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质的 Q 值是描述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介质特征的重要参数。它不仅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衰减,还影响到走时的迟后,从而产生波速负异常。Q 值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地震烈度衰减的预测、计算地震震级的量规函数,合成地震图、地震预报等,还可能用于勘探含水,含油、含气的矿藏和其他矿藏。人们通常从四个方面来研究弹性波的衰减:地震波衰减的观测、弹性波衰减的实验室研究、构造衰减模式和衰减的微观机制。在长周期地震波方面已获得了几个全球的 Q 值模式,如 SL8-Q 模式,初步参考地球模式 PREM、吸收带模式 ABM-Q模式。短周期地震波方面,发现 Q 值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以及显著的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品质因子Q通常可表述为频率f的函数:Q(f)=Q0fa.由于地震波能提供地球内部物质组成、晶体结构和物态、温度以及物质流动等信息,且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衰减与Q值直接相关,因此,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介质Q值,已经成为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系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反映地球介质特性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利用山东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时间域P波脉冲宽度法对2003年和2004年青岛震群进行Q值计算,对初动半周期的两种不同获取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P波脉冲宽度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效果,得到青岛地区和胶东地区的Q值。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波衰减是地球介质的基本特性之一。地震波Q值的衰减与岩石的岩性、构造带的破碎程度以及流体的饱和度等都有较大关系。因此,研究地壳Q值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地壳介质的物性及其动力学特征。本次选取重庆区域地震台网、湖北区域地震台网以及部分流动台记录的2003—2015年巫山—巴东库段的地震波形数据和观测报告资料。首先运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对巫山—巴东库区段地震进行精定位研究,较好地确定了本区域内发生地震的震源  相似文献   

5.
不同构造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相对强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值是表征地球介质物理化学状态、描述地震波衰减特征的重要参数。根据衰减机理的不同,可以把衰减分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论文首先强调分离地球介质的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进而研究固有吸收衰减与散射衰减的相对强弱,对于揭示地球介质不同的物理化学状态和控制地震波能量衰减的机制有重要意义。论文选用S尾波记录来研究介质的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在对国内外多种尾波衰减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范围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选用了尾波能量通量模型来分离介质的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em值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波衰减性质的研究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地震台站(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包含了地震震源效应、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效应、台站场地响应及仪器响应.在使用地震波资料研究震源性质时,必须要扣除地震波传播路径效应、台站场地响应及仪器响应的影响.地震波传播的路径效应(地震波衰减),除了随距离存在几何衰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介质的非弹性衰减,用介质品质因子Q值来度量.Q值是地球介质的基本物理参数之一,是对地震进行定量和研究震源性质(如震源参数的测定等)所必需的重要参数,在震源物理和工程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壳Q值的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天然地震的体波、尾波、Lg波开展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的方法和动态,阐述了各种方法的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等,并展望了利用天然地震研究介质Q值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区的地震灾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震源和传播地震波的介质特征,而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特征有两个重要的物理量,一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二是能量传播的衰减,亦即描述介质吸收特性的Q值。地震波衰减快慢与传播路径上的介质情况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地震波穿过不同地区的衰减大小的研究,可以了解介质背景。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9.
地震波品质因子(Q值)研究是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部分,Q值是介质非均匀性和非弹性的反映,相关研究结果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研究显示,品质因子Q值与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密切相关.随着数字化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Q值研究的条件得以满足.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地震波的衰减问题,人们很早就十分重视并进行了研究。对于近震P波的衰减问题,在国内,最近十年才有比较多的人去研究。研究近震P波的衰减问题可归结为测定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测定Q值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域的方法和频率域的方法两大类。文中列举了笔者和其他研究者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地区测定的Q值。从总体上看,Q值在100—1350之间,大多数在200—600之间。详细研究了唐山和海城震区的Q值后得到:1、在大地震(大余震)前后,震区的Q值发生明显变化,震前大,震后小。2、在大地震余震活动区的边缘部位,若仍保持着较大的Q值,则很可能是较大余震的发生地。文章最后对造成近震P波衰减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地壳表层的严重不均匀性造成地震波  相似文献   

11.
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单台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萍  史勇军 《内陆地震》2006,20(3):252-258
考虑到新疆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新疆喀什地震台记录的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波形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对每个地震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品质因子Q采用Brune的ω-2衰减模型,用补偿谱的方法试错得到,最后所得结果与新疆地震目录ML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Seismic wave propagating in Kelvin-Voigt homogeneous visco-elastic med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arth media friction attenuates the energy of seismic wave. Obviously, that earth medium is treated as viscoelasticity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as elasticity. Seismic wave in visco-elastic media contains abundant lithology information of the medium.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lutions of visco-elastic wave equations, velocitie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ng and the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 in the visco-elastic media are very important for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Under a sma…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标准线性固体模型,本文建立了黏弹性介质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的高阶速度-应力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并对黏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黏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提供的零偏VSP全波场数据,本文进行了质心频移法计算Q值的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反射波、转换波及短程多次波对频谱的影响较大,对Q值反演造成一定误差.本文的...  相似文献   

14.
随机弹性介质中地震波散射衰减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波衰减一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因为可以反映介质的特性。导致地震波衰减的因素很多,如: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扩散导致的几何衰减,固体岩石内部晶粒间相对滑移导致的摩擦衰减,岩石结构不均匀引起的地震波散射衰减。本文主要从统计的观点出发,通过多次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纵波散射在随机弹性介质中所引发的衰减。首先用随机理论建立了二维空间随机弹性介质模型,然后用错格伪谱法的数值方法模拟了波在随机介质中的传播,再通过波场中虚拟检波器的记录,用谱比法估计了弹性波在随机介质中的散射衰减。不同非均匀程度随机弹性介质中的数值结果表明:介质不均匀程度越高,散射衰减越大;在散射体尺寸小于波长的前提下,不同散射体尺寸的计算结果说明:散射体尺寸越大,弹性波衰减越明显。最后提出了一种不均匀孔隙介质中流体流动衰减的方法。通过对随机孔隙介质中地震波的总衰减和散射衰减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定量得出了随机孔隙介质中流体流动衰减,结果表明:在实际地震频段下,当介质不均匀尺度101米量级时,散射衰减比流体流动衰减要大,散射衰减是地震波在实际不均匀岩石孔隙介质中衰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Different theoretical and laboratory studies on the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layered hydrocarbon reservoir have shown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s. The wave‐induced fluid flow between mesoscopic‐scale heterogeneities (larger than the pore size but smaller than the predominant wavelength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attenuation for frequencies below 1 kHz. Most studies on mesoscopic wave‐induced fluid flow in the seismic frequency band are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interaction of fluid flow due to the symmetrical structure of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However, in strongly heterogeneous media with unsymmetrical structures, different courses of wave‐induced fluid flow may lead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luid flux in the seismic band; this has not yet been explore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of wave‐induced fluid flow in layered porous media. We apply a on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numerical creep test based on Biot's theory of consolidation to obtain the fluid flux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of the fluid flux and the strain rate tensor are introduced to characterise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of fluid flux. We also compare the behaviours of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and the strain rate tensor on two scales: the local scale and the global scale. It is shown that, at the local sca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rses of fluid flux is a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weak fluid flux and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contain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luid flux. At the global scale, the averaged strain rate tensor can facili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degree of the fluid flux for the porous medium with a random distribution of mesoscopic heterogenei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of the fluid flux i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that of the peak attenuation.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oil–gas patch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phase velocities and attenuation in layered porous media with random disorder.  相似文献   

16.
杨明芝 《地震学报》1990,12(2):130-139
本文采用三层地壳介质模型,讨论了地方台网记录的小近震三分向地震图S波段振幅包络形状问题.认为S波包络的规则形状主要是由于强反射界面上的一次和多次全反射波形成的.分析了地壳分层结构,震源辐射特性,介质衰减对n次全反射波振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给出了从直达S波到尾波之间的S波段记录部分振幅包络形状函数和S波最大振幅.利用包络形状函数方法测定了宁夏地区介质品质因素Q值.   相似文献   

17.
岫岩陨石坑三维Q值层析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到2009年为止,世界上已发现176个陨石撞击坑.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钻探角度推断并证实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环形构造为陨石撞击而成,但该坑的深部构造及整体特征仍有待地球物理方法来确认.本文从地震勘探角度利用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首次对岫岩坑的地震波衰减结构进行了研究,以便对该撞击构造有个整体认识.Q值结构对了解地壳的非弹性性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基于吸收特征时间t*的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计算了岫岩坑地震折射方阵的观测数据的振幅谱,并通过拟合振幅谱得到了反映地震波衰减的t*.利用t*通过三维Q值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坑的三维Q值结构.结果表明:该陨石坑内从地表到深度100 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上部107 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深度100~300 m的Q值层对应坑内下部厚度为188 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深度300~700 m的Q值层对应角砾岩堆积透镜体下面的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程度较低的撞击破碎层.大约250 m深处的波阻抗界面与地质钻孔的260 m深处的陨石冲击分界面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使用山东遥测台网1994-2000年(ML2.8-4.2级)间75次地震的300多条模拟地震资料和部分数字化资料,1)测定了尾波振幅比和能量比,并估算了山东地区的尾波值和平均自由程,进而试求了吸收品质因子Qi的散射品质因子Qs,得出山东地区地震尾波的衰减主要是由散射所造成;2)检验了用来定量描述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状态的参数--尾波时间熵ST,得出山东地区中强震前尾波时间熵下降是明显的,对中强震的预报效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深层-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涉及高温介质地震波传播问题,热弹介质参数对地震波传播有重要影响.含弛豫时间修正项的Lord-Shulman双曲型耦合热弹波动方程从理论上预测了热弹性介质中存在快纵波、慢纵波(一种准静态慢纵波,简称热波)和横波的传播,两个纵波为热耗散衰减波而横波不受介质热特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平面波频散分析和格林函数法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两个热耗散衰减波的频散和衰减特征,着重分析热导率、热膨胀系数及比热的变化对波速和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热导率作为主要参数决定了波速与衰减的临界变化,热膨胀系数对波速和衰减的幅度有明显影响,比热则兼顾了前两个热弹系数的影响特征.最后,利用热弹性动力学频率域的二阶格林函数进行波场快照数值模拟,展示热弹性介质中纵波、横波和热波的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20.
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振  李欣 《中国地震》1995,11(1):62-71
本文使用简化的能流模型(Frankel,A.et al.,1987)研究了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及介质Q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求得的尾波Q值基本上是介质非弹性吸收的度量;海城7.3级地震前震的Q值较高,约为500,震后显著降低至380,但5.9级最大余震震源区的Q值仍与大震前相同。这可能说明大震发生时该处介质并未破裂。最大余震发生后,整个震源区的平均Q值降至344。但地震前后介质Q值发生明显变化的范围并不大,直径约为2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