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米碘化银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研究 II: 室内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爆炸法,使用“37型”降雨实弹分别在室内20 L和1200 L云室对研制的人工影响天气纳米碘化银催化剂的成冰性能,包括成核率、成冰阈温、核化速率等,进行检测和研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在“37型”降雨实弹上将纳米碘化银催化剂与目前常用碘化银催化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碘化银催化剂成冰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碘化银催化剂,其成核率比常规碘化银催化剂提高1~2个数量级;成冰阈温值增加;核化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种有机化合物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铮  黄涛 《气象学报》1979,37(1):101-105
1.实验方法 本文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成冰性能,主要指成冰阈温和成核率。实验在容积为24升的圆柱型近似恒温的云室中进行,药品颗粒的分散发生,采用气流分散法和升华法。成冰阈温的测定为,云室由某一低温开始,然后逐渐增温,通过反复实验,确定出药品出冰晶的最高温度,即得之。成核率的测定包括,通过云室测定出不同温度区间下,药  相似文献   

3.
云室是云雾降水物理学的实验室装置,在云物理实验研究方面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几种主要云室的构造和基本性能,以及它们在大气冰核浓度的观测与研究、高效碘化银焰剂及其成冰性能的研究、液氮(LN)消雾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稀土化合物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冰雪晶碰并勾连增长的实验与观测分析中的应用,并着重介绍了这几方面试验研究目前在国内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个用于催化剂成冰性能检测的新型等温云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雾物理实验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文中介绍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新建用于人工冰核催化剂成冰性能研究的1 m3等温云室。阐述了该云室主要结构组成、 性能特点、 附属设备和实验程序, 以及所开展的催化剂成冰效率的初步检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该云室在原建系列云室基础上, 对制冷及保温性能有很大的改进和优化, 更适合催化剂成冰性能检测和研究, 为今后我国开展云雾、 降水微物理实验研究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催化技术水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综合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5.
张铮 《气象》1989,15(2):9-14
AAC是有机化合物乙酰丙酮铜络合物的英文缩写,茉酐是邻苯二甲酸酐,这两种有机化合物是从30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中,通过云室成冰性能的鉴定筛选出来的,1984年4月底在武汉通过鉴定。 本文综合介绍AAC和苯酐的成冰性能、物理化学特性、毒性情况、价格和来源、小微粒的发生方法和一些野外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个观测冰核的15 L混合云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型混合云室常用于自然冰核浓度的观测和人工冰核成核率的检测。使用表明:由于受云室容积、造雾方法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影响, 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 难以相互比较。为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性, 设计并制作了15 L混合云室。云室由F22压缩机系统制冷, 最低能达到-28℃。为减小云室温度的波动, 在云室外围设计有装满乙二醇-水溶液的夹套。在溶液中, 安装了1个1 kW的电加热器, 接通后可使云室升温。在夹套外, 采用发泡技术形成约10 cm厚的绝热层, 以使云室与外界绝热。云室运行时, 可通过控制压缩机和电加热器得到实验温度。此外, 为拓宽检测冰核浓度的检测范围, 设计了玻璃片接取显微镜读数和糖盘接取目测读数两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冰晶观测方法, 前者在冰晶浓度高时使用 (人工冰核), 后者在低浓度时使用 (自然冰核)。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先由一个超声雾化器产生常温雾, 而后使常温雾穿过一个低温狭缝进行预冷, 当雾温等于或低于云室温度后再进入云室。这一措施不仅避免了瞬时高度过饱和, 而且还减小了对云室温度的扰动。该云室在弹载催化剂成核率的改进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用它对多个人工冰核复合配方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云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整体性能优于以往的同类云室。这一结果是由于改进了提供过冷雾的设计和冰晶接取方法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磊  银燕  杨绍忠  蒋惠  肖辉  陈倩  苏航  陈聪 《大气科学》2013,37(3):579-594
2011年5~8月期间使用5L混合型云室以及静力扩散云室对南京不同成核机制的大气冰核进行了观测,进而分析了近地层冰核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为-20°C时,5L混合型云室观测的总冰核浓度为20.11个/L,静力扩散云室模拟高水汽(计算的云室内水面过饱和度为5%)和低水汽(计算的云室内冰面过饱和度为5%)条件下冰核浓度分别为0.93个/L以及0.29个/L。晴好条件下冰核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冰核浓度高于夜间;在下午时段冰核浓度达到全天最高值,这说明大气冰核可能与大气湍流强度、人类活动以及工业污染有关。降水对冰核的清除作用明显,台风系统过程中冰核浓度明显增加。南京地区冰核浓度随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加而增加。后向轨迹模式分析表明东北海洋气团冰核浓度最高,不同气团中冰核浓度的差异随着活化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个例分析秸秆燃烧生成的PM1(大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1 μm的颗粒物)与冰核关系发现燃烧产物对冰核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含碘化银人工冰核检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绍忠 《气象》2006,32(11):25-31
对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中常用的几种碘化银催化剂的成核率做了比对,讨论了不同云室可能响应的主要冰核活化机制和混合云室检测误差来源,此外还给出了动态检测的尝试性结果。结果表明:碘化银类播云剂的检测除了应模拟冰核活化条件外,还应模拟冰核发生时的环境条件,当务之急是建造动态检测设备以取得更为接近实际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1—7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影中心2位专家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云室对江西、齐齐哈尔等厂家的多个催化剂新配方进行了成冰性能的鉴定实验。催化剂配方的成冰性能的鉴定实验一直以来都由中国云雾物理重点实验室云室独家承担完成。属于权威性鉴定实验。此次因中国云雾物理重点实验室正在装修改造,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云室便成为该项鉴定的首选实验去室。  相似文献   

10.
用混合和扩散云室对大气冰核浓度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绍忠  王祥国  游来光  皮家雄 《气象》2004,30(12):39-43
继1963年用混合云室对春季冰核浓度观测之后,1994~1996年,在同季节、同地点用混合和静力扩散云室又做了同步观测。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凝华核浓度在不同天气背景下占总冰核浓度的百分比,两种云室测值的对应关系;分析了扩散云室的容积效应及冰核浓度随气压、能见度等气象因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张铮  唐致美 《气象学报》1986,44(3):347-351
早在1956年日本的佐野(I.Sano)等人用扩散型小云室测定尿素在-14℃能出现较多的冰晶。1966—1969年美国的诺林贝格(R.G.Knollenbeng)测定尿素的成冰阈温为-15℃,尿素溶液滴的平均冻结温度为-16.8℃,但他认为“局部冷却”效应将会提高尿素的成冰能力,即尿素高速溶于水时高度吸热冷却达低共熔点温度(-11.4℃)成冰,因而使尿素成为优良冰核。根据国外报导,自1966年开始,我国北方一些省气象局,经常用飞机播撒尿素催化过冷云降水,仅吉林省每年用于尿素的费用(不计飞机等其他花费)就可超过万元。因此,为能正确评价野外试验效果和权衡这个支出是否值得,本文下面介绍对尿素微粒成冰阈温、成冰活化比以及尿素饱和溶液滴冻结温度的实验测定,给出我国对尿素的鉴定结果,并对尿素可否作为优良的过冷云冰核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冰核浓度的测量,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标准外场方法,尽管滤膜技术是一个有希望的选择,但这要能消去或能说明随取样体积增加冰核浓度下降的趋势。为此研制和试验了一种改进的显现暴露后滤膜的通风(动态)云室系统。对从新的动态云室得出的自然冰核浓度与同时由静态扩散云室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静态云室方法,其结果表明存在体积效应,但在新的动态系统的结果中这种效应消失了。为了证实通风气流效应,对混有氯化钠或不混有氯化钠粒子(吸湿材料)的碘化银和四聚乙醛这两类不同人造冰核的取样滤膜进行显现。不管是否混有吸湿物质,测量的人造冰核浓度具有相同的数量级。自然和人造冰核浓度测量的一致性表明用新的动态云室技术可以消除体积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水面欠饱和、冰面过饱和条件下,对三种含碘化银的冰核气溶胶的成冰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是在2 m3等温云室中进行的。在无云条件下排除了接触核化的可能性,同时把冰晶中心有无冻滴作为辨认凝结冻结核化与凝华核化的标志。从实验得到的一些定性结果表明,这三种碘化银气溶胶在成冰性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绍忠  陈跃 《气象》2018,44(3):442-448
将100mg纯AgI粉末置于一个气氛炉的汽化管内加热到1600℃使之汽化,再利用高压空气将气态AgI爆冲到一个容积为2m~3的金属容器里,骤冷后形成AgI气溶胶。用碳支持膜对形成的AgI气溶胶粒子自然沉降取样,然后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镜检测其成分和粒子尺度。检测表明:粉末状纯AgI经汽化—冷凝产生的气溶胶其成分仍为纯AgI,粒子尺度在0.84~34.6nm,峰值直径约为2.17nm。为了验证产生的纳米纯AgI气溶胶在冰核化中是否具有成冰核活性,用15L混合云室分别在云室中有冷雾和无冷雾两种条件下定量注入纳米纯AgI气溶胶,检测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成冰核效率,检测结果是:在云室中有-10℃冷雾时,成核率为1.1×10~(11)个·g~(-1),在云室中-10℃无冷雾时,成核率约为3.4×10~(10)个·g~(-1)。  相似文献   

15.
用滤膜法观测大气冰核的静力扩散云室本项目是在中国气象局云物理基金资助下完成的。它是通过模拟冰核活化环境对大气冰核(或人工冰核)浓度进行观测,研究冰核活化机制,为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提供基本参数的设备。该设备由大气气溶胶粒子滤膜取样器、扩散云室及...  相似文献   

16.
用Bigg型云室检测人工增雨防雹LN 94型三七弹和LN 97型五七弹的成冰率。检测结果表明 :含1 gAgⅠ 三七弹的成冰率与国营 1 52厂生产的 83型催雨消雹弹大致相同 ,而含 1 gAgⅠ 的五七弹则比三七弹高 1~ 2个量级 ,含 2 gAgⅠ 的五七弹比含 1 gAgⅠ 的五七弹低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17.
孔君  王广河  房文  苏正军 《气象》2016,42(1):74-79
利用CAMS的1 m~3等温云室系统筛选出新型高效AgI焰剂WMC-IN-001和WMG-IN-002。检测结果表明,它们具有较高的成核率,在-15℃时达到10~(15)g~(-1)AgI量级,尤其在-7℃时WMC-IN-001的成核率仍可达到10~(14)g~(-1)AgI量级。同时给出对节银剂配方和2011年市场上主要的几种催化剂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WMC-IN-001和WMC-IN-002的成冰速率较慢,在各检测温度的成冰速率差异较小,均在40~55 min。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WMC-IN-001燃烧产生的气溶胶粒子作了物化特征分析,粒子分布在0.02~0.60μm,具有两个典型的模态:0.02~0.10μm的较小的粒子和0.20~0.55μm的较大的粒子,均立方直径为0.2472μm。WMC-IN-001气溶胶粒子明显偏大,小粒子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其成冰速率偏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用Bigg型云室检测人工增雨防雹LN-94型三七弹和LN-97型五七弹的成冰率。检测结果表明:含1g AgⅠ三七弹的成冰率与国营152厂生产的83型催雨消雹弹大致相同,而含1gAgⅠ的五七弹则比三七弹高1~2个量级,含2gAgⅠ的五七弹比含1gAgⅠ的五七弹低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19.
福建石塔山大气冰核的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3年和1984年4—6月,在福建石塔山应用混合型毕格云室进行大气冰核观测,结果表明石塔山冰核浓度和北方各地观测结果没有量级上的差异。 当测点出现大雾时,观测到的冰核浓度明显偏低。另外,由毕格云室观测法和滤膜观测法的结果比较表明,毕格云室的观测结果偏小。   相似文献   

20.
用滤膜法观测大气冰核的静力扩散云室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介绍了经过改进的用滤膜法观测冰核的静力扩散云室及其取样装置。叙述了其各组成部分的原理、结构、达到的性能指标,分析了各系统的工作对冰核活化条件的影响。给出了对相对稳定的人工AgI冰核源作不同体积的取样和不同温度下的处理结果,同时也给出了用该设备对北京市海淀区冬季冰核浓度的日变化所做的初步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