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研究各种地震前兆现象,我国地震工作者已开始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在地震发生前的变化进行观测。利用爆破作实验,是企图发现地下水化学成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的变化,为识别地震前兆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铜矿前后三次爆破所取得的大量水化学观测资料,探讨爆破时水化学效应的特征,并确认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各观测井孔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又起了加强或削弱的控制作用。为合理地选择水化学观测井孔(泉),以及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汕头东山湖高热水化学观测井的地质、水文地质等环境条件,并据实测资料分析认为,该井是震兆反映较灵敏的进中孔,其水化学灵敏震兆组分为Cl^-、HCO3^-、He、H2等多项组分。  相似文献   

3.
特异湖浪介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藏北、藏南及藏中地区50多个湖泊水体现生介形类和水化学样品进行了同步采样. 现生特异湖浪介的成体体长与其栖息地的水化学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 特异湖浪介的成体体长与湖水的电导率存在明显的定量关系. 提出了应用特异湖浪介的成体体长指标, 定量恢复古盐度的经验公式, 并应用该经验公式重建了错鄂CE-2孔的古盐度, 通过与其他重建古环境方法的比较, 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龙师(龙溪师范学校)一号孔是地震水化学专用孔。孔口水温97℃,平均流量0.1升/秒,水氡含量平均值30.7埃曼。水氡含量的多寡与大气降水、水温和气压有关。通过计算表明:氡值与水温、流量呈负相关,简单相关系数为r1=—0.7073、r2=—0.6753;而与气压呈正相关,r3=0.6185,均大于r1000.01=0.2540的临界值,可见水氡含量与三个因素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水化学成分进行地震预报的实践,列举了水动力条件对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水动力条件是水化学预报地震的分析基础,同时又是重要的前兆手段。最后,作者还就当前利用水化学预报地震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及其邻近地区几次中、小地震前水化学异常变化的特征,讨论了它与国内大震前水化学异常变化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指出了水化学灵敏震兆组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单井综合观测的"循环法"及其原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作馨 《地震》2001,21(3):70-76
主要介绍在地下水前兆观测中采用“循环法”实现静水位-水化学单吉综合观测技术方案,该方法通过设置一循环系统,在保持静水位状态观测的同时,位于井口处的循环回路上部可获取深部含水层水化学观测,从而为实现同时满足水位和水化学观测要求的单井综合观测提供了基础,还变该方法在水化学观测方面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定量描述,推导了井孔观测系统的水化学平衡方程,为该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理论证明,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有关实验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8.
广东潮州井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潮州井24年的水化学观测资料,通过对强震以及中等地震前水化学异常研究得到,潮州井水化学资料在中等地震前以中短期异常为主,而强震前水化学测项出现长趋势异常变化。研究还表明,同样的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未来地震的震中距越大,其震级也应更大。从异常形态对比可见,震中距越小的地震,其异常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也较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7年云南水化学观测资料,利用原始观测曲线识别异常的传统分析方法,提取单项及群体异常,分析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云南水化学资料的利用率低,仅为56%,反映了水化学观测台站的映震能力不均一;②震例研究显示水化学异常以短期异常为主,占总异常的70%,对地震的预测效能较好,76%的测项没有出现虚报;③单台群体及区域群体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密切,台站密集地区的异常数量较多且地震对应率较高。因此,建设高密度、高质量观测点是提高水化学地震预测能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三元里矿水位于广州市北邻,距市中心约4公里。该地建有“矿泉别墅”与“矿泉游泳场”。在矿泉游泳场内打了两个低温热水钻孔,编号ZK_1与CK_(11),前者孔深801.82米,孔口水温32.1℃,孔底水温45℃,涌水量39.43升/秒,矿化度1.13克/升,属C1—Na型水(弱食盐水)。我们于1981年选用了ZK_1钻孔开展水化学一般常见组份的分析、监测,研究与地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矿水赋存特征及部分化学组份,以供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水化学前兆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的水化学前兆场特征.结果表明:在震源区水化学趋势性异常所占的比例大,远离震源区所占的比例小,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在震源区水化学趋势性异常起始的时间早,远离震源区异常起始的时间晚,趋势异常的形态均为逐渐升高.研究认为,水化学前兆场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场有关,但与震源应力场关系密切,而且起主导作用的可能是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区水化学短期异常指标与地震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四川地区水化学自建台以来的观测资料,研究四川及邻区所有6级以上地震和部分5级以上地震前四川水化学各台项的中期异常特征、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过渡特征以及短期异常特征,提出水化学短期异常指标判据和预报规则,并对提出的短期预测指标用R值进行预测效能检验。  相似文献   

13.
大震水化学参量"场兆"与"源兆"判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慧  王长岭 《地震》1999,19(2):155-160
分析处理了唐山、松潘、共和等7级以上大震的震例资料,研究了大震水化学参量的源兆与场兆的判别指标,并指出,水化学参量的趋势原兆出现得早,场兆出现得晚;源兆所占的比例高,场兆所占的比例低等,进而提出了1年度7级以上大震水化学参量的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天津王3井开采引起的水化学测项变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英  刘学领  邵永新  路鹏 《地震》2008,28(2):131-138
地下热水的大量开采, 对水化学观测已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开采的初期, 水化学观测受其影响并不明显, 而随开采时间的延续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地下水的压力、 温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水化学观测过程中, 对井孔状态的监测至关重要。 该文试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热动力条件两方面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下水化学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林颐耀 《地震学报》1981,3(1):55-60
我国利用水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已有十年实践历史,通过多次强震的检验,说明地下水化学方法是一种可用的中短期预报手段.本文以华北地区三次大地震为重点,试图通过总结我国近期几次七级以上强地震的水化学前兆反映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在地震预报过程中的作用及前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化学预报地震的前兆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对天津周良庄地热区不同含水层水化学背景开展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随含水层埋藏深度加大,气体组分变化较大,水氡、水汞、离子组分变化较平稳,水氡背景值偏低.在此基础上,从含水层岩性、取样条件、水化学组分特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对不同含水层之间水化学组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认为区域内特殊地质构造是影响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九五”子专题“水化学参量异常识别标志体系及预报方法研究”的研究思路、预报方法对河北省及邻区1983年以来的水氡观测资料进行了全时程扫描.在预报指标的使用过程中,根据本省的水氡资料特征作了适当调整.结果表明,“中期、短期异常预报跟踪方法”在河北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报效能R值评分结果表明,70%以上井孔的水氡资料通过R值检验,具有监测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4口水化学观测井(泉)及周边地表水进行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分析,利用Piper图、durov图、Na-K-Mg三角图等方法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得出井(泉)水岩平衡程度、热储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及地下水补给来源详情;分析了井(泉)水氡测项映震特征,应用水氡映震效果与水岩平衡程度、地下水循环深度表现出的特征,评价了地震监测效能。评价结果显示夏县井、奇村井优于临猗井,适于开展地震水化学观测;定襄泉应用该水化学方法评价尚存不足之处,需要探索适用于该类观测泉点的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8月 ,新疆伽师地区发生了 11次 6 .0级~ 6 .9级地震的强震群 ,震前 ,北天山地区 5个水化学观测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化学强震远场效应 ,认为硫化物、CO2 的生成 ,或 He,F-的存在 ,明显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再加上各观测水点 (泉 )独特的地下水成因类型 ,是造成硫化物、CO2 ,He,F-等各水化学项目形成强震远场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粤闽地区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粤闽两省及其近海近年来2次强震以及6个中等地震水化学前兆资料,结果表明,中等地震与强震的水化学前兆异常在数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中等地震震前以中短期及短临异常变化为主,而强震前则超过三分之一的水化学测项出现持续1~4年的长趋势异常变化。同时研究表明,单凭水化异常出现的集中程度对未来震中作出预测是无统计依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