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Wright染色对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其次是脾脏。肝脏中无原始型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血细胞的发生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本文着重描述了长鳍裸颊鲷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也可以在头肾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红鳍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中小3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幼稚的红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3.
美国红鱼血细胞观察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测定了美国红鱼(学名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的血液指标,红细胞密度为(1.95±0.37)×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2.08±0.43)×104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65±1.06)g.L-1,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0±0.06)g%,沉降速率为(1.15±0.10)mm.h-1。对美国红鱼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以及6种白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在总的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8.42±11.62)%、(14.50±9.25)%、(1.46±1.80)%、(13.01±7.73)%和(2.6±3.76)%,嗜碱性粒细胞的含量极少,不到1%;在涂片上还发现了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对肝脏、脾脏、头肾和肾脏等4种造血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定。观察发现,眼斑拟石首鱼的头肾和肾脏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脾脏是产生淋巴细胞的重要场所;而肝脏则在眼斑拟石首鱼粒细胞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青弹涂鱼 ( Scartelaos virids ) 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多,圆形,具圆核;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呈三五个聚集分布;嗜碱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大小有三种: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较少.此外,还见到红细胞、单核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这说明红血细胞及白血细胞的部分种类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青石斑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则较少。青石斑的淋巴细胞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血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幼稚型、成熟型和功能衰退型以及三者之间过渡类型的嗜中性白细胞皆可见到。偶尔可见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及单核细胞,提示红血细胞及白血细胞的部分种类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6.
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尾胡椒鲷血细胞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血涂片中可分辨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与血栓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的比例最高,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椭圆形,表面光滑,无突起:而各种白细胞为圆形,细胞表面不平,具有各种突起,提示白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还见到红细胞、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  相似文献   

7.
绿海龟(Chelonia mydas)血细胞发育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Wright's液染色方法,对绿海龟的外周血、骨髓、脾脏和肝脏等几种组织的印片和涂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骨髓和脾脏是绿海龟的主要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血细胞主要在骨髓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脾脏中发生;脾脏中可以发现晚幼红血细胞,脾脏可能是红血细胞的成熟场所;肝脏中无原始型的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的发育经历了5个阶段:原红血细胞、早幼红血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血细胞和红血细胞等阶段,其胞体体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发育过程;粒细胞的发育经历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白细胞、晚幼白血细胞和白细胞等阶段,胞体体积均由大到小变化,核分叶可能是粒细胞的衰老的标志;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育各经历了3个阶段.各细胞发育均经历了由有细胞核仁到无细胞核仁的变化过程.原血细胞和幼血细胞在造血器官中可以进行有丝分裂,部分成熟的红血细胞可以在外周血中进行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血细胞形态分类及血细胞发生特点,文章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了体重263.18±12.31g的杂交石斑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以及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并将结果与其母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石斑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5.46±12.38)%]、血栓细胞[(21.11±5.38)%]、嗜中性粒细胞[(19.44±12.02)%]、单核细胞[(1.66±2.13)%]和嗜酸性粒细胞[(2.33±1.91)%]组成;4种组织印迹片中,头肾中未成熟的细胞总数比例最高[(16.12±0.30)%]],体肾次之[(7.90±0.35)%],脾脏[(2.56±0.21)%]和肝脏[(0.97±0.18)%]未成熟细胞比例较低;由此推断杂交石斑鱼主要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体肾。在杂交石斑鱼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头肾、体肾和脾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大原单核细胞。杂交石斑鱼与其母本相比,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比例接近(+2.16%),血栓细胞较少(-14.58%),嗜中性粒细胞(+9.10%)、嗜酸性粒细胞(+2.18%)和单核细胞(+1.38%)较多;主要造血组织都是头肾,但淋巴细胞的主要发生组织不同(分别是体肾和头肾),次要造血组织也不同(分别是体肾和脾脏);此外杂交石斑鱼各组织中未成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母本,显示出活跃的造血活动。本研究结果能为杂交石斑鱼的血液生理学、病理学研究及石斑鱼杂交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梅景良  闫琳  王湘平 《海洋学报》2009,31(2):120-128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斜带髭鲷的后肠、头肾及脾脏中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器官组织中均发现有肥大细胞,但以后肠和头肾分布较多;这些肥大细胞的表面具有胞质突起或表面折叠。根据其特征性胞浆颗粒所含特殊亚结构的不同,可初步认为斜带髭鲷肥大细胞可能存在Ⅰ型和Ⅱ型两种亚型。Ⅰ型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肠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和头肾的结缔组织中,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具有微粒样特殊亚结构;Ⅱ型肥大细胞仅分布于头肾和脾脏的结缔组织中,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则具有漩涡样、线团样、蜂巢样、细粒状、无定形和混合型等多种晶格状特殊亚结构。同时,这两种亚型肥大细胞均存在脱颗粒现象。由观察结果可知,斜带髭鲷后肠、头肾及脾脏中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并且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具有精细的特殊亚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进行显微观察研究并计数,同时测定各类血细胞的大小及血液的生化指标.血涂片观察发现:波纹唇鱼的外周血细胞可区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等五种血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1.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肿瘤易感基因101(简称TSG101)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免疫应答作用,了解在细菌刺激下斑节对虾的机体发生的变化机制,本研究以哈维弧菌(Vibrio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为实验组,以磷酸缓冲液(PBS)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定量分析展开对斑节对虾对菌刺激的免疫应答作用。结果显示,斑节对虾的TSG10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下,斑节对虾的TSG101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上调(P0.01),第12小时的TSG101 mRNA的表达量达到最大(为对照组的21.60倍);在鳃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上调(P0.01),第6小时斑节对虾TSG101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的3.64倍)。在注射哈维弧菌第9小时,肝胰腺中的PmTSG10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达到最大(为对照组的2.50倍)。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斑节TSG101参与斑节对虾的先天免疫反应,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弧菌的刺激的情况下,该基因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真蛸(Octopus vulgaris)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血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比较。根据观察结果,将头足类血细胞分成3种类型: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但在真蛸血细胞中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其细胞核呈马蹄形,因此将此类细胞独立划为马蹄形核细胞。通过比较发现,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与其它3个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胞质内的颗粒数量与性质均与其它3个种有较明显的区别差异。从总体来看,头足类血细胞内含颗粒数量较少,其颗粒的数量与免疫力的强弱无直接关联。通过对比,推断真蛸血细胞中的马蹄形核细胞为透明细胞到小颗粒细胞的中间类型,从而得出此4个类型细胞有从透明细胞→马蹄形核细胞→小颗粒细胞→颗粒细胞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4.
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是海洋农牧业及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海带、紫菜、裙带菜及龙须菜的繁育、养殖关键技术等方面成功取得突破,为这些海藻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我国成为世界海藻大国奠定了基础。海藻养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食品、藻胶及其它丰富的产品,这包括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及药物等。海藻养殖产业也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氮和磷,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开发的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当前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海藻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对海藻研究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适应海藻产业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为我国海藻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采用磁珠富集和PCR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得到12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339—8.8063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333—1.000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25;期望杂合度(He)为0.0333—0.902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6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320—0.8680。所有位点中,有8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SC1-5和SC4-6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IC0.25);经Bonferroni校正后,无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位点;连锁不平衡检验结果表明,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此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长竹蛏(Solen strictus)、大竹蛏(Solen grandi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通用性情况,结果显示:长竹蛏中,位点SC1-4、SC2-8、SC3-1、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PIC0.5);在大竹蛏中,位点SC3-4、SC3-7、SC4-6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PIC0.5),SC2-9为低态位点(PIC0.25);在小刀蛏中,位点SC1-7、SC2-9、SC3-4、SC3-14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PIC0.5),SC4-6为低态位点(PIC0.25)。  相似文献   

17.
A few species in the genus Grateloupia (Halymeniaceae,Rhodophyt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with respect to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molecular analyses.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of two new species of Grateloupia,G.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sp.nov.and G.yinggehaiensis H.W.Wang et R.X.Luan,sp.nov.They both ha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that carpogonial ampullae and auxiliary cell ampullae are the simple Grateloupia-type.The two spe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by their distinctiv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espectively.Based on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bcL) gene sequences,the phylogenetic tree obtained in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y are both embedded within the Grateloupia clade.G.dalianensis clusters a subclade with G.asiatica,and G.yinggehaiensis forms a single monophyletic subclade with G.hawaiiana.  相似文献   

18.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pz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9.
车轮虫是一类主要寄生于贝类和鱼类体表的缘毛类纤毛虫原生动物。本文对分别寄生于海洋贝类--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半咸水鱼类--鲻鱼Mugil cephalus和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bicolor,以及淡水鱼类--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鳃表和体表的虾夷扇贝车轮虫Trichodina pectenis,亚卓车轮虫T.jadranica,急尖车轮虫T.acuta和喙状车轮虫T.rostrata,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研究。本文第一次报道了虾夷扇贝车轮虫的活体和蛋白银染色后特征,该虫体也是国内新记录种。其它三个车轮虫物种感染的鱼类,均属新纪录宿主。同时,也报道了这四种车轮虫对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20.
甲藻(Dinophyta)凯伦藻科(Kareniaceae)的分类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伦藻科(Kareniaceae)是甲藻门中较新建立的一个科。凯伦藻科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目前已报道3属30个种。由于该科大部分种类频发藻华,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因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沿岸也逐渐成为凯伦藻藻华的重灾区,凯伦藻曾引发我国最严重的几次藻华事件。本文对本科种类分类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翻译其中文名,编制属、种分类检索表,以期为我国凯伦藻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凯伦藻藻华防治提供基础而必要的种源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