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鼻咽NHL的MR或CT表现,其中22例行CT检查,6例行MR检查。观察肿块的形态、有无坏死、邻近结构及颈部淋巴结浸润的特点。结果:16例表现为鼻咽粘膜对称性或大致对称性弥漫性增厚,12例表现为鼻咽顶后壁和(或)一侧壁局限性增厚,形成软组织肿块,并突向鼻咽腔。25例密度(信号)强化均匀。病灶累及口咽壁者14例,其中腭或(和)舌根扁桃体浸润4例;累及喉咽2例;累及鼻腔4例;枕骨斜坡受侵并累及颅底肌肉1例。17例患者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4例内出现坏死。结论:鼻咽NHL常侵犯鼻咽多个侧壁,病灶及淋巴结坏死少见,很少累及颅底骨质,易向下蔓延至咽淋巴环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灶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1例经外科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评价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1例全部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来源于B细胞32例(62.75%),T细胞19例(37.25%)。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及咽环,其中鼻腔23例(45.10%),咽环(Waldeyer环)20例(39.22%),其余部位共8例(15.69%),包括眼眶3例,喉部、甲状腺各2例,腮腺1例。18例(35.29%)伴淋巴结转移。根据肿瘤形态分为3型,其中单发肿块型31例(60.78%),弥漫肿胀型17例(33.33%),溃疡坏死型3例(5.89%)。结论: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特点对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是加深对鼻咽癌(NPC)CT征象的认识,提高对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NPC69例,详细分析其放疗前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鼻咽侧壁增厚最多见(87.0%),咽旁间隙变窄次之(68.1%),其余依次为茎内软组织增厚致密(59.4%),其他部位受侵则相对少见。结论:NPC累及鼻咽侧壁多见,突破咽频底筋膜后,肿瘤多侵犯咽旁间隙和茎内软组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一例CT难于诊断的颅咽管瘤。患者:男性,47岁,因间歇性头痛一年多,双眼视力减退年以上,于1992-06月入院诊治。一年前患者出现前额部隐痛,进行性加剧,半年后出现双眼视力减退的症状。曾作两次CT扫描,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予激素治疗40天后,双眼视力复原,头痛缓解,以后症状反复发作三次,均用激素治疗缓解。1992年再次头颅CT冠状扫描诊为鞍区病变,检查:视力右1.0,左0.4,双颞侧偏盲,眼底无水肿,眼球运动不受限,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手术发现双侧视N受压,其中间有兰色肿物予以切除,病理报告为颅咽管瘤。术后视力恢复,一月后视力再次下降,双颞侧偏盲。CT扫描未发现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发现视交叉前间隙有兰色肿物,周围严重粘连,肿瘤部分囊变,有钙化,分块切除肿瘤,松解视N粘连。术后14天复查视力布0.9,左0.8.21天后双眼视力开始下降,视力维持右0.4,左0.2,复查CT无肿瘤复发。视力迅速恶化的原因可能和视N再发生粘连。影响视N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口腔疾病检查中对耳鼻喉相关组织的显示情况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医院300例口腔CBCT检查患者资料,统计其牙齿以外周围组织结构的显示情况,解剖结构主要包括鼻窦、鼻腔、咽隐窝、乳突及周围软组织。用双盲法独立评判成像图像中以上组织的解剖显示率(上颌窦、蝶窦、额窦、筛窦),并对组织结构显示情况及组织结构间成像对比度进行评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CBCT检查中在低剂量X线下能够很好显示鼻窦中的上颌窦及蝶窦,而额窦及筛窦无法显示;鼻腔及咽隐窝显示优良,双侧乳突显示良好;组织间气体、骨质显示好,与软组织、脂肪及液体间评分有显著差异,软组织、脂肪及液体显示不佳,三者间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低剂量口腔CBCT检查能够很好显示上颌窦、蝶窦、鼻腔及咽隐窝这些耳鼻喉专科相关解剖,在影像结果分析中不要忽视这些组织结构的疾病检出,但是软组织结构间对比度差,这些组织结构疾病的定性诊断还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6.
选用四种不同土质试样设计相关试验,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结合不同扫描条件下的CT数变化曲线,研究扫描电压、对准模式、滤波函数、试样尺寸等CT扫描参数对岩土试样CT图像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扫描电压和滤波函数对岩土CT图像和CT数影响较大;对准模式和重建矩阵对试验结果影响非常小;滤波函数对岩土CT图像的增强或抑制作用取决于所选择的滤波函数的属性,而与试样的土质无关;最后给出了CT扫描参数选择的原则,借助于合理的CT扫描参数,从而提高CT岩土图像的质量,获得相对准确的岩土CT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散射CT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超声散射CT(computed tomography)理论的发展过程,分别对X射线CT技术、医学超声CT技术、无散射超声CT技术及超声衍射CT技术相关理论的发展、基本思想及优缺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主要用于工业超声CT检测的超声散射CT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意义等。散射超声CT技术不仅不需要反投影重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性超声CT方法由于线性假设或弱散射假设带来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已成为冠脉病变诊断及筛查的重要无创性检查,但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钙化支架伪影仍影响其冠脉成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过高。本文总结了后64排CT如双源CT、Brilliance ICT、宝石CT、320排CT在上述检查中取得的进展和仍然存在的不足,表明后64排CT的辐射剂量均有所减低,双源CT、Brilliance ICT随着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基本上解决了心动过速的问题,320排CT根本上解决了心律不齐的问题,并对后64排螺旋CT冠脉检查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资料、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儿均在24h~72h内行颅脑CT扫描证实。结果:HIE据CT表现分为轻、中、重度(轻度10例,中度20例,重度15例,男26例,女19例)。结论:CT检查可对新生儿缺氧...  相似文献   

10.
X射线岩石CT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X射线CT技术无损探测岩石内部结构和裂纹演化过程 ,起源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 ,由最初对CT图像的认识逐步深化为对岩石裂纹演化规律的分析和应用研究。基于室内岩石试件扫描断面的CT图像 ,目前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时监测、加荷条件多样化、裂纹演化规律性、裂纹宽度的定量测量、岩石裂纹三维图像重建、损伤演化与损伤变量分析、CT成果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岩石CT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各种试验条件下精确的CT图像及其成果的应用研究。岩石CT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理论、技术发展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尘肺患者不同分期中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X线胸片及多层螺旋CT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分期尘肺患者及健康人群的主肺动脉直径、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和单位时间内流量等参数。结果:健康人群的肺动脉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及单位时间内流量明显高于尘肺患者,且尘肺患者的肺动脉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及单位时间内流量与尘肺分期成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的主动脉直径明显低于尘肺患者,且尘肺患者动脉直径尘肺分期成正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有效检测不同分期尘肺患者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为尘肺分期提供有效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CT影像组学是从CT图像中提取大量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高通量定量分析,从而获得更多有关肿瘤异质性的信息。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的预测,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本文围绕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壶腹癌,B超诊断准确率71.4%,CT诊断准确率85.7%,两者结合准确率达92.9%,对于大多数中,晚期壶腹癌,B超与CT表现大致相同,但CT对显示较小,较早期的病变所致阻塞性黄疸其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及阻塞性质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应用能谱CT扫描成像,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的能谱定量多参数,探讨胰腺导管腺癌CT能谱成像的参数特点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并均行胰腺能谱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的61例患者。记录胰腺癌病灶和胰腺实质的单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碘(水)基值、水(碘)基值。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或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比较胰腺癌和胰腺实质分别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间相应上述CT能谱成像参数的差异,并绘制相应能谱曲线。结果:动脉晚期胰腺导管腺癌单能量CT值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胰腺,胰腺导管腺癌门静脉期单能量CT值高于动脉期,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差异在低能量段相当显著;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实质动静脉期能量段越低差异越明显,能量段越高,差异越小;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实质动静脉期的单能量CT值、配对基物质碘(水)基值、Effective-Z所对应均化浓度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水(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导管腺癌CT能谱成像的能谱参数具有一定特征。动静脉期胰腺癌单能量CT值、碘(水)基值、有效原子序数均低于相应胰腺实质,动脉晚期低于门静脉期,能量段越低差异越明显。综合应用多能量段和能谱多参数成像有助于提高能谱CT密度分辨力,具有为小胰腺癌早诊断提供影像信息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扫描层厚、增强与否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最大径、体积及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I期NSCLC患者,其中76例在平扫基础上进行了增强扫描;扫描数据传至CT后处理工作站,采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描绘并分割病灶,分别自动测量2nlm、7inn层厚及7nlm增强前后病灶的最大径d(mm)、体积V(mm3)、质量m(g),计算各均值及方差,运用配对T检验评价不同层厚、增强与否对肿瘤的三维测量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2into、7mm层厚CT扫描条件下,d、玖m的测量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7mm层厚扫描条件下,cT增强前后d、V的测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m的测量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部cT扫描2mm、7mm层厚的选取对I期NSCLC三维最大径、体积及质量的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CT增强可影响肿瘤的质量测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多排螺旋CT的征象、诊断及漏误诊原因,以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诊断水平。方法:对29例由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央型肺癌的CT资料分析MSCT的主要征象、诊断及漏误诊的因素。结果:CT诊断或拟诊中央型肺癌24例,肺炎1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1例,结核1例,漏诊2例,并分析出漏误诊病例的原因。早期中央型肺癌主要CT表现有:支气管腔内结节,支气管管壁的增厚、管腔的狭窄,支气管铸型阴影,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结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检查、多维重建及熟悉CT主要征象对发现早期病变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熟悉掌握支气管的CT解剖结构、良好的读片观察习惯、仔细重建有利于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能谱CT在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14例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B和ⅡA期)患者的能谱CT资料,将能谱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经能谱CT诊断,14例患者共检出区域淋巴结58个,诊断淋巴结转移9个;经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共62个,其中淋巴结转移11个。对比能谱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能谱CT诊断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0.3%。结论:能谱CT对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高术前区域淋巴结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原发肺癌(MPLC)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分析其预后及生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确诊并至少具有3年随访数据的MPLC患者共9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检验。结果:93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86例(92.5%),异时性多原发肺癌7例(7.5%);男性47例(50.5%),女性46例(49.5%);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年龄58岁;有吸烟史33例(35.5%);肺气肿22例(23.7%);Ⅰ期患者62例(66.7%),Ⅱ期12例(12.9%),Ⅲ期15例(16.1%),Ⅳ期4例(4.3%)。93例患者中共有205个原发肿瘤病灶,以腺癌为主(94.2%),最大径0.4~8.3cm,中位数1.9cm。CT多表现为双原发肺癌(81.7%),48例(51.6%)为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GGN,30例(32.3%)为多发GGN;病灶有分叶148例(72.2%)、毛刺118例(57.6%),血管集束征115例(56.1%)、胸膜凹陷征125例(61.0%)。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4.6%,无病生存率为84.9%。吸烟史(P=0.016)、肿瘤最大径(P=0.036)、胸膜凹陷征(P=0.045)、支气管截断征(P=0.024)为影响MPLC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LC以腺癌最常见,最大肿瘤病灶多具有原发性肺癌的典型CT表现;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单发或多发GGN、肺部多发GGN应首先考虑到MPLC的可能。MPLC的预后较好,吸烟史、肿瘤大小、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使MPLC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能CT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旨在提高甲状腺癌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头颈外科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24例,其中甲状腺癌组148例设为观察组,甲状腺良性结节76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术前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22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观察组甲状腺癌148例、对照组良性结节76例,102例结节形态不规则,104例结节出现“半岛状”瘤结节,106例结节出现“强化残圈”征,89例出现“沙粒样”钙化,84例恶性结节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动、静脉期甲状腺良性结节标准化碘浓度比率、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甲状腺癌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双能CT定量分析结合CT征象对甲状腺结节鉴别有一定特征性,不同病理类型与碘图、能谱曲线关系密切,可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分析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分期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T1和T2-3期下动脉期和静脉期在胃壁内层、外层以及正常胃壁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并40keV、60keV以及120keV时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果: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内层与外层和正常胃壁碘基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外层与正常胃壁的碘基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0keV组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60keV组和40keV组(P<0.05)。60keV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40keV组(P<0.05)。60keV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高于40keV组和120keV组(P<0.05)。三组在病灶显著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方式,对于鉴别诊断T1和T2-3期胃癌具有显著价值,且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对于增强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