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主体区,不但构造变形历史复杂,而且高原内部与周边块体之间的重力异常差异也十分显著。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模型,计算得到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艾里均衡重力异常;并依据复合均衡模型原理,以Crust1.0地壳模型中莫霍面的深度为参考,反演得到了地壳剩余密度的分布,该结果适用于研究地壳横向密度的差异;最后,将反演结果与弹性板均衡理论模型反演得到的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块之间的地壳力学特性和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为强震孕育提供了动力学背景。以此为依据,可为潜在强震危险区位置的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机理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 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强震前在孕震体即包体附近出现了高应力集中单元. 它们是形成小震空区、条带和地震空间丛集图像的基础. 随机裂纹的存在,有利于在孕震体(包体)外的裂纹端部应力集中,先发生小震,形成包围孕震包体的前兆地震活动图像,而包体中的应力逐渐增加,为发生强震提供了条件. 包体的形状和几何位置是影响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 引入材料的黏弹性,导致了其中应力随时间迅速减小和弹性层某些部位应力随时间的增加. 但在本文设定的构造模型框架和介质参数下,下层黏弹性的存在对上层母体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光勋 《中国地震》1996,12(2):119-126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  相似文献   

4.
强震前中期地震活动的变化及TIP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瑜  陈Yong 《地震》1995,(4):323-327
用改进的M8算法研究了1979年以来我国华北西南及邻近地区共16次强震前的TIP,即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4次强震发生在补判定为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研究部时空域的37%,获得了较好的强震中期预测内符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西发生了Ms6.6级地震,通过分析区域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认为该区域强震活动具有相对活跃时段和相对平静时段,在强震的相对活跃时段内,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6.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张慧张新基  苏鹤军 《地震》2004,24(10):27-32
研究了孕震过程中孔隙岩石的变形与岩石孔隙压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孕震过程中孔隙压时空变化图像,揭示了地下水位前兆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①岩石变形过程中孔隙压力的变化是引起地下水位升降的主要因素;②地下水位前兆场的变化具有阶段性;③震源区最早出现膨胀变形,也是孔隙压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因此地下水位趋势性异常最早出现,也最为集中;④地下水位异常的典型形态为上升趋势下降加速下降或转折上升发震,中短期异常以加速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8.
强震群体活动转移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人 《地震》1993,(1):21-25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5个强震区的强震群体进行了划分及t检验。 近80年来,由喜马拉雅板缘碰撞带向我国大陆板内强震区强震群体活动呈现时空的有序迁移。这种迁移特征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幕式碰撞有关,由此产生的向板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是强震群体迁移有序性的根源。据此,对我国大陆今后10年的地震大形势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德富  黎令仪 《地震》1996,16(1):53-58
文中分析了云南省M≥5.5强震活动的时空结构,发现7级以上大地震不仅在空间上有序,而且在“时间”上以其历经的强震数目为序按律发生,显示出构造地震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其行为具有自律性。利用自律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在不同区域演进阶段的差异,探讨了在实际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本区内自1882年开始的地震活动期中各强震活动阶段的情况、不同地震活动轮回中不同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差异、主体活动带及其变化倾向、轮回的持续时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地震带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轮回中强震活动时段的起止标志、强震的空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特点,并对各地震带地震活动情况及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向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云南强震轮回是研究本世纪94年间,云南强震随时间、区域有序转移的过程和规律。本文介绍这一观点的形成、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并用这一观点对云南当前及未来强震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1998年华北强震的时、空、强特点,研究了中蒙地震上形成,华北和东北未来发展趋势及其间的关系等,得出1999年及其以后级邻区的地震活动趋势是华北的周围边角地带仍比内部稍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陈国顺 《华南地震》1991,11(2):40-46
本文以滑波理论为依据,总结了山西地震带的两种不同特点的滑坡。即:振荡式滑坡及触发式滑坡。虽然两种滑坡都可分为变形、解体、滑动、毁灭等四个阶段,但其动力不同。振荡式滑波的滑动面倾角小,因而滑力来源于强震振动,而触发式滑坡的滑动面倾角大,因而滑力来自滑体本身静荷载。对两种滑坡的研究对预防及减轻强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南地区1900年以来M≥6.0级强震资料出发,对强震活动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强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的周期性,在活跃期M≥6.0级地震活动的丛集特征显著,并且符合非线性加速发展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强震活动在活跃期表现为具有主体活动地区、群体迁移、由局部区域向整体地区发展等特征。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认为,西南地区自1988年开始的最  相似文献   

15.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贵宣  郑大林 《地震研究》1995,18(3):221-226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青海地区强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及预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统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青海地区1993年M≥6强震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Gompertz与Logistic曲线模型以及可公度模型对该区M≥6.5强震进行了预测探索。结果表明,1993年该地区M≥6强震的发生概率将达到0.76-0.87,1993-1994年有可能发生M≥6.5强震。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简要地总结了中国大地强震的时空活动规律和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这种规律的解释,评述了当前模拟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对滇东地区强震幕式活动与强震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登 《地震研究》1997,20(4):365-372
滇东地区的强震活动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已为众多的地震学的研究所证实,但进入第Ⅴ幕第5个强震活动时段后,仅发生了1次6.3级地震,从而改变了本世纪以来前4个强震活动时段的强震活动次数(最少2次)与强度,这就经起人们的关注,是否再次发生比6.3级更大的强震?一直困扰着人们。所以许多学提出不同的认为企图解释这一问题。作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看法并对滇东地区的强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山西地区是著名的强地震活动带,据记载历史上曾发生M≥7地震6次,其平均重复周期约300年左右。1695年临汾地震的灾害非常严重,死亡人数52600人。震中烈度高,极震区面积大,有感范围广。研究表明主震的震源深度大。  相似文献   

20.
白超英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3-118
结合新疆构造活动的特点及地震活动的分区,探讨了境内强震活动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强震活动始于乌恰地区,分别沿南天山西段由南向北迁移和沿西昆仑带由西向东迁移。其迁移方式主要表现为天山带强震活动由低纬向高纬地区成组迁移,各带内次级活动区的往返迁移。研究结果将为判断新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强震危险地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