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尚德  吴以平 《海洋学报》1995,17(4):112-117
研究了不同浓度(0.2、0.4、0.6、0.8、1.0μg/dm3)的三苯基氯化锡(TPTC)和三丁基氯化锡(TBTC)在不同温度(18、20、22、26、28℃)下,培养不同时间(12、24h)对扁藻(Platymonassp.)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呼吸作用的影响,指出温度越高,2种有机锡的毒性越大;培养时间不同,2种藻呼吸速率发生不同的变化;扁藻对有机锡的耐受力大于金藻。  相似文献   

2.
于1991年4月-1992年1月,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三苯基氯化锡(TPTC)和三丁基氯化锡(TBTC)培养扁藻和金藻,测定24,48和72h两种藻的净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结果表明,TBTC对两种藻的毒性大于TPTC;TPTC和TBTC在浓度为0.2μg/L时,对两种蕉的光合作用有轻微影响;浓度大干0.4μ/L,两种藻的光合作用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扁藻对有机锡的耐受力大于金藻:扁藻用两种锡处理后,第一天受害最严重,第二天和第三天光合速率开始恢复;金藻经TPTC处理后随时间加长光合速率稍有恢复,而经TBTC处理后则未出现恢复现象。  相似文献   

3.
于1991年4月-1992年1月,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三苯基氯化锡和三丁基氯化锡培养扁藻和金藻,测定24,48和72h两种藻的净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结果表明,TBTC对两种藻的毒性大于TPTC;TPTC和TBTC在浓度为0.2μg/L时,对两种藻的光合作用有轻微影响;浓度大于0.4μg/L,两种藻的光合作用不同程序地受到抑制。扁藻对有机锡的耐受力大于金藻:扁藻用两种锡处理后,第一天受害最严重,第二天和  相似文献   

4.
于1991年4月-1992年五月,以金藻和扁藻为材料,用室内一次培养法研究三苯基锡(TPTC)和三丁基锡(TBTC)化合物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有机锡对两种藻均有影响,在0.2—0.4μg/L的浓度时有轻微毒性;浓度大于0.5μg/L时,能使光合色素明显减少。对于两种藻叶绿素a72hEC50影响结果:TBTC和TPTC对金藻的均为0.59μg/L;对扁藻的,TBTC是0.87μg/L,而TPTC本出现半效应浓度。对于两种藻的类胡萝卜素72hEC50影响结果:金藻,TPTC是0.57μg/L,TBTC是0.49μg/L;扁藻,TBTC是0.89μg/L,TPTC也未出现半效应浓度。认为,两种有机锡对光合色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1991年4月-1992年1月,以金藻和扁藻为材料,用室内一次培养法研究三苯基锡和三丁基锡化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有机锡对两种藻均有影响,在0.2-0.4μg/L的浓度时有轻微毒性;浓度大于0.5μg/L时,能使光合色素明显减少。对于两种藻叶绿素a72hEC50影响结果:TBTC和TPTC对金藻的均为0.5μg/L;对扁藻的,TBTC是0.87μg/L而TPTC未出现半效应浓度。对于两  相似文献   

6.
有机锡对金藻(Dicrateria sp.)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机锡对金藻的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 ,三丁基锡 (TBT)和三苯基锡 (TPT)在低浓度的情况下 ,即可限制金藻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室内一次培养研究显示 ,该 2种有机锡化合物对金藻表现出很强的毒性 ,对生长速率的 72 h半数效应浓度 EC50 分别为 0 .58和 0 .77μg/ dm3。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提取泡叶藻(Ascophyllum mackaii)及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 以均匀试验设计建立回归模型优化高效制备提取工艺。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PC)进行了相对分子质量检测及理化性质分析; 利用Fenton 反应检测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等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优化的高效制备技术的超声波最佳条件为超声70 min, 温度为90℃,水提时间2 h, 料液比1︰ 80, 泡叶藻及海带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高效提取率分别为4.49%和3.69%,分子质量分别为142 kDa 和136 kDa, 泡叶藻和海带藻渣中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能力及还原能力。海带的抗氧化活性总体略高于泡叶藻。  相似文献   

8.
有机锡对金藻(Dicrateria sp.)有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有机锡对金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丁基锡(TBT)和三苯基锡(TPT)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即或.可金藻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室内一次培养研究显示,该2种有机锡化合物对金藻表现出很强的毒性,对生长速率的72h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58和0.77μg/dm^2。  相似文献   

9.
三丁基锡(包括三丁基锡氧化物TBTO和三丁基锡氟化物TBTF)、三苯基锡化合物在低浓度下可限制海洋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存活。一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TBTO、TBTF、三苯基锡对三角褐指藻具有强毒性,其72小时半致死浓度EC 50分别为TBTO,0.83μg/dm~3TBTF,1.09μg/dm~3;三苯基锡,0.93μg/dm~3。  相似文献   

10.
三苯基氯化锡对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2年4月-1992年6月以扁藻为材料进行半抑制深度三苯基氯化锡处理72h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观察中毒状态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发生水肿,内脊局部瓦解,基质内出现由双层膜包围的同心质膜轮;叶绿体内光合片层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光合片层上下重叠成厚块状;蛋白核中央髓部肿胀,淀粉鞘破裂成多角形淀粉板,并分散在髓部周围;叶绿体基质中出现大量淀粉粒,眼点因受淀粉粒挤压而由藻体中下部移至  相似文献   

11.
混合氮源对扁藻与金藻共培养和单种培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艺峰  林霞  朱鹏  李洋 《海洋科学》2006,30(8):34-40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了硝酸钠(NO3-N)、尿素(NH2-N)和硫酸铵(NH4-N)3种氮源对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共培养和单种培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对扁藻与金藻在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培养时,硝酸钠质量浓度对扁藻和金藻的总细胞密度(Yt)和最终细胞密度的体积比(Yr)没有影响,尿素质量浓度对Yt有正调节作用,而硫酸铵质量浓度对Yt有负调节作用、对Yr有正调节作用。当培养液中NH2-N质量浓度为21.01 mg/L,扁藻和金藻接种体积比(Xv)为14.15时,Yt最大(1 508.9×104个/mL);当NH4-N质量浓度、Xv分别为21.00 mg/L和14.15时,Yr最大,为87.46。单种培养金藻时,硝酸钠略优于尿素,2种氮源对其生长均有正调节作用,而硫酸铵起负调节作用。当培养液中加21.01 mg/L的NO3-N和NH2-N时,金藻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862.6×104个/mL);不同氮源对扁藻生长的调节作用与金藻相反,当扁藻接种密度为4.6×104个/mL,培养液中NH4-N质量浓度为21.00mg/L时,扁藻细胞密度达到102.2×104个/mL,其值最大。  相似文献   

12.
孔石莼与2种海洋微藻的胞外滤液交叉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海洋大型海藻石莼(Ulva pertusaKjellm.)和海洋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Kylin var.tsingtaoensis)、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的滤液做了交叉培养研究,初步探索藻间的克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下,2种微藻滤液对石莼生长的影响均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温度处理的石莼滤液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以推测:石莼对亚历山大藻的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的;而石莼对青岛大扁藻的抑制作用和两种微藻对石莼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来实现的,至于其它的方式和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亚心形扁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镉和铜的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亚心形扁藻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Cd2 )和铜(Cu2 )作用下亚心形扁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和膜脂过氧化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了解藻类抗重金属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d2 和Cu2 浓度的增加亚心形扁藻的SOD的活性逐渐升高,但高浓度Cd2 可导致SOD活性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实验结果显示,半抑制浓度的重金属处理72hr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显著提高。用72h半抑制浓度的重金属处理亚心形扁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表明,在最初的12hr内SOD活性被两种重金属离子诱导迅速升高,然后逐渐趋于平稳。总之,SOD活性的变化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有机锡化合物是迄今为止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的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有机锡被大量用作海洋防污涂料的活性成分,它的广泛使用给世界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周名江等,1994)。国外关于有机锡对海洋动物的毒性影响已有大量的报道( Bryan & Gibbs,1986; Wade et al,1988; Axiak et al,1995),而有机锡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有机锡对藻类生长、初级生产力(Callow & Evans,1981; Wong et al,1983)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以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生物,系统研究了有机锡对等鞭金藻生长、光合、呼吸、细胞色素含量以及细胞C,N,P含量的影响,为评价有机锡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藻胆蛋白和琼胶是来源于藻类的重要活性物质,随着藻胆蛋白和琼胶需求量的日益提升,寻找合适的提取原料尤为重要。本研究比较了中国8种常见江蓠(Gracilaria)的藻胆蛋白和琼胶含量,建立了一种环保的综合提取工艺并进一步优化了琼胶提取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江蓠的藻胆蛋白和琼胶含量有显著差异,张氏江蓠(Gracilaria changii)的藻胆蛋白和琼胶含量相对较高。以张氏江蓠为综合提取藻源,藻蓝蛋白的得率为0.073mg/g,藻红蛋白得率为0.088mg/g,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模型优化琼胶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碱浓度4%,碱处理时间2h,碱处理温度65℃,琼胶得率为43.51%。结果表明,张氏江蓠有较高生物资源利用率,综合提取藻胆蛋白和琼胶可以提高张氏江蓠的应用价值,研究为张氏江蓠的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两种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细胞再悬浮液、细胞破碎液、上清液、藻壳液、过滤液对亚心形扁藻悬浮性的影响,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与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含有塔玛亚历山大藻成分的实验溶液均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亚心形扁藻失去鞭毛形成胞囊而下沉,其中再悬浮液的影响最大.但亚心形扁藻受到的这种不利影响,一般在一周后即开始恢复.小球藻生长几乎不受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混合培养水体中的小球藻生长曲线与单种培养的几乎一致,其悬浮性也无明显改变.与亚心形扁藻进行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和ATHK品系)均表现出培养前期增殖曲线与单种培养类似,但在一周后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增殖曲线开始下降,这一时间恰好与扁藻细胞密度开始增加的时间相一致.而与小球藻的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培养前期与单种培养一致,后期则种群数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海洋微藻——赤潮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与饵料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培养和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二者间的竞争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海洋卡盾藻去藻过滤液和藻细胞裂解液对青岛大扁藻的化感作用,同时进一步探讨两种海洋微藻间的化感作用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结果显示: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卡盾藻在2个高浓度下对青岛大扁藻的生长产生显著抑制(P0.05);海洋卡盾藻去藻过滤液和藻细胞裂解液对青岛大扁藻的生长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藻细胞裂解液的抑制作用更强,说明海洋卡盾藻对青岛大扁藻产生化感作用,且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传递的化感物质多于通过介质传递的。不同密度比例的2种藻共培养组用UV-B辐射(2.16J/m2)处理后,海洋卡盾藻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化感作用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太阳紫外辐射(UVR,280~400 nm)和CO2浓度变化对大型海藻的复合效应,选择了常见的经济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UVR(阳光紫外辐射)和CO2对其生长、光合作用、色素以及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变化的复合作用。实验设置两个CO2梯度(380×10-6和800×10-6)和三种太阳辐射处理(PAB处理——全波长辐射处理, PA辐射处理——滤掉紫外线B和P处理——滤掉全部紫外线)。结果表明,CO2加富(800×10-6)显著地促进了龙须菜的生长,而UVR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两者之间复合作用不显著。UVR促进了藻体的紫外吸收物质的合成,而且在高浓度CO2下经PAB辐射处理的含量要显著高于正常CO2浓度水平下的,这表明高浓度CO2促进了紫外吸收物质的合成。在光合作用受限制的低PAR条件下,紫外线A(UV-A)促进其光合作用,但高浓度CO2却抑制了藻体的光合作用速率。在正常浓度CO2水平下生长的藻体,UVR显著降低其光合作用能力,但是在高浓度CO2下生长的藻体,UVR这种负面效应不显著。UVR显著降低藻红蛋白的含量,高浓度CO2 在P和PA辐射处理下也显著降低藻红蛋白的含量,但在PAB辐射处理下却呈现相反的结果。高浓度CO2下生长的藻体通过增加体内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来维持较高浓度的藻红蛋白含量,增强了其抵御UVR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主要来自淡水或海洋环境中的蓝藻和硅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被认为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近年,BMAA及其同分异构体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在我国及其他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的贝类水产品中被普遍检出,潜在威胁消费者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但目前有关BMAA对海洋微藻的化学生态学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通过向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BMAA及20种蛋白氨基酸,探究了BMAA单独及其与氨基酸联合作用96 h对球等鞭金藻比生长率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微藻吸收外源BMAA的含量。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能吸收培养体系中的外源BMAA,吸收量与BMAA的添加浓度呈正相关,且进入细胞内的BMAA多半以溶解结合态形式存在;BMAA抑制批次培养的球等鞭金藻比生长率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EC50)约为2 μmol/L;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BMAA 96 h后球等鞭金藻细胞内酪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15种氨基酸的合成量明显降低;除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外,其他17种氨基酸与BMAA联合暴露实验均增强了BMAA对球等鞭金藻比生长率的抑制效应,这可能与培养体系中的氨基酸促进了微藻吸收外源BMAA的能力有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BMAA毒素的化学生态学作用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BMAA抑制球等鞭金藻有丝分裂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固定化培养对亚心形扁藻生理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材料,研究了2%(W/V)的褐藻胶包埋,用不同浓度的CaCl2(0.5、0.75、1.0、1.5及2.0mol/dm3)处理,在不同培养温度下(25℃、15℃)对细胞的生长、形态、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发现最佳固定化培养条件为CaCl2 0.5mol/dm3,培养温度为25℃.固定北培养的细胞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15℃条件下比25℃条件下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固定化培养的亚心形扁藻细胞变大,表面凹凸不平.本文还就固定化培养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固定化培养的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