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一轮区域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新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应用、区域规划的空间尺度选择与规划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管治分区与功能定位、空间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选择以及各种规划间的关系如何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新一轮区域规划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借鉴“反规划”方法,实行弹性规划期限;以县域规划作为基本规划单元,开展村镇小区域规划和城市群大区域规划;合理确定空间管治的分区与功能定位,选择多样性空间发展模式,完善区域规划体系,以理顺各种规划关系并提高规划的总体效用。  相似文献   

2.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是依据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的过程.对省域国土空间的划分和规划,指标体系和划分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利用GIS技术建立规划支持系统.可以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和规划结果可视化显示集成在一起,为区划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规程为指导,围绕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数据库内容、功能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及其数据需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传胜  朱珊珊  樊杰  刘慧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78-168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实施的精度较高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不仅对规划方法、技术手段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对基于县级行政区域或更高精度空间尺度的规划数据源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9 个指标项, 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数据需求特征, 认为在数据支撑方面存在数据精度不够、缺少经济内涵、数据标准不统一、个别指标底层数据缺失4 个主要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绩效评价及今后国土空间开发管治的目标要求, 提出了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设计原则, 从集聚效应、社会发展、食物与资源保障、生态与环境保护4 个方面设计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以期为“十二五”及今后全国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的科学评估和数据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特征、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前提及基本地域单元的确定.从现有开发密度、资源环境承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现有开发密度评价法、状态空间法、相对资源环境承栽力和发展潜力模型作为省域功能区划的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实现对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功能定位,从而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开发强度适当,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1])。在措施中提到,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奖励,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划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空间框架的约束性重构,是以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为基本诉求的包容性增长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通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和管治3个方面系统总结与分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加强主体功能区划空间定位、主体功能区划过程相对标准化、主体功能区划动态调整机制、主体功能区外部效应等方面研究,是今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选择典型县域,探索主体功能背景下的县域功能区划,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借鉴,也为目前学术界有关地域功能区划的研究提供案例。本文选择空间差异显著的浙江省上虞市,探讨主体功能优化开发背景下县域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区划思路和指标体系。基于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主要自然、人文要素空间分异的分析,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估测了上虞市在现状技术水平下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值,提出了2级4类的功能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166,自引:12,他引:154  
樊杰 《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 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 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 “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对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历程、规划背景、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协调、区域政策、科学支撑、人才培养等的深入分析总结,提出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应该逐步推行规划立法,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化;构建分工明确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搭建规划协调平台,建立国土空间利用协调制度;区域政策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设立空间发展投资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程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队伍建设、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地域空间规划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实践,"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国家战略之一。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失衡的三大主要问题: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城镇化盲目、国土开发无序的分析入手,论述了通过地域空间规划确定合理的地域功能格局和国土空间开发结构的客观需求。进而探讨了地域功能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机制,揭示了自然生态本底功能和人类活动需求功能复合形成地域功能的过程;并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主体功能识别的指标体系选择、功能区的空间组织以及功能开发导向的确定等关键科学问题,探究了解决的具体路径和相关方案,并就支撑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导向和改革框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规划职责体系、空间规划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对今后的实施、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县域旅游规划中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安徽庐江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社区居民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外旅游规划中一直非常重视社区参与,而我国旅游规划仍重在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及形象导向,忽视了居民感知调查与分析。由于县域旅游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居民利益问题尤为复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时更应充分考虑与尊重当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意愿。文章以安徽庐江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居民旅游感知因素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居民旅游感知分析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作用及意义,旨在提出一种新的规划思路,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各种尺度的旅游规划在全国掀起新一轮高潮的情况下,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争相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试图以此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县域旅游规划中的一些特有问题很值得关注,如:小范围的行政界线对旅游规划的制约作用、客源市场分析方法的独特性以及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文章以安徽庐江县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简要分析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GIS在区域规划研究中管理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表达规划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并就GIS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介绍了ArcGIS8.1和MapObjects2.0在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研究、规划成果表达中的应用,最后得出GIS在区域规划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区域农业主导功能具有空间和组合上的复合性特征,探讨建立一种适用于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为复合功能,并对复合型农业主导功能的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进行明确定位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保证新疆农业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构建新疆农业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全疆88 个涉农县(市、区)的农业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测评结果基础上,对各县(市、区)的农业功能重要性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以确定各区划单元四大农业功能的主辅地位以及优势主导功能。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测评排序结果,结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结果,提出了新疆区域农业主导功能定位及布局方案。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新疆农业功能进行综合测评和主导功能定位,同时结合定性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和修正,得出的研究方案符合新疆实际,表明该方法是对复合型农业主导功能区进行农业功能定位及区划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为新疆农业主导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发展对策和战略措施,优化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合理、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新世纪重要战略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科研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和编制程序,并重点剖析了规划编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China’s Major Function Zoning are important constraining indicators in all types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key parameters for accurately downscaling major functions.Taking the proportion of urbanization zone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zones as the basic parameter,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major function zoning at different scales using spatial statistics,spatial modeling and landscape metrics methods.The results show:First,major function zones have spatial gradient structures,which are prominently represented by latitudinal and longitudinal gradients,a coastal distance gradient,and an eastern-central-western gradient.Second,the pole-axis system structure and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exist at provincial scales.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pole-axis structure is that as one moves along the distance axis,the proportion of urbanization zones decreas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zones increases.This also mean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 zones has a ring-shape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rinciple with distance from the core.Third,there is a spatial mosaic structure at the city and county scale.This spatial mosaic structure has features of both spatial heterogeneity,such as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as well as of mutual,adjacent top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spatial proximit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major function zon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and it acts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s integrated geographical zoning.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的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产业向特定地区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镇密集地区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单元.结合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提出了都市经济区的新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发育比较成熟的都市经济区,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珠三角都市经济区的现状特征.发现珠三角地区网络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发展集中连片,呈现圈层式的发展特征.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珠三角都市经济区面临的区域竞争日趋剧烈,区域空间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整合.加强珠三角都市经济区的空间管理和优化调控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