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镜头     
《海洋世界》2012,(7):2
又见深海奇生一支科学探险队在新西兰北部多火山的4个深海区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海洋生物。这些生物有的能叫出名字,有的则非常陌生。探险队的活动始  相似文献   

2.
子衿 《海洋世界》2012,(12):70-73
潜艇,是人类唯一可以潜伏在深海中作战的工具。尽管它是各类舰船惧怕的"死神",但潜艇自身其实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在深海中,一旦潜艇出现问题,只能等待着潜艇内的空气愈发稀薄,完全没有逃生的可能。而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大洋的深处都曾发生过,时至今日,都会时不时传来各国探险队在大洋底发现沉没潜艇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杨梅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7,41(6):126-133
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深海发现"号潜水器在深海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生物。在此次深海探索任务,"深海发现"号从夏威夷海岸附近海域下水,潜入到大约4829米深的海底,并成功发回光波信号,实况直播海底探索过程。"深海发现"号发回的图像和视频显示,尽管在数千米的洋底暗无天日,寒冷又高压,但是"深海发现"号仍然能够发现大量的海洋生物生活于这种极端环境中,如细长黏滑的海参、高茎海绵、管状蠕  相似文献   

5.
生物硅质沉积物转变成瓷状岩和燧石,其成岩途径是从蛋白石-A变为蛋白石-CT,最后变为石英.因为矿物相的反应率很低,所以这个反应序列被认为在现代深海沉积条件下要几千万年才能完成.因此,燧石或瓷状岩通常发现在老于中新世的远洋和半远洋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鱼并不陌生。我们人类的祖先大都经历了猎渔为生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对一些鱼类,尤其是海洋深处的鱼类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深海鱼类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般来说,构成深海鱼类的一般特征是眼睛和嘴都比较大,牙齿锋利,身体能发光。有的深海鱼的雄鱼还寄生于雌鱼身上。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深海残酷而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结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深海鱼大都是在7000万年前由浅海进入深海生存下来,并为继续生存练就了适应深海环境的身体形态和能力。在黑暗、高水压、低温、食物奇缺的深海中,约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深海勘探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深海海底蕴藏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资源远不止多金属锰结核一种矿物资源,基因资源就是更具商业开采价值的另一种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起,几个有关工业化国家就开始了对基因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工作。近几年,他们加大了研究和勘探的力度,在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有人预言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先于区域中多金属结核的开采,因此,就在大力进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的现场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勘探和开发这一资源的法律问题也已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深海海底生物基因资源海…  相似文献   

8.
刚刚进入新千年没几年,古巴近海。当深海之下的水底结构被灯柱缓缓照亮时,呈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方方正正的巨大石块儿和一些金字塔形状的建筑。担当这次任务的海面科考船通过声呐扫描后发现,这些白色巨石阵排列非常整齐,  相似文献   

9.
深海在黑暗、高静水压、低温(黑烟囱等热液系统除外)和寡营养的极端环境下形成了特殊的生境。对深海生物/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各种深海生物的生理代谢特性和动态变化规律,而且有助于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深海微生物碳循环机制的相关研究可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路线图。研究深海生物的首要条件是获得大量保持原位特性的样本,然而传统深海采样手段的局限可能导致深海相关研究结果无法反映深海环境下真实的生命过程,亟需发展满足深海生物原位研究的采样方法和生态监测技术。本文对深海生物研究现状,相关科学问题和原位组学研究进展,以及原位生态监测装备研发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深海原位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们很难对早古生代深海沉积岩进行测年 ,所以对寒武纪—奥陶纪海洋中外骨骼浮游生物在深海沉积物中的作用知之甚少。这些外骨骼生物大都保存在造山带的主缝合带 ,如哈萨克斯坦地区。放射虫是已知的能够保存内骨骼的最古老的浮游生物。它们在早古生代首次出现 ,那时还没有出现原始的外骨骼浮游生物和大范围的生物成因碳酸盐。目前还不清楚放射虫在早古生代的什么时候成为了深海生物沉积物的生产者以及这些软泥是在什么环境堆积形成的。尽管很早就有关于寒武纪放射虫的报道 ,但对其出现的证据争议很大。只是最近才有人撰稿恰当地报道了澳…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8,(7):4-4
最新研究报道称,一些深海鱼类体内富集的有机污染物也同样出现于鲸脂和其他组织之中。调查人员猜测海洋哺乳动物受有机物质污染是由于吞食受污染的鱿鱼造成的。他们随后发现,深海食物链中受到大量化学物质污染,严重威胁到深海鱼类(特别是深海鱿鱼和八足类动物)的生存。这些受污染的深海物种是有齿鲸和其他掠食动物的食物。  相似文献   

13.
深海虫虫记     
晓惠 《海洋世界》2012,(2):22-25
环境恶劣的深海并非一个不毛之地,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地方。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进步,庞贝蠕虫、玉钩虫、萨马乌贼蠕虫……越来越多的深海原著民正在进入人类的视野。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仍普遍认为深海生物非常稀少。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当时主要通过水下摄影来调查数千米深处的海底生物,发现的结果完全取决于照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海山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深海海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发现,人们越来越关注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海山山脉火山活跃部分具有非常广泛的特殊微生物栖息环境,因此成为人们研究海山微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但从现有报道来看,我们对海山微生物的了解还很少。作者主要针对海山、尤其是西太平洋深海海山的类型及其微生物群落(包括对铁、硫循环起指示作用的特殊群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这些研究中,通过基于SSU rDNA克隆测序、T-RFLP、系统发育比较等培养与非培养分析手段发现,西太平洋深海火山活跃海山周围具有比较高的环境多样性与特殊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其中ζ变形菌纲(ζ-proteobacteria)和/或ε变形菌纲(ε-proteobacteria)微生物是最普遍的类别。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其他海山的地质形成过程及微生物栖息环境与类群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潜水器的建设情况,并重点分析了潜水器在深海不同生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热液系统、冷泉、海山、峡谷和海沟等,以及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几个方面。旨在为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我国潜水器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作为生物单倍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的DNA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恒定的,因而C值可以作为生物物种的一个特定参数。深海热液和冷泉为更好地理解C值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特征性的模型。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来自热液和冷泉环境中的10种深海无脊椎动物的C值,其分布范围从0.87 pg到12.28 pg,其中,相比于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甲壳生物基因组大小及变异均较大。对比热液和冷泉两个群落中共有种(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以及长角阿尔文虾Alvinocaris longirostris)的基因组大小,发现C值差异并不显著。同时,综合已有的数据,对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与其他环境条件下的物种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下生物的基因组大小并没有发现明确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戴东 《海洋科学》1983,7(4):64-64
深海考察是正在开拓的尖端技术领域。它是向海洋进军的先锋。自从Trieste号1960年抵达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查林杰深渊,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到达海洋的任何部分以来,一些国家相继建造了多种类型的载人深海考察潜艇。但是,它们有的太重,机动不便;有的虽然轻便,下潜深度却太小;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物酶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酶类在性质、功能上与陆地生物有很多不同 ,因此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有应用价值的酶类 ,就成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海洋生物在采集、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海洋生物酶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远不如陆地生物的 ,以下将一些海洋生物酶的研究和开发做一介绍。1核酸酶古细菌是从深海火山口附近发现的一类原核生物 ,同细菌有着明显的区别 ,被认为是有别于现存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第三类生物。这类生物目前已发现了500多种 ,其代谢途径与现存的生物有严格的区别 ,可以在100℃以…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8,(12):5-5
第四次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近日完成。在最近的一年里,科学家发现了大约1000种新的海洋动植物,其中包括栖息地最深的生物—日本琉球海沟水下7224米的深海栉水母。在大西洋比斯开湾,科学家发现了约20厘米长的特大号牡蛎的壳。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附近,还有一种长约38厘米的未知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20.
1977年科学家们在东太平洋拉帕戈斯裂谷发现了深海热液喷口,揭示了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一个新的生命世界。围绕喷口的热液环境不同于一般深海环境,具有异常的化学特征:高温、高压且硫化物含量丰富,因此,接近热液的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