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震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地震的趋势进行判断,对于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墨西哥M_w≥7.2地震的资料,采用可公度法和对称性原理,运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来预测墨西哥M_w≥7.2地震信号的强弱,通过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来证明预测结果的可信性,对震中和经纬向的迁移进行分析来判断墨西哥M_w≥7.2地震灾害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墨西哥M_w≥7.2地震在2015年和2016年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2)该地区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对称性,震中的经、纬向迁移呈现出良好的同步性.未来地震很有可能向东南方向迁移,在100.8°W以东,17.6°N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遵循自然节律。前人曾将黄金分割法应用于地震发震时间的研究,个别学者将其应用于地震时空特征的分析。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发现将黄金分割法应用于兴安-东蒙块体M_L 5.0以上中强地震空间迁移特征的研究效果比较明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黄金三角,过结束地震和对边的黄金分割点构成了黄金分割线,该黄金分割线可能是未来地震的震中轨迹线,多条黄金分割线的交汇区域可能是未来地震的危险区;该方法预测未来地震在一年内发震的概率为86%,可以应用于中短期地震的预测;超过2年视为缺震黄金分割线,而多条缺震黄金分割线的交汇区可以应用于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本文阐述了一种现象,造成这种迁移规律的物理机制和动力源有待于深入研究。但该方法的研究丰富了黄金分割理论在地震学中的应用,无疑为地震分析预报空间图像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整理了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公开的灾害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分析判断未来地震的时间;利用相邻地震震源经、纬度差变化分析震中的空间迁移;并利用震中经向、纬向迁移进行佐证,实现对其时空结构的未来趋势判断。通过判断发现菲律宾MS≥7级地震在2014年、2015年发生的信号较强;未来地震震中可能会在2013年10月15日菲律宾地震震中的东北方向,空间位置大致在9.8°N以北,126.704°E以东。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减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且速率转换的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地震;同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活跃强烈期内时,太阳黑子峰值、次峰值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很大。目前地球自转正处于减速期、太阳活动处于太阳黑子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所以2014—2015年菲律宾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4.
周龙泉  张晓东  刘杰 《中国地震》2006,22(3):311-320
对中国大陆1971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年度重复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中国大陆发生1个5级以上地震后,下一年度在该地震震中周围某一半径范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非常高。利用统计研究结果,根据某一年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对下一年度进行地震预测,并对预测效能进行R值检验。文中还对1990年以来基于地震重复性的年度地震预测R值和我国实际年度地震预测R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年度地震预测方法,可以作为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应用b值空间扫描方法,分析福建地区政和-海丰断裂带上发生的ML≥4.5中强地震前b值空间扫描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断裂带上发生中强地震前,均存在b值空间扫描异常现象,且震中皆在异常区域内.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政和-海丰断裂带ML≥4.5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映震效果明显,对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不仅是概念上的差别,在实际观测结果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宏观震中还可代表震源区和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中心。宏观震中在抗震救灾、震害预测、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可由余震分布来快速估定重灾区范围和宏观震中,将有助于提高抗震救灾效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一次强震对外围地区所产生的地震影响空间危险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震背景空间危险度及其先发生的若干次强震,通过对研究区域开展地震综合空间危险度空间扫描计算对未来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华北和西南地区地震危险区的实例预测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预测效果,对于分析判定地震危险区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4):691-700
大量研究表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存在相对平静期,该阶段b值会相对下降,b值变化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S7.4地震,为研究地震前b值时空变化特征,本文截取2009年至震前地震目录,将地震目录分为去除余震目录、完整地震目录,对比研究b值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玛多MS7.4地震前1年b值开始低于均值且不断下降,至b值有上升趋势时地震发生,扩大到区域内其它5级以上地震,也符合此规律,地震发生后b值明显上升,短时间内又下降至较低位置,并一直处于较低位置直至下次地震发生;从b值空间扫描结果看,玛多MS7.4地震前,震中位于低b值区域,该位置为b值最低处;通过不同时间段的b值空间扫描结果,可发现玛多MS7.4地震发生前低b值区域向震中不断迁移,表明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应力不断集中;b值空间扫描时,完整地震目录掩盖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去余震地震目录较好的凸显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  相似文献   

9.
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及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其震中可定在泉源、李庄、岌山一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18.5°,北纬34.8°。认为郯庐断裂带上强震的发生有其一定的规律。郯城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强活动、空间上强转移以及复发间隔长的地段,该地段位于鲁西断块和沂沭断裂带扭曲变形的构造部位,是特定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日本电气通讯大学教授芳野赳夫,以通过电磁波预测地震方法的开创和实际应用为目标,开始与苏联和法国进行联合研究。该方法是通过测定地下深处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在中等规模以上的内陆直下型地震发震前2—3小时,预测这类最令人发怵的地震的发生及其震中位置。利用这一方法,除了曾在事先预测到1983年2月茨城县西南部 M6.3直下型地震的发生及其震中部位之外,还在日本国内和欧洲获得几次引人瞩目的预测结果,作为利用电磁波的一种地震预测手段,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1.
地震调制比及其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 《地震研究》2001,24(3):202-207
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改进的地震调制比rm10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的中短期阶段,未来震中周围的rm10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一些震例在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rm10异常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报效果,中还就rm10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17年九寨沟7级大震前平凉台上的短临地电阻率异常甚为明显,平凉距九寨沟震中360 km。如此远的震中距离只能用"震兆共迁法"预测九寨沟大震震中。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动图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最后对震动图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15.
卢显  孟庆岩  顾行发  张晓东  康春丽 《地震》2016,36(3):144-151
应用中国FY-2E气象卫星与NCEP数据, 计算了玉树地震前后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温度变化, 并结合玉树井水温和HJ-1B卫星地表温度的结果探讨了各参量的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几项参量均在玉树地震前出现了数值增高的现象。 除了玉树井水温, 其他几项参量的数值增高区均在临近震中的南部区域。 同时, 各参量增强特征出现的时间顺序与参量的内在物理属性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地震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热量传递是由陆地深部传向地表再传递到大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单站GPS测速在实时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单站GPS载波相位或多普勒观测数据,基于单站GPS测速法实时确定地震监测台站运动状态(速度)的新方法.针对2010年4月4日发生于墨西哥Baja California(32.259°N,115.287°W)北部的Mw7.2级EI-Mayor-Cucapah地震事件,选取震中邻近区域(200 km内)若干采样率为5 Hz的高频GPS观测站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新方法所得测站速度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地震期间监测台站的瞬时运动状态,测站P496和P744计算的速度结果与其并置强震仪观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It is proposed that some possible macroseismic epicenters can be determined quickly from the relationship that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s located by instruments bear with faults.Based on these so-called macroseismic epicenters,we can make fast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 after a shock by use of the empiric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seismic intensity.In comparison with the method that uses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s directly,this approach can increase the preccision of fast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33 main earthquakes in China was mad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iation distance between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 and macroseismic epicenter falls within the range of 35km for 88% earthquakes of the total and within the range of 35to 75km for the remaining ones.Then,we can take the area that has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 as its center and is 35km in radius as the area for emphatic analysis,and take the area within 75km around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 as the area for general analysis.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66 earthquake cases on the N-S Seismic Belt in Chin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the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We know from the analysis that the error of instrumental epicenter determination is not the only factor that gives effects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In addiditon to it,the fault size,fault distribution,fault activity,fault intersection types,earthquake magnitude,etc,are also main affecting factors.By sorting out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these affecting factors,the principle and procedures for quickly determining the possible position of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were set up.Taking these as a basis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wide database of faults that contains relevant factors,it is possible to apply this method in practical fast estimation of seismic hazard.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earthquake catalog records of Fujian Seismic Network, the T now method and the four-station continuous location method put forward by Jin Xing are inspected by using P-wave arrival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four stations in each earthquake. It shows that the four-station continuous location method can locate more seismic events than the T now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T now method makes use of information from stations without being triggered, while some stations failed to be reflected in earthquake catalog because of discontinuous records or unclear records of seismic phases. For seismic events whose location results can be given,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loc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and positioning deviation of most seismic events is also not significant. For earthquakes outside the network, the positioning deviation may amplify as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enlarges, which may relate to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eismic stations are centered on one side of epicenter and the opening angle between seismic stations used for location and epicenter is small.  相似文献   

19.
钟骏  王博  周志华  晏锐 《中国地震》2021,37(3):574-585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震中附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及异常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震前预测过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表明,玛多MS7.4地震震中距500km范围内存在5项异常,其中4项为短期异常,主要出现在震前2~3个月。异常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位于玛多MS7.4地震震中的东北部和西南部,整体呈现出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迁移特征,且玛多MS7.4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在异常特征和应力加载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研究结果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积累了震例资料,对于提升强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认识及未来震情趋势判定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幕的划分入手,分析各期地震活动的图象特征,寻求本区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探讨本区的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运动的内在联系,从而对今后本区地震活动的大形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