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性天气的总结是研究其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的有效途径,而决策气象服务是围绕天气变化进行的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服务,是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依据,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天气预报预测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和增强,决策气象服务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通过对2018年全国灾害性天气特征和决策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业务实际和未来发展,探讨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旨在建立灾害性天气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内在联系,增强业务人员对天气变化规律的认知和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深度理解,以预报发展推动服务水平提升,以服务需求促进预报技术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新形势下的决策参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央气象台决策气象服务智能移动终端(简称为"决策服务App")是在发展智慧气象的大背景下,针对桌面应用、网站等传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存在时效性、移动性不足的问题,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面向决策服务领导和一线决策服务人员设计研发的手机应用程序。在研发过程中实现了基于WebGIS和OpenGL ES技术的渲染引擎、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用户行为统计,以及高安全性等多项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包括基于精细化智能网格的城市天气预报、决策服务产品、实况监测及其统计查询,以及预警预报在内的主要功能。决策服务App在日常天气预报业务、国家重大会议与活动,以及特大灾害的气象保障服务中提升了中央气象台和各级台站的精细化分析和决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多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服务于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设计思路到内容设置及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就发布系统在图像、文字、临时预警、双语以及针对性的定制等方面如何发挥优势,凸显其在重大保障服务上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同时也对发布系统服务于重大气象保障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气象信息的推广应用与服务也做了一定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海域动态遥感监测业务需求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建设基础与运营经验,对海域动态遥感监测业务技术体系做了初步研究和设计。文中将海域动态遥感监测业务分为全域常规监测、局域强化监测和定域应急监测3个业务层次,提出了涵盖业务组织、开展方式、流程、监测内容和技术保障等内容的业务体系规划方案,并给出了关于数据源和监测频率等的建议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莱西市中心城区、姜山新城、大沽河城区、青山旅游、田园生态等5个功能板块农村社区气象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对当前农村社区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的种类、结构、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电视天气预报、手机短信息、气象信息广播系统、气象信息显示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站、手机客户端、"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等7种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气象服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气象科技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在扩大宣传、提高服务手段和水平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制约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7.
系统以GIS技术为基础,应用VS2005+Oracle11g技术,采用B/S架构,集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实况采集、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分发和交通气象服务产品接收显示于一体。实现了对气象、交通部门的多种实况信息的采集和显示;基于地图的交互式可视化预报制作技术,通过圈画区域的方式,实现对区域内不同的服务对象智能分发相应的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为交通部门和公众出行提供实时预报预警服务。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较强扩容性,支持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监测站的增加和扩展;接受专项气象预报方法和工具的添加和修正;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可以随时增添新的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8.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博成为了最亲民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之一,在日常的气象信息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的粉丝数据和2016—2018年热点微博特性进行分析,挖掘用户和热点微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业务实际和未来发展,探究气象服务微博的制作技巧,提出改进措施,旨在增强业务人员对微博传播机制和引导策略的理解,扩大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的品牌影响力,推动气象服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草是一类生活在近海区域的高等被子植物,初级生产力高,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之一,具有净化水质、消浪固滩,以及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保护地的功能。无节制的人类活动和频发的极端气象灾害导致近岸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和海草床大面积消失。本文以相关海草床修复生态学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归纳了海草修复需要考虑的因素,梳理了国内外海草修复实践和技术理论方法,提出了利用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物种共生关系等人为促进海草床生长的技术方法,并从法律角度、技术体系、保护体系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海草床修复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岸海洋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现代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通过海岸海洋地貌调查获得的数据急剧增长。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不同学科、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分析和表达已成为当前海岸海洋地貌研究的重点。系统介绍了GIS技术在海岸海洋地貌研究中新的方法体系,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四个部分,重点研究了GIS空间技术、海底地形建模和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解译海洋地学,探索陆海交互作用中隐含信息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沿海城市规划、海港选址、大陆架岛礁地貌环境研究的具体实例中,研究范围从陆到海涵盖整个海陆交互作用带,为海岸海洋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及外交权益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持。通过上述方法体系与应用研究说明,以GIS为核心建立的多源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使传统海岸海洋地貌研究的范围、内容及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多源数据信息的精确解译和成功应用必须同时具有空间信息学和地貌学专家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障县市局气象资料的正常接收,提升气象监测、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资源利用能力,使县级气象部门在气象资料的信息量、时效性和可靠性方面有大的提高。文章介绍了县局CMACast系统结构,县级CMACast系统应用,资料推送以及软硬件工作环境,并对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在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中语义表达的一致性,需采用统一分类和编码技术,设计资料分类编码体系,以满足海洋环境调查资料的汇集、管理与服务需求。在对海洋调查资料分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分类影响因素,提出了分类原则和方法,初步构建了基于学科、数据类型和调查方式为主的海洋调查资料分类体系,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编码。目前该分类体系与编码已应用到海洋环境资料和信息管理业务化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研用户文献需求、图书馆管理对象、业务内容等发生了转变。为了适应数字环境和科研环境的变化,海洋专业图书馆应当加快从传统信息提供服务模式到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模式的转变,探索海洋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以科研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托先进的元数据仓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数据关联挖掘技术,充分发挥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能力,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学科特色以及一站式的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东海分局海洋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新时代海洋管理新需求的出现,也逐步暴露出有效信息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对管理与决策工作支持力度有限等问题。本文回顾了东海分局海洋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了传统信息化发展模式与新时代海洋管理需求之间的断层与错位,总结了分局利用平台化思维,从"减、增、改、降、补"等5个方面进行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和加快推进海洋信息化业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建议,为提升海洋信息服务供给能力、发挥海洋信息化工作效能、实现信息化建设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气象服务情况为例,指出了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的必要性,以统计学为基础,将密切值法应用于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中,进行了基于密切值法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应用,以公众问卷调查数据为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大洋调查数据内容涵盖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多个专业,数据类型多样,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大。自动、批量、快速、准确地加载数据是大洋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基础。根据大洋调查数据的特点,通过分析各类数据的加载方式、加载流程、关键技术与实现方式,提出了文件加载、清单加载、抽取转换等不同的加载方式,设计并开发了大洋数据加载系统,实现了各类大洋调查数据向大洋数据库的自动加载,为大洋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数据规范与标准体系、资源系统规划与整合、共享服务网络平台、管理与服务质量体系以及资源管理与共享体制等5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海洋数据共享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海洋数据资源建设、海洋数据共享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等4个方面19个要点,提出了深入推进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交流会,于1983年12月3日~7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业务部门的31个单位,60余人。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先生到会讲话,并作了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对曾宪波同志所做的“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专业委员会成立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一致通过了这个报告。与会代表对今后如何开展卫星气象科技活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技术报告30余篇。  相似文献   

19.
结合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实际,分析了目前防雷科普宣讲队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气象部门对气象科普宣讲整体思路的架构、对宣讲人员的要求、宣讲内容设置、现场讲解中注意的问题以及建立有效宣讲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做好防雷科普知识宣讲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计一种基于决策级融合的短期天气预报二级决策模型,并以线性回归法、极值剔除法、支持向量机法为初级决策方法,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系统实现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的决策级融合结果取得了较高的平均历史拟合率和试报准确率,较初级决策方法平均提升约2%—3%;决策级融合的决策结果将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其有利于提升数理统计预报的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气象保障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