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 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2.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饵料组成对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优化花鲈幼鱼饵料组成,作者采用投喂不同组成的饵料研究其对花鲈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63日龄幼鱼,设4个处理组,分别组1投喂卤虫(Artemia)、组2高蛋白配合饲料、组3低蛋白配合饲料和组4冰鲜桡足类,共40 d。结果表明,组2的生长速度、最终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增质量率均大于其余3组,组3的生长状况次之,但与其他2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组1的蛋白酶最大活性出现在实验中期,其他3组的蛋白酶变化与其生长状况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103日龄,各组间差异显著;4组的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3日龄时,组1的淀粉酶活性大于组2,并显著大于组3和组4;组1的脂肪酶活性在实验后期迅速上升,并在103日龄达到最大值,而其余3组的脂肪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03日龄时组3和组4脂肪酶活性显著小于组2和组1(P0.05)。研究表明,花鲈幼鱼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最好,摄食低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次之,摄食卤虫状况最差,出于经济的考虑,建议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4.
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分成6组,分别饥饿处理0(对照),2,4,6,9和11 d,然后在饱食的条件下恢复投喂10 d.分别测定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千年笛鲷幼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下降明显,淀粉酶起伏较大;恢复投喂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与饥饿前相比都有所上升,但蛋白酶活力总体上仍低于同步取样对照组,脂肪酶活力总体上高于对照组水平,淀粉酶活力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且基本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与湖沼》2000,31(6):636-642
于 1 998年 1— 6月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方法对采自胶州湾潮间带的菲律宾蛤仔 (以下简称蛤仔 )进行摄食率、清滤率和吸收率的测定。结果表明 :(1 )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而单位重量的摄食率和清滤率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减小 ,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2 )底质对蛤仔摄食生理影响的实验表明 :铺砂可以显著地提高蛤仔的摄食生理指标。 (3)在一定的饵料浓度范围内 ,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呈幂函数关系。当饵料浓度达到一定值后 ,清滤率迅速下降 ,而摄食率只略微有所下降 ,基本上保持平稳不变。这说明蛤仔可以通过调节清滤率来稳定摄食率。 (4)蛤仔吸收率和饵料浓度及个体大小无明显相关性。 (5)水温 1 5℃ ,投喂小球藻的条件下 ,实验结果显示蛤仔 [壳长 (3.53± 0 .0 2 )cm、软体部干重 (0 .41± 0 .0 2 )g]产生假粪的阈值为2 .1 6mgPOM /L。  相似文献   

6.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饵料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与文蛤(Meretrix meretrix)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实验选用紫菜(Pyropi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人工配合饲料5种饵料,采用单一饵料投喂方式进行饲养.结果表明:小球藻组中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饲料转换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显著低于紫菜组、海带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人工配合饲料组中青蛤与文蛤的特定生长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与各饵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文蛤的增质量率显著高于紫菜组、浒苔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3组大型藻中,海带组中青蛤的特定生长率为0.07%,增质量率为4.59%,饵料转换率为7.09%,存活率为74%;文蛤的特定生长率0.13%,增质量率为8.36%,饵料转换率为1.41%,存活率为55.6%.综上,小球藻和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青蛤和文蛤的生长,在3组大型藻中,投喂海带有利于文蛤和青蛤的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8.
以双齿围沙蚕、泥鳅、黄鲫、福寿螺4种不同饵料强化培育胴长(6.50±0.20)cm的曼氏无针乌贼,用曼氏无针乌贼肝脏和卵巢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亲体产卵量、卵径、卵子孵化率及其幼体成活率等指标来评价4种饵料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鲫组曼氏无针乌贼肝脏与卵巢中∑EAA、∑SEAA、∑EAA+SEAA、∑NEAA、∑AA含量在第一次卵巢成熟与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黄鲫组乌贼肝脏DHA/EPA在第一次卵巢成熟时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DHA、DHA/EPA、∑n3PUFA、∑n6PUFA、∑n3/n6PUFA都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乌贼第一次卵巢成熟卵巢DHA、∑n3PUFA、∑n6PUFA、∑n3/n6PUFA及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卵巢DHA、DHA/EPA、∑n3PUFA、∑n3/n6PUFA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第二次卵巢成熟时∑n6PUFA百分含量与沙蚕组无显著差异(P>0.05).产卵量多少顺序为黄鲫组>沙蚕组>泥鳅组>福寿螺组(P<0.05);孵化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福寿螺组>泥鳅组>沙蚕组(P<0.05);所产卵子平均直径大小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幼体成活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各指标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氨氮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氨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氨氮质量浓度对数与死亡概率单位之间的相关性方程为y=1.827 1x 0.651 9,R2=0.971 9,据此方程计算出,氨氮对菲律宾蛤仔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239.88 mg/L,24 h内引起5%个体死亡的氨氮质量浓度为13.49 mg/L。通过氨氮对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溶菌活力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各取样时间下,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数量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著(F﹥F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个处理组中菲律宾蛤仔的血细胞数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受到氨氮胁迫后6 h时达到最低值,之后有所升高,但第12小时与第24小时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F﹤F0.05)。氨氮对菲律宾蛤仔血淋巴溶菌活力影响显著(F﹥F0.05),各取样时间下,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其血淋巴溶菌活力逐渐降低;第6小时,各氨氮质量浓度下的溶菌活力均达到最低值,同一氨氮浓度下第6,12,24小时时的溶菌活力无显著差异(F﹤F0.0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大藻藻粉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以海带粉、石莼粉和龙须菜粉3种原料制成的饲料对平均体重为8g的刺参进行60d的饲喂试验,并测定其生长指标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投喂石莼粉饲料的试验组刺参生长效果最好,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石莼和龙须菜两种藻粉能显著增加刺参体壁粗蛋白含量(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石莼组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最高,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在石莼组和龙须菜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脂肪酶活性龙须菜组刺参最高(P0.05),海带组略低于石莼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石莼粉作为刺参配合饲料的主成分原料能更好地满足刺参生长的营养需求,龙须菜粉可作为辅助性成分原料,为刺参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更广泛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11.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海带中砷元素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采用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海带组、低剂量海带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灌胃基础饲料和添加50%、25%海带粉(占饲料粉的比例)的饲料。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液、胃内容物、回肠内容物、回盲部内容物和大肠末端内容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样品中的砷形态和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和大肠末端的内容物中砷含量较低,主要砷形态为二甲基砷(DMA)和五价砷(AsⅤ),且不含有砷糖化合物;添加海带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大肠末端内容物中含有砷糖化合物及少量的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DMA和AsⅤ,海带中的砷在大鼠的大肠末端主要以砷糖和小分子有机砷形态排出体外。空白对照组和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的砷形态均为DMA和少量AsⅤ,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未检出砷糖化合物。本研究旨在为阐明海带中砷元素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  寇琦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8,42(10):163-173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海水中重金属铅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庆梅  秦伟 《海洋科学》2009,33(6):105-111
铅(Pb)是已知毒性最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它可通过呼吸以及饮食摄入人体.铅是一种慢性的积累性毒物和潜在的致癌、致突变物质.铅的性质与钙类似,在人体骨骼中能够积蓄,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1].鉴于重金属铅对人体如此严重的生物毒性作用,美国环保总局(EPA)将其列入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名单,因此对环境水体中铅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海水中铅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评述了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质谱法及电化学法在海水中铅含量及其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9~2013年测得的数据和资料,对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统计运算,分析该监控区5年时间尺度的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监控区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5门,包括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共17科,26种,类型较少,年际种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栖息密度与生物量较低,保持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特征;优势种群变化显著,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交替出现,优势种数逐年减少,优势度上升,对其他物种抑制作用增强;均匀度指数(J)呈微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0.64~0.81,状况良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水平较低,分别为0.81~3.23和0.48~3.96,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天津段)柱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渤海湾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各元素在各站位的分布特征,同时对各重金属元素和有机质做了相关分析并对该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随深度的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总体上呈波折型分布;且该海域底质环境质量总指数已达很强的生态危害,其中主要污染元素是Hg,已达极强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8.
孟加拉扇沉积作用与古气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构造-沉积"耦合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孟加拉深海扇作为世界第一大浊积扇,沉积物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的侵蚀物质,且处于亚洲两大季风区之一的印度季风区,是研究三者相互关系的天然实验室。通过总结该区前人研究成果,对孟加拉扇沉积作用与古气候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该区尚存争议的主要科学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除来自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物质外,孟加拉扇还受到印度、东南亚大陆等源区的影响,另外还有少量生物沉积和火山来源物质等。孟加拉扇沉积物以细粒物质为主,扇体表面遍布浊流通道。浊流和等深流是孟加拉扇主要的沉积动力机制。目前对孟加拉扇扇体沉积模式及其在青藏高原隆升、孟加拉扇"源-汇"过程、"气候-构造-沉积"耦合研究中的作用仍存在不同见解,尚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2009 年春季(5 月)渤海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相似性。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门23 属32 种, 主要隶属硅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型和广布型种类, 少部分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 其平面分布呈现由沿岸海域向海湾中部海域递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较低, 群落结构简单, 稳定性较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刘勇 《海洋科学》2014,38(2):80-85
为探究福建罗源湾鱼卵、仔鱼物种多样性及分布,作者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对罗源湾鱼卵和仔鱼的优势度、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共采集到21种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其中,鱼卵11种、仔鱼15种。鱼卵中优势种类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li)和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仔鱼中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和鲾属某种(Leiognathus sp.)。调查海域仔鱼多样性指数低于鱼卵,仔鱼优势种突出,且优势度较大。鱼卵、仔鱼多样性指数最高区分别为Ⅰ区和Ⅱ区。相关分析显示,罗源湾夏季鱼卵多样性指数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