域企业发展水平和民间资金规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县域企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稳中向好,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得以改善,传统苏北、苏中远落后于苏南的形势在逐渐好转;②民间资金规模在时间演化过程中呈现"两段式"的发展态势,空间上苏南与苏中、苏北呈现差异化的演进趋势;③县域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民间资金规模在空间耦合关系上呈现"东南极化、西北滞后"的特点;④县域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民间资金规模呈现一定的正向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在减弱。  相似文献   

8.
张馨 《干旱区地理》2018,41(5):1115-1122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碳排放及其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我国30个省区2000-2015年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和时空差异,并通过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以及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即每提升1%,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046 9%、0.938 6%、0.722 6%、0.411 6%,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的驱动效应。对于碳排放强度而言,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均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通过经济水平分组,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城市化水平分组表现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也随之降低。通过研究,可为我国合理制定CO2减排的区域差异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域2000—20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自然段点法,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省碳排放量进行分类,分析其空间分异化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了相邻各省份碳排放量的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角度,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结果表明:1)时间上,我国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5年仅下降2%。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空间上,高值碳排放由环渤海及东部沿海省份逐步蔓延至中西部个别省份;2)各省域碳排放主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征,高高集聚稳定集中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江苏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与高碳排放的省份形成一个低高集聚区域;3)东、中部比西部省份更易受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是驱动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是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对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有正向驱动和负向抑制作用,除贵州省外,其余省份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均是正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07年江苏省各县域单元FDI,本文采用ESDA技术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对江苏省FDI区域差异和分级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FDI分布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这是导致江苏省FDI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随着FDI增大,江苏省FDI分布具有从苏北向苏中、苏南地区过渡地趋势,换句话说,具有由经济落后的苏北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与沿江地区集聚的特点;江苏省FDI空间分布多圈层集聚现象明显,根据FDI重心曲线将其划分为集聚核心区、高度集聚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4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 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2.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政府政策因素作用相对较小。(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工业产业升级和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也成为低碳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合运用碳排放量物料平衡法及结构分解模型,核算2001—2017年广东省城市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同时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分析工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碳转移格局变化,以期从各市碳排放变化与市际间碳排放转移两个角度探讨低碳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001—2017年期间,广东省的工业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且地区差异也逐渐增大,呈现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空间特征,由单核心演变为“T字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强度综合决定,其中规模效应的作用强度最大、技术效应次之,结构效应的作用最弱;工业碳排放转移格局呈现由珠三角地区向外围转移的趋势,珠三角地区为高、中能耗工业碳排放主要转出地,粤东西北地区为高、中能耗工业碳排放主要转入地。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M模型、ESDA与GWR等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分析2002—2015年江苏碳排放效率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空间上呈南高北低格局;研究期内江苏碳排放效率的分布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形成以昆山、南京市区以及无锡市区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区和以泗阳—宿迁市区—沭阳为中心的冷点区并向外扩散的空间俱乐部;城镇化水平对江苏省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的影响逐步增强,技术创新影响作用逐步凸显,能源消耗强度对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影响程度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8~2008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数据,初步分析了江苏省能源碳排放的现状。以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为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2002年、2008年江苏省县域的"排放—效率"类型进行了基本划分,并分析了各聚类碳排放格局特征。结果显示:GDP标准下的发达地区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县市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型;以南京市区和徐州市区为代表的"高排放—低效率"地区,占全省碳排放量的一半,是江苏省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不同聚类类型间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同类型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局部格局的不稳定性,使县域在不同聚类类型间的跃迁行为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科技政策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相似文献   

17.
据2006—2015年间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核算中国大陆30个省(除港澳台、西藏外)的制造业碳排放,并依据要素密集度将制造业划分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3类。在分析制造业以及不同类型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基础上,运用Kaya模型将碳排放驱动因素划分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4个方面,并运用LMDI-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除北京外,其余省域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资金密集型制造业碳增长最高,其次是技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各省、各类型制造业碳增长的首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强度与能源碳强度的变化在各省、各类型制造业碳排放中呈现双向效应,且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因此,在未来,各省、各类型制造业碳减排措施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采用各细分能耗数据,测算和分析了不同区域和类型资源型地级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机理的空间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技术探究了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从单位就业人数碳排放量来看,东部和西部资源型城市超过资源型城市整体水平,其中煤炭型城市远超整体水平;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来看,东、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均超整体水平,其中煤炭型城市远超整体水平;经济规模和能源结构是资源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较为显著,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采取因城而异的工业低碳转型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域城镇居民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晔  刘丹  张林秀 《地理科学》2016,36(5):691-696
从消费角度出发,分别对2003和2012年中国城镇(不含港、澳、台地区)居民碳排放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人口因素对区域分异有弱化作用。从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来看,不同地区消费构成、能源结构、产业结构3因素对城镇居民碳排放影响的差异总体表现为:消费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其他部门相比,大多数地区工业部门的生产能耗、投入产出周转量和产品购买量是影响当地城镇居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各地区城镇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政府应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能耗模式、产业模式和消费模式因地置宜管理城镇居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