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戎嘉余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2004,28(4):300-306,i001
志留纪初的扬子海底域大都被缺氧水占据 ,黑色笔石页岩 (称龙马溪组 )广泛发育 ,底栖生物难以存活 ;但表层水域仍然充氧 ,是笔石等生物的生活场所。在上扬子海南缘的近岸、浅水区 (贵州北部 )繁衍了腕足动物及三叶虫等壳相生物 ,笔石稀少或缺失。相关地层长期被笼统地归于龙马溪组而没有其他名称。现以贵州湄潭牛场高滩剖面为依据 ,将该地原归“龙马溪组”的地层新建为牛场组 ,按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最新要求 ,描述命名剖面 (地理位置、岩性特征、生物组合、顶、底界线、厚度、横向延展、与上覆、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 ,讨论它与相关地层的区别与对比等。牛场组底部因发现笔石而确定了地层位置 ;其顶界因尚未发现可资肯定时代的化石 ,只是根据区域对比推测其时代归属。研究结果表明 ,牛场组代表兰多维列 (L landovery)世早—中期、黔中古陆以北近岸、充氧、浅水的非笔石相地层 ,在黔北遵义、湄潭、思南一带发育 ,这一适宜于底栖生物生存的正常浅海环境为大灭绝后壳相生物的复苏与辐射提供了基本条件。与牛场组相当的地层包括标准龙马溪组下部的一部分和标准香树园组的下部 ,前者以黑色笔石页岩为特征 ,后者以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  相似文献   

2.
赫章的奥陶系零星分布于郎家冲、杉树林等地。杉树林剖面是贵州奥陶系出露最西边的一个剖面。赫章的奥陶系仅残留下统湄潭组灰绿、紫红、黄绿色的砂岩页岩,产笔石:Didymograptus,三叶虫:Taihungshania等。笔者等在杉树林朗家冲附近的长冲两剖面的野外工作中,采集了Skolithos等遗迹化石标本,认为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对该区早奥陶世湄潭期沉积环境的研究很有意义。文内共计描述遗迹化石6种,分属于5个遗迹属。本文描述的遗迹化石为笔者与沈建伟、梅朝勇两同志共同采集。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陈文一、颜承锡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颜承锡帮助鉴定了部分遗迹化石;梅朝勇同志提供了岩石薄片的粒度分析资料;贵州地矿局113地质大队陈宗义总工程师,刘功欧、曾鼎  相似文献   

3.
北祁连山的早志留世地层主要为笔石页岩相,分布面积广,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早志留世地层的良好地区之一。1956~1958年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质队在玉门市南的肮脏沟—旱峡,测制了第一条详细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建立了早志留世晚期的三个笔石带。1958年以后,甘肃省地质局两个区测队在北祁连山全面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测制了志留纪地层剖面约51条,采集了大量的笔石化石。1964年穆恩之、张有魁发表了青海祁连县二道沟下志留统剖面,剖面中含有早凡伦中期的带化石Demirastrites triangul atus(Harkness)。  相似文献   

4.
毕坤 《贵州地质》1998,15(3):218-225
1965~1978年笔者参加了1:20万沿河幅,湄潭幅,桐梓幅区域地质调查,将黔东北地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划分为中统高台组(修定),石冷水组,平井组,上统后坝组,毛田组,使难以划分的娄山关群解体为石冷水组,平井组,后坝组,毛田组,对我省中上寒武统划分产生产大的影响,30多年来的实践,所测地同被认为是标准剖面而予以应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的命名经过未被披露,真相鲜为人知,为此,作为这些剖面的主要实  相似文献   

5.
江海水  陈龑  刘芬 《地球科学》2018,43(11):3947-3954
全球海相拉丁阶-卡尼阶界线(Ladinian-Carnian Boundary,LCB)层型已经确定意大利的Prati Di Stuores/Stuores Wiesen剖面,菊石Daxatina canadensis(Whiteaves)的首现位置标志着卡尼阶的底界.该界线通常被认为与牙形石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或者Budurovignathus diebeli的首现接近,然而该界线在我国的确定却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由于主要的标志菊石Daxatina canadensis缺乏;另一方面,菊石(如Trachyceras)生物地层确定的界线比起牙形石生物地层确定的界线要高许多.如在我国华南海相LCB地层发育最好的贵州西南地区,依据菊石一般将LCB置于竹杆坡组顶部附近,而依据牙形石生物地层,则又置LCB于竹杆坡组底部附近.贵州贞丰龙场大坪子剖面杨柳井组上部发育有牙形石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Budurovignathus属分子共生的过渡层,其时代可能归入卡尼阶的第一个亚阶Cordevolian.是以贵州贞丰龙场大坪子剖面的LCB可能置于杨柳井组上部.但是,确定我国海相LCB仍需综合牙形石、菊石等生物地层,辅以磁性地层以及绝对年龄等多手段的研究来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精确限定黔西南中三叠统坡段组的地质时代,论文选择贵州册亨中三叠统坡段组典型剖面开展了石珊瑚及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在中三叠统坡段组(中上部)识别出石珊瑚3属3种,它们包括Pentasmilia zaitingnaensis,Pinacophyllum spizzensis,Gillastraea delicate;识别出牙形石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该带除含有带分子外,还含有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ela navicula,Neogondolella acuta,Neogondolella alpina alpina,Cratognathodus kochi,Ozarkodina tortilis,Prioniodinasp.,Lonchodinasp.等重要牙形石。通过对牙形石特征的分析和国内外同名带的对比,认为坡段组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大体可与贵州省盘县地区羊圈-楚皮凹剖面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贵州罗甸关刀(2)剖面关刀岩楔、和云南开远马者哨法郎组的同名化石带对比,进而确定贵州册亨地区坡段组含牙形石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的地层时代为安尼期的Illyrian亚期。  相似文献   

7.
贵州北部中奥陶统碳酸盐地层发育良好,笔者在毕节、仁怀、桐梓、正安、德江、秀山等地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工作,获得了较多的牙形石资料,为牙形石带的建立和对比提供了依据(图1)。 一、剖面介绍 1.毕节燕子口剖面 上覆地层 涧草沟组 整合 宝塔组 35—39 浅灰至深灰色中原 至厚层泥晶龟裂纹灰岩,含少许 泥质,局部为粘土质灰岩.产角石:Sinoceras chinense,Michelinoceras sp.,Richardsonoceras sp. 等;牙形石:Dapsilodus similaris,D.procerus,Protopanderodus。liripipus,Panderodus gracilis,  相似文献   

8.
1985年5月广西省区调队岩相组,在北流县测制剖面工作中,在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地层内,采获一批牙形石,这一发现为该地层划分找到了古生物依据。现将北流县城东3km螺圹村剖面介绍于下: 下石炭统(岩关阶-顶部不全) 灰、深灰色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其中产牙形石:Siphonodella Siosticha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区奥陶系的新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河北唐山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为华北型奥陶系的标准剖面。1975—1976河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这一地区做了大量工作,采集的化石经笔者等鉴定和初步研究。在河北二区测队同志工作的基础上,1979年10月,笔者等对唐山市赵各庄长山、东域山以及卢龙县武山剖面又逐层采集了化石。对牙形刺、笔石、头足类烫三叶虫等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对这一地区奥陶纪地层的生物序列以及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河北二区测队李勤、郑国庆提供剖面资料,笔者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10.
贵州三迭纪生物地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根据北京地质学院贵州地层队(1960年)实测及观察剖面(图1),并参考其他单位资料写成。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地利用了李罗照、魏真鑫、周英明、王向前诸同志化石  相似文献   

11.
燕夔  李军 《地层学杂志》2005,29(3):i001-i002
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相似文献   

12.
<正> 石帽山群为省区调队(1966)所创建的一个新的地层单位。标准剖面位于闽清、永泰县接境之石帽山地区的白云公路上。系指一套不整合覆盖在南园组之上,由暗紫、紫红色英安质熔岩、凝灰岩、安山岩、凝灰质砂砾岩、流纹岩夹薄层页岩组成的陆相碎屑岩和中一  相似文献   

13.
胡艳霞  徐东来  童金南 《地层学杂志》2006,30(2):T0001-T0002
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下三叠统发育较齐全,化石较丰富。在此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牙形石、双壳类、菊石等生物化石,其中牙形石在该剖面上为首次发现,并识别出了早三叠世Neospathodusdieneri带、Neospathoduscrista-galli带、Neospathoduswaageni带和Neospathodushomeri-Neospathodustriangularis带的重要牙形石分子或带化石,可与国际同期地层中相应的牙形石化石带进行较好的对比;同时还发现了Claraiagriesbachi-C.concentrica组合和Claraiastachei-Claraiaaurita组合带的双壳类代表性分子。通过对这些化石综合分析,大致拟定了本剖面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Griesbachian)、亭纳尔亚阶(Dienerian)、斯密斯亚阶(Smithian)和斯派斯亚阶(Spathian)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下——中三叠统界线年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中三叠统界线年龄的精确测定是进行区域地层年表和国际地层委员会全球标准年表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下—中三叠统地层为奥仑尼克阶—安尼阶界线层型的理想候选剖面 ,其临界层位的玻屑凝灰岩为下—中三叠统界线的岩性标志。应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二次离子探针质谱对玻屑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 U- Pb年代学分析 ,结果为 2 39.0± 2 .9Ma(2σ)。这是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下—中三叠统界线的锆石 U - Pb同位素年龄。中国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下—中三叠统界线剖面地层连续 ,牙形石分带清楚 ,临界层位发育区域上分布较为稳定的玻屑凝灰岩 ,是极好的区域等时标志层。这一剖面有望成为国际下—中三叠统界线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5.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牯牛潭组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之上,中奥陶统黄花冲组之下的泥质斑状灰岩中,盛产Yangtzeella kueiyangenis Yoh,俗称“扬子贝层”。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一套地层命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  相似文献   

16.
<正> 江西崇义新厂期茅坪组剖面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剖面之一。笔石较为丰富,分带清晰,特别在剖面上部有大量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与少量正笔石共生。 剖面位于崇义县境内之茅坪—桶种一带,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17.
贵州寒武纪地层的分类和对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正> 贵州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岩相及生物相类型纵横变化迅速,对于各时期地层岩相及生物相类型的划分、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古地理环境,笔者等已在“贵州及其邻区生物地理分区”一文中详细阐述。本文着重对贵州寒武系一些主要地层单位的含义、使用范围、变化幅度,以及生物分带及对比(见对比表1,2)等进行讨论,希望地层单位的使用能合理反映岩相及生物相的变化规律。金沙岩孔和凯里南皋寒武系剖面是贵州重要的层型剖面。金沙岩孔剖面补充了刘之远1940年所创建、张文堂等(1964)所厘定的牛蹄塘组、明  相似文献   

18.
贵州长顺睦化大坡上剖面,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该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地层不仅沉积连续,发育齐全,而且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属深水盆地相。该剖面除产有丰富的菊石、三叶虫、介形虫、微体脊椎动物等化石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牙形石动物,具有世界上最为连续完全的牙形石带。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大坡上剖面的上praesulcata带中产有典型的Siphonodella praesulcata以及S.praesulcata与S.rulcata之间的过渡型分子,这表明该剖面不仅可以精确确定泥盆—石炭系界线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实际证明S.pracsulcata与S.sulcata之间的真实的演化关系。本文除详细介绍大坡上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地层的发育情况外,还将该剖面与我国其它两条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贵州睦化剖面和桂林南边村剖面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笔者认为,贵州长顺睦化大坡上剖面明显优于贵州睦化剖面和桂林南边村剖面,可以推荐为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19.
贵州石阡奥陶—志留系分界地层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黔东北石阡、印江、沿河、松桃一带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发育,分布广,层序清晰,化石丰富。葛治洲、戎嘉余等(1979)在石阡县城北约5公里雷家屯的上奥陶统剖面中,认为“缺失五峰组;临湘组与龙马溪组之间,发育一层灰岩,厚1米,产珊瑚Brachyelasma sp.,Palaeofavosites sp.及绿藻等。石阡县城附近的泗沟也发育上述灰岩地层,据贵州石油地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