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大神堂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现代活体牡蛎群聚海域,区域内地质条件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贝类生物与砂质沉积物等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活牡蛎礁海洋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受海洋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影响,牡蛎礁区面积逐年减缩小,生物资源持续衰退,2013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本文分析了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现状,探讨了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构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等问题,以期为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养护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牧场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一种新兴技术和产业,海域中投放的人工鱼礁可以为牡蛎生物提供理想的繁殖和栖息生境。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中已发现大量新生的牡蛎生物体,然而牡蛎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存在异质性,其影响因素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立足于天津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基于线性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量化了礁体与牡蛎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牡蛎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识别了主次关系。结果表明:区域水深、坐底时长、礁体密度、牡蛎礁距离均对牡蛎生物量有重要影响,其中,坐底时长、礁体密度与牡蛎生物量为正相关,区域水深、牡蛎礁距离与牡蛎生物量为负相关,坐底时长、礁体密度及牡蛎礁距离等3 个环境变量对牡蛎生物量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牡蛎礁的修复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文利用无人机对蛎蚜山牡蛎礁进行地貌观测,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重建出航拍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包括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目视解译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航拍区域的牡蛎礁主要有三种形态:条带状、斑块状和环状。条带状牡蛎礁脊线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可能由环状牡蛎礁退化或牡蛎的生物自组织过程形成。航拍区域的地貌面高差可达5 m以上,地势最高处高程为0.5 m(85高程,下同),最低处高程为-4.7 m。礁区内的礁体仍处于退化状态,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礁体表面出现坑洼→坑洼进一步扩张、延伸→形成溶槽→礁体分隔、分解,同时伴有沉积物对礁体的掩埋。本研究表明,无人机SfM技术可以高效获取牡蛎礁的地貌信息,为研究牡蛎礁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江苏南部海岸牡蛎礁演化的几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岸带生境,并且记录了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根据碳酸盐沉积层序模拟的方法,提出了一个牡蛎礁演化模型,由海平面波动过程、碎屑沉积物顶面高程、牡蛎礁垂直生长率、牡蛎礁顶部高程等四个模块所构成。垂向生长率函数的输入参数通过牡蛎礁沉积环境分析和古今地貌对比方法而确定。应用该模型探讨了江苏海岸小庙洪牡蛎礁的定殖、生长和最终被埋藏的演化历程。模拟结果显示,牡蛎礁顶部水深和河口湾环境参数是牡蛎礁演化的两大限制因素,小庙洪牡蛎礁的最大垂向生长率约为12mm/a,礁体发育初期以垂向增生为主,大约910年前礁体出露于平均低潮面后,转向以侧向扩张为主。该礁体的出露规模在330年前达到最大,目前牡蛎礁的生长几乎停滞,并将在250年后被埋藏,其时牡蛎礁的最大可能厚度达12m。牡蛎礁演化模型显示牡蛎礁建造过程具有复杂性,是海平面变化、地面沉降速率、碎屑沉积速率、盐度、悬沙浓度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牡蛎礁顶板应看成是低于当时海平面的标志,并不代表海平面高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南通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远程视频监控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在海洋恶劣环境中实施视频监控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并对系统实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为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南通海岸线长206千米,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近年来,南通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环保优先融入沿海开发的全过程,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建设了江苏第一个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建设了省内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全国沿海地级市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在全国第一个启动了渔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南通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连续3年评为全省先进。南通市在海洋环境保护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生态评价与保护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对小庙洪牡蛎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分析其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稳定性、自然性以及人类威胁程度等。为小庙洪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江苏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卫星影象和野外实地勘察资料对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牡蛎礁发育在强潮淤泥质潮坪上,造礁牡蛎主要是近江牡蛎和长牡蛎,表层的鲜活牡蛎为褶牡蛎。牡蛎礁区海水属盐度较高(27—30)的半成水,含沙量较大,为0.2—0.3g/L。活体牡蛎堆积体顶面高于周围潮间下带滩面1.0—1.5m。潮流较强,多在0.5—2.0m/s。海岸剖面可分为4个带,即礁后潮间带、潮沟、礁体生长带及礁前斜坡带。由于处于海岸侵蚀段,礁后潮坪缺失潮上带和大部分的潮间上带。礁后潮坪主要以粗粉砂为主,礁后潮沟冲淤变化较大,故礁体生长带时而为一沙洲,时而又与岸滩相连。礁体生长带分布在潮间下带,可看到独立的斑状礁体、带状礁体和大面积环状礁体群。环状礁的微地貌可以划分为礁塘(泻湖)、塘口和塘沟、塘口三角洲、礁墙和礁平台等。  相似文献   

9.
战神 《海洋世界》2013,(6):18-19
品味美食的牡蛎节目前牡蛎节最盛行之处当属爱尔兰的戈尔韦。戈尔韦国际牡蛎节始办于1954年,举办日期为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节日有狂欢聚会、牡蛎品尝会、开牡蛎竞赛以及盛大的牡蛎酒会,游客们可以尽情享用牡蛎和各种美食,还有机会看到开牡蛎大赛上的精彩表演。"牡蛎节"在某些地方又被称为"牡蛎宴节",是欧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的众多埋藏牡蛎礁体内部,除正常牡蛎壳堆积层外,还存在一些水平夹层,以往的文献对其成因有多种解释。对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体中所含水平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江苏海岸南部现代活体牡蛎礁顶部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渤海湾埋藏礁体中局部范围内分布的水平夹层与江苏海岸活礁体顶部的现代沉积相似,其特征与礁体生长时的局部水动力条件有关;但是,江苏海岸活牡蛎礁顶部的现代沉积特征不同于那些大范围分布于埋藏礁体内的水平夹层的特征,后者的成因尚待进一步研究。礁体剖面记录的垂向层序,在反映环境演化的同时,也反映了礁体生长时的平面特征。  相似文献   

11.
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牡蛎礁贝壳属种做了鉴定和^14C测年,对牡蛎礁充填物做了粒度分析、矿物分析、有孔虫分析、幼体贝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牡蛎礁由长重蛎、近江重蛎及泥沙组成,属于福建沿海晚更新世末闪海侵(44000-20000a.B.P.)河口产物。牡蛎礁起始于23000a.B.P.-15~-20m;海侵过程中沦入浅海;海退时完成造礁。现今,牡蛎礁出露低潮带是地壳上升和海岸侵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海洋牧场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和涵养近海渔业资源的新模式, 而海上风电是我国新的清洁能源产业。本文在分析广 东省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基础上, 分析了马尾藻藻礁建设在海洋风电场的适宜性和投放条件, 探讨了在广东省开展以人工藻礁 场 + 海上风电场为特点的融合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以及对于生态用海 、生态管海和海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必要性。研究 认为“海洋牧场 + 海上风电”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提高海域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1):30-37
在广袤的海洋中,大量各式各样的珊瑚礁使水下世界更加绚丽多彩。珊瑚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形成的。珊瑚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类,体型呈辐射对称,石灰质外骨骼或皮层中含有大量骨针。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并且由于有单细胞的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快,所以能造礁。  相似文献   

14.
在不妨碍海洋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是增强海洋特别保护区自养能力,实现海洋特别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综合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和旅游设施容量3个因素,对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37 677~39 589人次/d,并提出重视对保护区营养盐因子的输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旺季客流疏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岸外的小庙洪牡蛎礁在海岸地貌学上是一稀有的生物沉积体。这种位于蚀、淤交替岸段潮间带、古礁体和活体共存的牡蛎礁体是我国所仅见。现场观察了牡蛎礁体的地貌特征,并使用GPS和全站仪进行了主要礁体分布与高程的测量,表明礁区地貌面不是一个水平面,相差可达2m以上。礁体顶高主要分布在两个高程上,一是与平均潮位相当,二是比前者低约30cm,略高于小潮平均低潮位。礁体起伏面高出礁坪面多在0.5—1.5m。小庙洪牡蛎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除物理因素造成的侵蚀外,化学溶蚀及人类活动也是侵蚀退化的主要因素。对于礁区内部的礁体,其退化过程为连片礁→环礁→带礁→斑礁→礁坪的顺序。礁体沉积体有三种:原生礁体、与原生礁体脱离的礁块以及已离开原生地的松散堆积体。浪蚀礁坪分布在礁体的迎浪面上,而溶蚀礁坪则分布在礁体密集区。在礁体稀疏区,则覆盖约20—30cm厚的粉沙或淤泥,形成次生的潮坪。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海洋特殊区域的分类保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特殊区域是指国家对特定海域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等采取分类保护、整治和恢复等措施的海域。它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海洋特殊区域环境具有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特征,所以它对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美学、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人们身心健康和情操的陶冶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碳酸盐层序中打过钻孔以及为成败提供事后解释的人都对潜在的碳酸盐储层的基本岩相模式、三维分布感兴趣。从沉积作用的观点看,这些岩体主要是由潮坪沉积物、各种类型礁体和砂洲组成。一旦被成岩交代,多种作用会形成/破坏碳酸盐中的孔隙度,但对这些作用还不太了解。...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功能群及多元统计方法, 对山东荣成俚岛湾牡蛎壳人工增殖礁礁区与毗连非礁区底质中多毛纲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评估了牡蛎壳人工礁对多毛纲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工礁区与非礁区共采集19科39种多毛纲动物, 按食性分为植食性、沉积食性和肉食性三大功能群。礁区肉食性多毛纲动物栖息密度高于非礁区, 可能与人工礁礁体底栖多毛纲动物引起的边缘效应有关。多维尺度分析MDS、相似度分析ANOSIM以及多因素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表明, 礁区同非礁区多毛纲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与牡蛎壳人工礁单体体积较小, 对近底层水体及底质理化环境的影响较小有关。综上所述, 牡蛎壳人工礁在较小时间尺度内(1—2年)对底栖环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大海洋生态系的概念及其起源大海洋生态系(LargeMarineEcosystem)是20世纪末期提出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领域的新概念。其产生的原因是世界各个海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与过度捕捞的影响,许多鱼种衰竭,有的甚至濒于绝迹。这一严酷的事实,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找出影响生物量变化的真正原动力。20世纪初的几十年中,人们只是对单一的鱼种进行生物评价,效果不理想,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试图在食物链研究的基础上对鱼种进行生物量的评估,成效也不显著。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对…  相似文献   

20.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11年春季的生态调查资料,报道了江苏小庙洪自然潮间带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庙洪牡蛎礁内分布有3种牡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其中分布于潮间带区的造礁活体牡蛎为熊本牡蛎,其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99±363)ind/m2和(12361±1645)g/m2。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定居性大型底栖动物(不包括3种牡蛎)共计43科66种,礁体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2830±182)ind/m2和(499.59±35.41)g/m2,显著高于邻近的软相潮间带泥(沙)质滩涂[密度(102±29)ind/m2;生物量(53.10±22.80)g/m2]和潮下带泥滩[密度(140±60)ind/m2;生物量(43.23±22.37)g/m2](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