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莉 《干旱区地理》1990,13(1):58-6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GBP),是当代国际最大的生态研究计划。1987年1月,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执行委员会遵照1986年9月召开的ICSU第21届全会的决定,筹备成立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IGBP是“国际地理—生物圈研究计划”(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组织下的又一项新的世界范围的科学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通过对地球环境每十年、特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里变化过程的研究,使人类对下个世纪环境变化状况及规律有一个较透彻的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张镱锂  张玮 《地理研究》2004,23(6):876-876
由IHDP中国委员会、IGBP中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与团体协办的“第四届亚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及环境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15日至16日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CNC—IGBP/IHDP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工作组承办。  相似文献   

4.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的核心项目“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AHC)”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的基础上 ,对 BAHC计划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结合当前 BAHC计划的研究动态 ,对未来的 BAHC研究新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2月2日,国际"全球共识年"(IYGU)启动仪式在德国耶拿举行。"全球共识年"计划源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共同推动的全球可持续性研究,旨在通过制定面向全球挑战的新策略来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是探讨个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当今世界,地方行为对全球造成了日益显著的影响,这要求全世界共同关注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若要从地方维度对全球问题采取行动,就需要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围绕全球变化问题,国际科技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组织了4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即WCRP、IGBP、IHDP、DIVERSITAS,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众多核心研究计划或支撑研究计划。随着这些研究计划的酝酿、实施和推进,其明显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问题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不仅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科学命题,同时也为地理学与其它科学领域的融合、交叉提供了广泛途径。在分析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进展基础上,指出入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面临5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理研究》2005,24(3):487-487
2005年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2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共同组织发起。会议共设有4个中心议题: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战略。这次香山会议,得到了徐冠华院士、叶笃正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大力指导,得到了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积极响应,叶笃正院士、施雅风院士等60多位活跃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0,19(3):324-331
2000年来人与环境适应是IGBP组织针对全球变化研究进展提出的最新研究方向,实现这一研究方向,中国具有最大的优势。文章针对中国2000年来人类活动的特征,论述了人与环境适应研究的科学框架,并指出由于人类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与能动性反应,人类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每一个行动,都可以作为人地互动信息的反映,成为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长期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趋势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淑宽 《地理研究》1988,7(1):102-103
在以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地理研究所1986—1987年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又是新的进展。二年来我所共接待来华外宾170余人次(其中1986年90余人次,1987年80人次),出国人员达108人次(1986年59人次,1987年49人次)。 根据国际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的精神:结合我所方向、任务两年来我们着重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开拓。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0.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未来地球计划是目前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前沿研究的综合科学计划,集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所领导的四大科学计划为一体,旨在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并加强决策支持和研究交流,寻求地球系统可持续途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合作构建综合集成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剖析陆地表层格局特点,分析陆地表层格局的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其研究理念的转变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分析表明:陆地表层是未来地球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陆地表层要素与过程相互作用并在人类活动驱动下形成的格局,可作为未来地球计划进一步研究的区域基础框架。未来,陆地表层格局研究应力求方法论的突破,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7,62(3):F0002-F0002
由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和世界数据中心(WDC)中国中心秘书长共同发起的"CNC-IGBP、CNC-WCRP、CNC-IHDP、CNC-DIVERSITAS和WDC-China 2006年联合学术大会"于2007年1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循环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IGBP核心计划之一的水循环与生物圈相互作用(BAHC)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课题。本文从森林水文生态、山坡水文学、防护林水土保持效益、水生生态系统净化作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在水循环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指出了从水循环的生物过程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安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战略问题,探讨东西部协调发展模式和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管理方略时必须解决的有关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交织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共同推动的核心研究项目。近年来我国学者在LUCE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就我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驱动机制、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张镱锂  张玮 《地理学报》2004,59(6):1087-1087
由IHDP中国委员会、IGBP中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亚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及环境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15-1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俄罗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 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 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 国际联合研究计划, 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 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 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建设, 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 进行长期的监测, 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 变化, 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始建于1988 年, 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 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年在CERN 的基础上, 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 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 , 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 个台站, 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 含荒漠) 和 水体( 湖泊和海湾) 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 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 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中围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IGBP中国国家委员会LUCC工作组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万泽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城市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7-18日在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城市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会议收到论文近120篇,来自海内外54个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开幕式南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史守旭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8月23日至24日,"自然地理学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IGBP和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生物地理教学研究会、全国土壤地理教学研究会等7个学术团体  相似文献   

18.
李荣敖 《中国沙漠》1986,6(1):56-57
1986年3月10日至14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国际旱地退化与恢复经济学会议"。这次会议是由澳大利亚政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美国东西方中心发起,在英联邦秘书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支持下召开的。非洲、拉美、泰国、印度、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十二个国际组织的一百四十九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IGBP资料介绍     
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数据工程旨在提供一种方便、省钱而有效的方法,使所有研究工作者,尤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工作者能使用一种包含各种各样数据集的数据库,用于进行各种全球变化过程、效应和影响的模化和个例研究。目前能以合理的存储介质费用和规模获得的数据集,多为中低分辨率的。因此,本工程侧重于较大的、国家级至州级规模。然而,这样的数据库也为对很多国家有内部兴趣的高分辨率研究提供有用的、较大规模中间介质。GCDP目前由专用于非洲的中试期工程组成,用于亚洲和南美等地区的其它中试期  相似文献   

20.
近半个世纪来,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主题。按照最近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的解释,全球变化应包括大气成分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等内容。全球变化对所有生态系统均产生了影响,甚至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泥炭地(peatland)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