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解决海岸带地形变化迅速、测量困难等现实问题,首先分析了移动测量系统的技术特点,介绍了移动测量系统的组成与涉及的关键技术,然后提出了基于移动测量技术的海空地一体海岸带机动测量方案,并根据海岸带地形测量的不同需求设计了适应作业的测量平台、作业模式及主要功能,为海岸带、海岛礁地理信息快速更新与应急保障提供了应用参考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在海洋测绘领域发展迅速。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多波束水深测量系统、激光扫描系统、定位定姿系统等设备的集成,实现水上水下一体化无缝测量。以舟山册子岛区域为例,利用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成功实现了水上水下一体化无缝测量,并完成了水深及地形成果整合,阐明该技术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探讨了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在海岸带地质调查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海岸岛礁地形测量作业主要采用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real time kinematic,RTK)和全站仪相结合的测量作业模式,但在陡峭的悬崖地区、大面积的滩涂、沼泽,以及困难地区岛礁等,很难通过RTK作业方式实施登岛/登点测量,难以满足海岸岛礁应急作业的需求。开展了船载三维激光扫描地形测量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系列专业软件开发、技术试验、规程编制和生产作业等技术途径,构建了船载三维激光扫描地形测量技术体系,将大大减轻海岸岛礁地形测绘的劳动强度,加快数据更新和产品保障周期。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远离大陆的海岛礁地形测绘的技术难题,在西沙群岛应用IMU/DGPS辅助海岛礁无控航空摄影技术进行了作业,经实测成果检验,影像精度满足大比例尺航测要求。基于试验分析,对在南海岛礁进行航空摄影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有助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AUV搭载多波束声纳进行地形测量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波束声纳是一种常用的水底地形测量设备,AUV搭载多波束声纳对深海地形进行测量得到了普遍应用。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AUV搭载多波束声纳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情况,然后总结了这种方式的高效率、高质量、高经济性等优点,并分析了导航定位精度、载体运动、系统兼容性等方面对于提高测量精度存在的技术难点,最后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经验,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开展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山区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的过程中,利用“科学”轮船载的全水深多波束测深系统Seabeam3012对多个海山进行了地形测量工作。针对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恶劣海况导致采集数据质量差、多波束系统易检测错误海底信息、测线布设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船体姿态对数据质量影响分析的多波束测线方向优化、基于地形变化并参考浅地层剖面资料的作业参数优化和基于实时采集情况的多波束采集测线布设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海山区多波束数据采集质量,并提高了作业效率。获得的高品质地形数据,为多学科协同研究奠定了基础,为ROV等设备的现场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原位测量技术在黄海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最新研制的基于液压驱动贯入的自容式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系统及其在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底沉积物声速和声衰减系数进行原位测量,通过液压驱动装置将四根声学探杆匀速贯入到海底沉积物中,减少了对沉积物的扰动,可按照预设的工作参数在海底全自动工作,无需甲板上人员实时控制,采集的声波信号自容式存储于存储单元。系统工作水深为500 m,测量深度为1 m,测量频率为30 kHz,采样频率为10 MHz。使用该系统在南黄海中部获得了40个站位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原位测量数据,并使用CTD剖面仪对该系统声速测量进行了标定,相对误差均小于0.5%,表明该系统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洪在地  刘斌 《海洋测绘》2020,40(6):39-42
为提高水陆一体化测量系统的作业精度和性能,开展无人艇载水陆一体化测量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研究。借助仿真分析手段,对艇型及设备布置进行优化研究,并开展多传感器集成、时间同步、盲区无缝和实时拼接技术研究,设计并集成了无人艇载水陆一体化测量系统。实验表明,无人艇载水陆一体化测量系统获得的水上水下数据的平均垂直误差为0.12m。所提出的无人艇载水陆一体化测量系统集成优化技术是可行的,可为测绘艇和水陆一体化测量系统集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证了航空摄影测量模式下由潮位推算技术确定岸线的基本原理,设计了岸线高程确定的两种技术方案,分析了岸线高程确定的精度,介绍了该技术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基于遥感的影像图和DEM影像图,进行海图地形和DEM等高线数据数字化提取并将提取结果导出到其他GIS系统中的新技术方法。该技术处理速度快,生成的影像图和提取地形数据具有精度高(可达到1 m)的特点。这项新的处理技术可达到提高实际测绘中的劳动效率,降低外业测量人员的野外工作强度,及时更新地理信息、简便地校验测量的质量精度和节省作业经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覆盖黄河三角洲和连云港区域的两景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1A级产品为例,利用现场采集的地面控制点和1∶50 000的DEM产品,开展了影像自主定位和正射校正实验,制作了控制点偏移矢量图,并对影像的定位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具有较好的自主定位精度,黄河三角洲区域影像定位精度在27.8m左右,连云港区域影像定位精度在53.8m左右;在单控制点的情况下,影像的定位精度在3m左右,最大偏移量约为6m;在多控制点下正射校正,影像的定位精度为1m左右,最大偏移量为1个像元;对比控制点偏移矢量图,检查点较影像同名点的偏移方向与大小基本一致,表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内部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王建步  张杰  马毅 《海洋测绘》2013,33(5):67-70
以黄河三角洲飞雁滩资源一号02C(以下简称ZY-1 02C)卫星遥感影像二级产品为例,开展影像定位精度评价工作。经现场采集的亚米级地面控制点检验,5m全色影像的定位精度为10.4m,10m多光谱影像的定位精度为15.6m;经地面控制点精校正后,全色影像定位精度可达4.1m,多光谱影像定位精度可达7.3m。上述结果表明在实验区域ZY-1 02C卫星影像二级产品的定位能力在2个像元左右,经过几何精校正后,定位能力优于1个像元,可以满足海岸带遥感调查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星载微波散射计是获取全球海面风场信息的主要手段, HY-2B卫星散射计的成功发射为全球海面风场数据获取的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再分析风场数据、热带大气海洋观测计划(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Array, TAO)和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 NDBC)浮标获取的海面风矢量实测数据, 对HY-2B散射计海面风场数据产品的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 HY-2B风场与ECMWF再分析风场对比, 在4~24m·s-1风速区间内, 风速和风向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分别为1.58m·s-1和15.34°; 与位于开阔海域的TAO浮标数据对比, 风速、风向RMSE分别为1.03m·s-1和14.98°, 可见HY-2B风场能较好地满足业务化应用的精度要求(风速优于2m·s-1, 风向优于20°)。与主要位于近海海域的NDBC浮标对比, HY-2B风场的风速、风向RMSE分别为1.60m·s-1和19.14°, 说明HY-2B散射计同时具备了对近海海域风场的良好观测能力。本文还发现HY-2B风场质量会随风速、地面交轨位置等变化, 为用户更好地使用HY-2B风场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声波射线传播规律提出了双曲面模型水声定位的数据模拟方法。利用该方法模拟一定浮标网形下声源位于某区域约2 000m水深处10km×10km范围内的声线双曲面模型定位观测数据,进行定位解算,并将截止角的概念引入水声定位中。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水下DGPS定位系统的外符合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优于5m,垂直方向优于10m;网形中间区域精度较高,三维定位精度为亚米级。引入角度限制后,定位区域内外符合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1m,垂直方向优于4m。  相似文献   

15.
扬子浅滩沙波底形活动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子浅滩位于长江口以东,水深40 m左右,普遍发育中小水下沙丘并处于运动状态。按32片沙波参数统计,迁移方向在90°~180°之间,其中150°~180°者占30%,120°~150°者占69%;使用Rubin和改进的Hardisty公式计算,以潮流作用为主的常态海况下,沙波迁移率为19.70 m/a,以浪流为主的暴风浪期间,约为12.72 m/a,一年总迁移率约为32.4 m/a,与世界上若干海底沙波定位观测数据相对比,这一迁移率应属于缓慢—中等的量级。  相似文献   

16.
简述北斗三星无源导航定位的原理及定位误差源。探讨用最优估计理论和方法,即卡尔曼滤波技术,消除北斗三星无源定位数据中随机误差的方法。对华南沿海北斗三星无源定位实验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结果表明:(1)北斗三星无源定位单点定位精度在纬度方向为±58m,经度方向为±4.3m,经卡尔曼滤波后其单点定位精度在纬度方向为±43m,经度方向为±3.6m;(2)北斗三星定位误差主要分布在纬度方向;(3)通过卡尔曼滤波可使北斗三星无源定位精度提高25%。  相似文献   

17.
将高精度质子磁探仪和位场变换理论用于测量计算船舶磁场,以研究其在海洋中的分布。由质子磁探仪实测海面上10m处磁场的模(船的磁场与地磁场矢量的和的绝对值),用位场变换理论计算出船的磁场三个分量在水面和水下的分布;并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计算速度和结果的精度。将该方法和磁球理论严格解比较,在z=0面上误差小于0.1%,在z=-20m面上误差小于1%;还给出船的磁场强度在船的纵横向的分布曲线和平面立体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北斗伪距单点定位、伪距差分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然后根据自编程序,利用同济大学TJA站8天的数据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北斗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平面方向上达到3.5m以内,高程方向优于8m,满足普通导航定位的需求。北斗差分定位的精度较伪距单点定位精度有了较大提高,其精度平面上达到1m以内,高程方向优于1.5m,能满足较高精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Wind effects on sub-tidal currents are studied using current meter records obtained at six moorings across the main basin of Puget Sound. High correlations between wind speeds and currents are found near the surface and at mid-depths of about 100 m.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applied to the axial currents in 1984 and 1985 shows that mode 1, containing over 60% of the variance,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even without any near surface current records. When near surface stratification is strong, direct wind effects are limited to the upper 30 m with counter currents in the lower layer indicating a baroclinic response. The transport in the lower layer almost balances the transport in the upper layer. When near surface stratification is weak, direct wind effects on currents can be detected to about 100 m. In this case, there is no clear and consistent depth at which one can separate the upper from the lower layer. Time series show that the accelera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 initially increa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wind when the wind starts blowing, but it reaches a maximum, starts decreasing, and eventually changes to the opposite direction (decelerates) while the wind continues to blow in one direction. Results of a continuously stratified normal mode model and estimations from th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riction at solid boundaries is a major cause of these phenomena. The model shows that modal currents of normal modes 2 and 3 are as important as mode 1, although the resultant vertical structure of total current shows a two-layer type pattern with only one zero crossing. The effect of the baroclinic pressure gradient is only apparent at low frequencies and among lower modes.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蚀退过程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河三角洲海岸以其独特的成因、演化有别于其它海岸,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不同时期地形变化对比,展示了在侵蚀阶段潮间带蚀退变化的特征、潮下带斜坡准平衡带的形成及演化,并就其成因和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